凤鸣华山村
作者/凤展翅 演播/成功
时光一逝不回头,往事只能回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市镇是全北镇市最落后的贫困乡,华山村就是大市的贫困村,可以说是一穷到底了。大多数村民吃饭靠政府救济,没有特殊事,谁也不愿意到华山村来,不说别的,就说说这路吧,步步上坡,赶上下完雨,小心翼翼的往上走,有时还顺着斜坡往下打滑,沾得鞋帮子都是黄泥。这里地少土薄、自然环境恶劣、种啥都不爱长,收成只是平地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那可真像顺口溜说的那样——“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一年到头白费力,家家户户把粥喝。”人都不够吃,哪还有耗子吃的啊。每年所产的高粱米粒小红又不好吃。山上的果树也结不了多少果,苹果像杏大;杏有樱桃大——真的成了华山村独一无二的特产。雨水够用还好说,旱年头不等成熟就干巴掉了,剩下不多的水果,谁家也舍不得吃,挎着筐或用自行车驮着到十几里或二十几里的集市去卖,卖完水果舍不得吃中午饭,饿着肚子回家——因为卖不多的钱,还有很多的花销在等着呢。小伙儿要娶媳妇就更不用说了,穷到兔子不拉屎,谁嫁呀!
乡政府组织全乡党员干部个体户到外面去参观学习,华山村自然也跟着去了。接着而来的村里办毡厂、养鹿,最终都失败了。有的村民在一年打不了多少粮食的地里载上了果树葡萄,也没有成功……
要说没有自然资源,那也不是,华山村山高林密,红蘑松树蘑遍地都是,村路难走,小贩不来收,就这样,好好地蘑菇几吨、几十吨的烂掉了。
要说没人材,也不对,高中毕业的李俊文,偷摸地也从放蜂人那里学来了养蜂技术,初养两箱蜂,后来发展到了几十箱,可是外来购者难买,屯内生产者难卖,生活还是没见提高,过日子还是没见起色。
就这样,几十年过去了,几代人老去了, 华山人的房子照样破,院子照样简陋,大小院墙都有豁口。破房破屋,赶上阴雨连绵,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雨停屋内还滴答,孩子只好躲在角落里。
有好事人给华山村编成了顺口溜:有女不嫁华山村,嫁妆难要半分文;姑娘流水往外走,屯里光棍欲断魂。这不仅是童谣,也是华山村的真实写照。
思来想去,人们终于找出了贫困的原因。穷则思变,为了让村民们富裕起来的干将真就走出来了。
2002年,在大市中学任教的老师刘建国,再也忍耐不住乡亲们被贫困陪伴的痛苦,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辞去了教师岗位,回村带领乡亲们改变家乡的面貌出力。
刘建国拿出几十年的积蓄,买了小四轮拖拉机,从自家门口开始,把路修到了村边。刘建国又到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到为华山修路的资金。村里路好走了,乡亲们对路那么亲近,自发地组成义务修路大军,山上山下、从村里村外、修整了路基,拓宽了路面。一年半的时间,华山村的路与乡镇公路连接起来,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了!
刘建国又从女儿那里要来了一部手机,收集本地农副产品的购求信息,把外地的商贩领到村里来,帮助村民把自家的农副产品卖出去,把货变成钱,又把钱换成最需要的货,里外里经他这一捣弄,村里的经济开始活跃起来。刘建国换来了乡亲们的赞许和认可,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拥护。
二o一三年刘建国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上任的第一件事还是是从修路入手,从上头修到下头,全长十余里的水泥板路,还修了一百四十米长的防山体滑坡梯坝。
路,好走了!农产品卖出去了,蘑菇能买二.三十块钱了,水果能卖上几块钱,甚至十几块钱一斤了。
他自己办起了酒厂,把所赢得的利润又用在村容村貌的建设上。现在村里的街道非常整洁,路旁边沟用料石砌就,边沟外栽上了成排的杨柳和风景树。好多村民翻盖了砖瓦房,贫困户的危房险房也都改造翻新了。新厕所也叫上了卫生间,修在屋内。政府补贴打了深井,安装了自来水,拧开阀门,水从水管里哗哗地流出来……
现在华山村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九千到一万,华山人富了,华山山美了,华山的水库也不仅是抗旱用了,现在叫天仙湖了,湖里有十来斤重的鱼可食用。现在来到这里,人们第一眼看到的是“北镇华山新村”非常醒目的几个大字写在村门的横梁上。进入村大门就是天仙湖,翠绿的铧子山倒映在清澈的天仙湖里,美丽壮观!梧桐树傲然簇立在道路两旁,有各色鲜花陪伴着。自用柴垛在各家各户的大门里摆放整齐。院内种些蔬菜也种了自家喜欢的花。剪纸老人的屋里悬挂着各样剪纸,还有缝纫机、纺车、八仙桌、炕桌,炕琴柜上是叠得整齐洁净的麻花布被褥麻花布枕头.还有手工编织炕席等传统物件,村民把这些古老原始的宝贝,都送进了村办的博物馆里。
自从村里栽满了梧桐树,自然也引来了金凤凰,村里三十多名老少光棍儿,都娶上了好媳妇儿,居然有一家竟还娶来了上海的好姑娘。她们也都是慕名飞来。不知哪家淘气的孩童在村的文化墙上写了这样的童谣;“过去姑娘往外跑,今日美女飞来了,穷屯变成富裕村,全靠党的政策好!”
现在的华山,天蓝了、水清了、山绿了,你听——故乡的山山连山……滚滚松涛音韵美,仙山琼阁在人间,旧貌变新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