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清凉寺游记
文图/孙增光
丙申七月初四晨,政协文史组一行十人,驱车板桥,赴传说之高龙山宋辽古战场,余在队焉。
路面平整,车行如风,沿澽水上溯,道旁树茂翠,两侧山林碧,河蜿蜒而水清澈,风清凉而椒味馨。
跨澽水,至庙底,车南向沿山脊西南行,过胡凹、侯家峪、越小寨,抵桐树圪嶗。回眸四下,远山青峦叠嶂,薄雾绵绵,西南方有高山隐现,乃禹山也。西有峡谷西南东北向,坡陡峻而苍翠,谷幽深而雾迷。引生君指一远山曰:“此乃高龙山,传说之宋辽古战场也。”余曾读韩城关于古战场之说,多处有大量遗骨兵刃出土,此地为古战场无疑,但谓宋辽战地有虑,查史无载也。
近处椒林满坡,丛丛碧绿,红满枝头。村庄屋舍错落,绿树相掩,青砖平房,瓷砖贴墙,多近年所建,旧舍已不多见。叩门问路,有村妇相迎,疑余为椒客——山区花椒采摘正其时也。问清凉寺,指曰:“沿此路前行,翻沟上墚即是,五六里可也。”
车沿路前行,路面水泥铺设,规范平整。此富民工程,山区村村相连。已入深山,道路皆如此,沿途村庄所见多新建屋舍,与原区无异,多种椒而广修路,山民受益矣。雄狮石——赵氏孤儿藏身处
车曲折东南行,路多“之”型,南向至沟底,转而北向登山。至山巅,一广告牌迎面,上书“清凉寺欢迎您”,记述清凉寺之传说和明清鼎盛之况。回首,西边小坡上有一门楼,为现代建筑,拱形顶,有二龙拱一红五星,下有门匾,书“清凉寺”三字,其下为一红漆木门,门上有古匾,又书有“清凉寺”三字,疑此匾为原寺真迹。门旁有古碑记,书修缮事。
门上锁,余等从寺门前向北,登蝎子山,山顶有一古柏,名曰马柏树。树干斜,粗两抱,虬枝婉转四伸,形如神马腾飞,阴翳荫蔽数丈。碑文记曰,传九百年前,天降红色神驹,遍游西山,终选此福地,落地成树,福荫此方,风调雨顺,民众安康。
下山复至寺前,村主任匆匆至,甚是热情。开门进院,小学堂也。正对门一花坛,坛后山墙挂一匾,上书“书城雄峙”四字,为乙酉仲春资琛所题,旁立一石碑,绍介资琛先生。资琛苏先生,韩城民主先贤,抗战末创建民盟韩城组织,曾任副省长。其手迹多不存世,此处留遗墨,足见珍贵。“书城雄峙”何义,余不甚了了,疑为告世人:此地乃教书育人之地,人才从此辈出,突兀雄现于西部山区。
村主任言原清凉寺殿堂甚多,文革时多被毁,唯留正殿一间。殿不甚伟,登阶入殿,内塑佛像三尊,庄端慈祥,像前有信男善女燃香敬拜之痕。看其塑像,不似古建,而系今人所重塑,年代不甚久远。
村主任前导,北行前往孙家岭。孙家岭,传闻为赵氏孤儿藏孤之地。至村,入新居,主人甚热情,交谈间,一青年扶一老翁至。翁精神矍铄,银髯飘胸,满脸沧桑,百岁翁也,村民称活字典。健谈,述说程婴藏孤之事,如评书焉,然齿脱露风,音不易辩。别,相送至门,依依然。主赠传说手稿,余珍藏之。
后辞老翁,西下探藏孤地。至一山墚,立道上,远处有一石崖突兀,出于翠绿之中,形如狮首,口大张,若吼状,惟妙惟肖。前行,已无大路。沿尺许小径行,俯身钻于荆棘之中。至一处,崖下出泉,水清冽,味甘甜。崖上刻“神泉”二字。向导言,此水养人,村中老人多高寿,皆此泉之功。泉下山腰多芦苇,泉水润而生也。继而前行,已无路,踩丛莽拨荆棘,方至狮首。狮首乃石灰岩钙结核构成,有洞,不甚深,侧身俯首钻行,即到狮首北。向导言,中央电视台曾到此,人着古装,扮程婴藏孤状,摄像谓“情景再现”。洞中多有断裂脱落之石,多孔,好事者拣之,置于盘,淋之水,即为盆景假山。
原路返,又赴东南里许,山梁有一脊角,上生一枰树,粗两抱,高两丈;枝桠四放,亭亭如冠盖,宽数丈;根露地表,如蛇龙蜿蜒伸展数丈,占地阔于树冠;主干树皮黑褐色,其状如龙鳞。向导曰此树为赵武手植树,已两千多年了,根广如此,当知其古。盖数百年前遭雷电击,古树毁,其根不亡,又生一枝,至今长如斯。向导又言,程婴匿此,不敢言其救孤事,村民皆恶程婴卖主求荣,不与程婴交,程婴抚孤十余年,受尽冷眼而不悔。至赵武报仇,真相白天下,村民皆仰程婴。赵武回故地,悼之,手植枰树,以为纪念。村民皆称此树为平安树,神祭之。
别藏孤地,驱车东北向,沿山脊下行,过祈王岭,经柏林,原路返。途脑中总有程婴藏孤之地萦绕,不绝遐念。忠义之人,忠义之事,流传数千年,享誉中外,其人其事发生在韩原西山偏僻狭窄之洞穴之中,村民至今传承。伟哉,中华民族之魂!
及至新城,高楼林立,马路宽广,与青山绿水之山村,截然相异。
注:文中老翁:杜庆云,九十八岁,人称“百岁活字典、活地图”。
主人、向导:杜庆云之长孙杜民耀、赵氏孤儿隐居地孙家岭村史挖掘者始发人。
作者简介:
孙增光,男,韩城市新城办新农村人,1948年生。民盟盟员,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曾任政协韩城市第九、十届委员,民盟韩城市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委员会委员。2008年退休。现任中共新城办老干总支宣传委员兼新农老干支部书记,韩城市新城办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