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看沂蒙九间棚
——九间棚巨变巡礼
平邑县天宝山区,群山环抱,层林尽染,是著名的黄梨之乡,每年的春暖花开时节,漫山遍野都是雪白的梨花,间有红艳的桃花,碧绿的垂柳和青松,装点着山村分外秀丽,九间棚村就坐落在群山之中的龙顶山上,峰顶高达640米,四面悬崖,沟壑纵横,环境十分恶劣,全村81户308人。传说在270多年前,有位刘姓夫妇逃荒避难来到这里,在一个石洞里安了家,后来繁衍至九家,将石洞棚用石块隔成九家居住,九间棚村由此得名。直到1964年,住在石棚的人,才全部搬出洞棚,住进了石块垒砌的草房里,从此告别了世代石洞居住的历史。
九间棚村有山岭薄地近百亩,分布在23条山梁上,大大小小有3100多块。村里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沿着悬崖峭壁通往山下。村民一般不下山,上下山运东西全靠肩挑人抬,卖头猪四人抬下山,卖山货只好背下山,老人有病用椅子抬下山送医院。有的户买了自行车上不了山,只好放在山下赵家庄。山下晚上电灯闪亮,山上晚上一片黑,家家点的都是煤油灯。因山高缺水,村民吃水十分困难,从山下背挑一次水需要大半天,因缺水,山下的人到山上走亲访友,带桶水最受欢迎。
面对山上山下差别这么大,怎么办?新上任的村支书刘嘉坤感到压力很大,彻夜难眠,他主动找老支书刘德敬、村委主任廉茂增商量,怎样让山上的人和山下的人过上一样的生活。经“两委”多次研究决定,先解决架电、修路和吃水难的问题。刘嘉坤在村民动员大会上宣布这一计划时,全村村民无不热烈支持和积极响应。如是,拔穷根的战斗开始啦。

一、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
农村脱贫致富,关键在有一个好支部。过去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支部是堡垒,书记就是顶梁柱。在九间棚脱贫致富中,充分显示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当时全村只有七名共产党员,现已发展到108名(包括企业)。
在脱贫致富路上,共产党员在各项生产中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在艰、难、险、苦、重活面前,支部书记刘嘉坤都冲锋在前,处处起到了引领带头作用,村民看到书记、“两委”和党员拼命干,也都齐心协力跟着干,为了拔掉穷根,全村干群谁都不甘落后,团结一心奋战在龙顶山上,在艰苦奋斗的道路上形成了“党的领导,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九间棚精神,体现了沂蒙精神的时代活力。

二、靠山吃山,穷山变成花果园
留得青山在,不怕富不了。立下愚公志,再穷也变富。九间棚人朴实、吃苦、能干。在支书刘嘉坤的带领下,向荒山秃岭开战,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苦干五年,把不到百多亩,分布在23道山梁上的3100多块薄土小地,整成450亩梯田,把瓢一块、碗一块的石缝地变成大块田,土层加厚,修成竹节沟,地面倒流水,提高雨后蓄水保水的功能。
在五年的时间里,他们干了常人十年干不了的活。这期间,全村人均出资800元。累计投工十万多个。每年一个劳动力投工310个,工程用炸药两万多斤,磨秃钢钎数千根,压断扁担上千条,抬筐毁的不计其数。
治山的目的是利用,这几年九间棚人绿化荒山2100多亩,把过去的荒山变成林果满山,种植金银花2000多亩,栽苹果、桃、山楂二万多棵。粮食产量成倍增长。村民满意地说:这几年咱汗没白流,山变绿,粮丰收,日子过得比以前更好了。

三、三大难题,一起解决
制约九间棚村发展的有三大难题。一是怎样把电架上龙顶山,二是解决行路难的问题,三是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和灌溉问题。刘嘉坤和“两委”多次研究,反复讨论,征求村民的意见。最后,刘嘉坤说: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人畜生存的根本条件。万物生长靠太阳,但离了水不行,他是人的血脉。电是生产、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也是文明的表现。路是致富的先行,要想富就先修路,这三件事,我决心和大伙儿一起办好,办不好我没脸见老少爷们。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按照村委的要求,先架电上山。山下人都不相信,九间棚人能把电架上山,平时空手上山都要弓腰前行,陡峭地方更难行,要把1800斤重、十米长的水泥杆运上山,实在是太难了。为了让村民早日用上电,告别煤油灯时代,看上电视,用上冰箱,过上山下人的生活,刘嘉坤和几名党员十几位青年,勇敢地承担起运杆任务。他们在崎岖的山路上,经过20多天的拚干,把线杆抬上山来,嘉坤和运杆的同志肩被压得红肿出血,手指磨出血泡,但他们没有一个说苦说累的。通电那天,九间棚村一片欢腾,人们在高兴中,传出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嘹亮歌声。
公路通,百业兴。要想富先修路。路不通,是造成九间棚落后的原因之一。怎么办?刘嘉坤在村民大会上讲:“咱们有电啦,下一步还靠弟兄爷们的苦干,再把公路修下山去,和县乡公路连接,山上的东西能运出去,山外的东西能送上来,不再受无路的苦。解决的办法就是继续大干加苦干。”话一落地,老支书刘德敬马上站起来说:嘉坤说得好,我同意,大家要支持。村民异口同声,坚决支持积极参加修路。
修路的工程开始啦,上至七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儿童,加上外村来支援的亲戚朋友一起干,只用五个月的时间,把一条六米宽,3500米长的路基修筑起来。之后又就地取材,用石块铺筑路面。看似像条石龙,从山下穿上龙顶山,从此九间棚告别行路难的痛苦,第一辆汽车开上九间棚,村民都当景看。第一期工程完成后,紧接着又修筑环山路25公里,路面全部硬化成水泥路面,路两侧绿树成荫,花果相映,来观光的有位80多岁的老人说:过去来九间棚是步行难,现在是人在车中坐,车在花中行。真好!变化太大啦。
九间棚村十年十旱,严重影响粮果生产,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在龙顶山上解决吃水难、浇地难的问题,成了刘嘉坤急需办好的第三件事,也是村民期盼多年的事。有的群众说:九间棚、九间棚点灯不用油,吃水贵如油,栽树树不活,种粮粮不收。只要有了水,粮果丰收就不愁。嘉坤急了,他在全体村民的同意下,走乡跑县请水利技术人员,帮助勘探设计找水源。专家建议,只有把水引上山来,才能彻底解决九间棚人畜用水和粮果灌溉问题。这项工程需建三个扬水站,三级扬程269米高,铺设1480米的输水管道,修石渠3.5公里,有些地方在三十多米高的悬崖上打炮眼,人无立足点,刘嘉坤带头用绳子系住腰,吊在空中施工,在他的带动下,经全体村民25天的苦干,建成三座扬程100米高的扬水站,接着一鼓作气修建三级扬水站和4000米水渠,把水送到龙顶山。同时建了38个蓄水池,打深井七眼,实现水渠绕山转,灌溉粮田、浇果园,自来水送到户,龙顶山上清水流,九间棚实现了水利化,人人脸上笑哈哈。
水、电、路解决后,村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精神文明也有显著提高。村子变了,人们并不满足,盼日子过得更富有,村支书刘嘉坤反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指示,他理解为就是要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

四、下山进城办企业
九间棚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后,要靠传统的生产模式难以再突破发展,必须找新的发展点,刘嘉坤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指导下,带着村两委部分干部到乡村经济发展好的江苏省华西村学习取经,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向他们介绍:“华西村从建村开始,就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华西村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村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华西村的人是党的人,华西村的人最听党的话,跟党走,艰苦奋斗,团结奋进,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刘嘉坤一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在这里,他受启发最深刻的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坚持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
外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刘嘉坤在村民会上讲:“苏南的村办乡办企业发展得好,是脱贫致富的好榜样。我们要解放思想,改变生产方式,根据山区的实际条件,九间棚要想富,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农业不放松,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先保住粮田不变,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做到家家有余粮,心里就不慌,然后发展林果业,大量扩种雪梨、黄桃、山楂、苹果等果林,同时,扩大金银花的栽种面积。成立农业科技园,负责农林牧果生产管理。另一手抓村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嘉坤的意见,经“两委”和村民的讨论一致同意。
万事开头难,办什么企业,谁来办?“两委”多次讨论,最后确定由支书刘嘉坤负责办企业。在无项目、无资金、无人才的情况下,怎么办?刘嘉坤发愁了,他想到华西吴仁宝,一盘石磨开磨坊,开启了华西村摆脱贫困办工业的路子,心里开窍了。平邑县是花岗岩石材之乡,又是金银花之乡,两种资源丰富。先办个石材加工厂试试看,在无场地、无资金的情况下,刘嘉坤找到时任县委书记的李玉妹同志(现任广东省人大主任)汇报,李书记听后,当即答复:“嘉坤的想法很好,把平邑的石材加工卖出去,增加村的收入,我支持,你抓紧筹办,有困难来找我”。刘嘉坤回村向“两委”一汇报都高兴极了。在村民大会上一讲,全村老少都欢欣鼓舞,齐声称赞,好!好!有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石材加工厂很快建成投产。产品销往省内外,效益很好。
刘嘉坤第一个企业办成功后,紧接又筹建金银花加工厂,把过去单纯的向药材公司卖生花,改变成深加工,产品有金银花生茶、熟花茶、红茶、饮料、药品、金银花酒等,产品销往全国及境外部分地区和国家。在专家的精心帮助指导下,金银花的深加工,成为全国首创。
刘嘉坤办企业由愁到大胆创业,办企业的经验越来越成熟,相继又办起十几个加工企业,目前全村已有17个企业,职工1000多名,忙时有5000名。年总收入三亿多元,纯利润三千万元,纳税300多万元,农民去年纯收入平均每人2.7万元,职工年收入4万多元,最低的环卫工人每月收入3000元。
企业发展需要劳动力和技术人才,本村劳力不足,从外村招收700多人,引进技术工人100多名。还聘请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刘勇、李卫东等一批专家教授为顾问。在专家们的亲切指导下,九间棚科技园培育出“九丰一号”和“北花一号”金银花优良品种,这两种金银花产量高,花蕾时期间长,药效高,经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达到金银花育种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五、利用资源优势,开发旅游产业
昔日的九间棚,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步步踏石头,一不小心滑下坡。如今的九间棚,看山山绿、看村村新,五万棵果树布满山,银花遍地是,悬崖峭壁有山花、野果相映。你若登高望远,挂心橛、双乳峰、母子山、张郎背姜婆峰、老虎窝大峡谷、千年藤萝等奇观就在眼前,大自然给了九间棚一片美丽的景象,故吸引来许多游客。九间棚不仅自然美,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也很丰富。这里有九间棚村原山洞石棚旧址,元代道观小圣堂,龙顶山天池,北海银行鲁南印钞厂旧址,红旗广场,九间棚展馆,展厅正门悬挂的牌匾“九间棚展览馆”为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迟浩田将军题书,山东临沂党性教育教学点。九间棚村“两委”研究确定成立“九间棚农业生态旅游公司”,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公司开业后,每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去年收入近6000多万元。九间棚景区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山东省十佳旅游特色村”、“中国传统村落”等。

六、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九间棚村脱贫致富啦,由穷山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幸福村。九间棚村历史上就有穷帮穷的高贵品质,现在全村富裕了,不忘未富村。书记刘嘉坤说:“一村富不算富,共同富才是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九间棚的带动下,平邑县地方镇有六十二个行政村建立学习九间棚实践站,推广九间棚脱贫致富的经验,现已全部脱贫,过上小康生活。两泉村支书王少香对笔者说:“俺村有680户2100多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就住在俺村,俺村是支前模范村。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九间棚精神的影响及帮助下,年年都有新变化,家家过上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生活,俺要感谢九间棚的帮助,更要感谢共产党”。
为了九间棚的进一步提升,刘嘉坤自费到北京大学学习深造,使自己的知识得到提高。当了解到边疆地区脱贫任务艰巨时,他主动到新疆、甘肃、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计划用金银花种植收购扶贫。从2014年开始,刘嘉坤亲自带队把最优良的金银花品种试种到了云南、甘肃和新疆等特困边远地区。九间棚村在甘肃省定西市帮助农民种植10万亩金银花,使1万5千农户、4万多农民受益,其中有7000户脱贫致富。2014年夏天,刘嘉坤带着种植金银花能手深入云南省云龙县帮助贫困户种植金银花5万多亩,已有1.5万农户靠金银花产业脱贫。在新疆喀什麦盖提、岳普湖县试种2000亩,历经三年试种成功后,又扩种2万亩,南疆地区借助国家扶贫政策,推广金银花种植,使当地贫困农民脱贫,已种植的金银花每亩收入都在三千元以上,有的超万元。种植金银花,不仅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还起到了防风固沙、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作用,小小金银花已成为致富花。笔者问刘嘉坤,你对边疆帮扶有什么感想?他说,开始抱着试试看的思想,结果和少数民族接触后,和维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手把手教他们栽苗、管理、采花等技术。收获季节在地头上收购百姓采摘的鲜花,当场支付现金,赢得了维族群众的信任。
通过劳动对话,传授技术,互相了解,有了感情,增加友谊,在喀什有位维族青年叫亚森江主动给我们帮扶队当翻译。他对嘉坤说:老刘,你真好,从沂蒙老区来到喀什教我们种银花,增收致富,从心里感谢您。嘉坤接着说:“祖国是母亲,五十六个民族是个大家庭,都是母亲的孩子,我们帮扶是应该的。”对话就这样结束啦,体现民族团结和谐的气氛。新疆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握着刘嘉坤的手说:刘总啊,你们九间棚来新疆发展银花项目好啊!他不单是帮维族农民脱贫,关键是为加强民族团结做了贡献。
九间棚村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闻名全国,成为农业战线上的新典型。村党支部连续被评为中央、省、市、县的“先进党支部”、“两个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省级农业先进集体”等称号。党支部书记刘嘉坤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接见,总书记对九间棚山区治理发展金银花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称九间棚“虽然地处偏远,但风景这边独好”。总书记对刘嘉坤的接见是对沂蒙革命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更是对九间棚人的极大关心和鼓舞,使九间棚人民永远牢记初心,继续前进!
三十多年来,先后有九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20名省部级领导干部到九间棚视察指导工作,有500多万名党员干部群众到九间棚村考察、学习。这是党和政府对九间棚村民的极大关怀和支持,也是对沂蒙老区人民的关心和鼓舞。刘嘉坤同志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先后当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沂蒙人民和九间棚党委永远不忘党的恩情,坚定一个信念,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把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变成巨大的动力,努力把九间棚建设成为更加富裕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撰文:朱兆彬(时年八十二 党龄六十二)
二0二0年八月九日
(图片源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