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峥嵘岁月
文/常工
第二十七章 走南闯北
(一)

在我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陆续出版了三期信息简报,手工作品,原滋原味,带着淡淡的墨香,飘向四面八方。当时的县政府Z县长连续看了几期后,在信息简报上作出批示:经济信息内容翔实,很有交流价值,望继续努力办好此刋。我和同事们收到Z县长的批示,很受鼓舞,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激励和鞭策,我和同事们将会更加努力,把信息工作做好,把信息简报办成精品,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政府办公室转来批示半个月后的一天上午,Z县长来到经协委视察调研工作,特意到信息科看望我和同事们,鼓励我们要再接再厉,办好信息简报。并吩咐陪同的秘书通知财政局,为经协委追加三万元办公经费,专项用于信息采集编发工作支出。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财政经费的大力支持,极大的激发了我和同事们的工作热情,我们不仅要把我县的优势资源宣传出去,还要与各地交换信息,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展,我县的农产品也受到了一些都市市场的亲睐,上海、宁波等地一些粮食经销企业纷纷致函寻求合作,求购优质农产品。为了进一步打开农产品市场,凡是对方提出意向的,我们又能够提供的,进一步落实签约。凡是落实的购销协议,我就千方百计的寻找货源,双辽没有的,就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采购。当时上海市静安等几个区的粮油议价公司求购红小豆、绿豆、黑瓜子,为了及时找到优质货源,按时供货,我曾多次到内蒙古的开鲁县、科左后旗、扎鲁特旗等地,从农民家中收购农产品,然后用集装箱发往上海。合作一年下来,对方很满意,认为我们讲诚信、重承诺。后来我曾多次赴上海,受到他们的热情接待。
宁波市一家粮油公司,每年经销加工大量农产品,经过几次玉米交易,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来函寻求我委帮助,需三百吨大豆以解急燃之急。为了帮助对方解决困难,一九八五年的正月初六,我独自一人前往黑龙江省,实地考察几个县市后,最终在依安县签订了购销合同。合同是签妥了,大豆也实地检验了,可是发往上海方向的车皮却非常难办,一时愁得让人头疼。我有时整天呆在宾馆里发愁,有时一上午在铁路货物处转悠,经过多方打探,我盯上货物处主任,正月十四那天中午,我看见货物处主任下班后一个人往出走,我就尾随其后,一直跟着他走进一户人家,我左右看了看地标建筑,记住了这家地址,返回宾馆吃午饭。下午二点,我来到这户人家,敲开门,向主人介绍了身份,出示了工作证,以雇人为名,请这家主人为我雇几人看货场。这家主人姓李,原是根河林业局的职工,因工伤提前退休。我见他赋闲在家,虽然干不了重活,就请他帮我跑跑腿,每天工资二十元。老李这人很实在,说是给的太多了,每天十元都不少了。我坚持每天付二十元工资,看货场的人由他雇,交给他管理,我付工钱。最后老李还是拗不过我,只好点头同意,并盛情留我在他家吃晚饭。我为了打听消息,也就半推半就的答应了。
(待续)

作者简介:
张晓元,(网名、常工),男,汉族,《中国长江文学社》驻会诗人,秘书长。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公务员,吉林省双辽市人,1972下乡插队,2015退休。多年从事秘书工作,热爱读书写作,养成了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