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桂强先生楹联书法作品简析
文/一平
楹联,在我国历史文化中是出现较早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也叫对联、对子等。最早的楹联出现于三国时期,发现于明朝,当时是在一个铁十字架上铸有“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个字。
楹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商店门口有对联、茶店也有,春节时家家户户大门上贴有对联,但每个不同的场所叫法也不一样,春节的对联叫“春联”,悼念的叫“挽联”,婚庆的叫“喜联”等等。
书法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
军旅书法家李桂强先生的楹联书法,可谓师古不泥,继承传统而自出新意,每联皆有可观处。其特点有如下几点:
其一,书法用笔刚柔相济。书法用笔,号称千古不易。可是李桂强的书法,似乎用笔并不太难,或者说已经破除千古不易。他破解用笔之难的法则就是刚柔相济。在李桂强的笔法里,笔走如龙,是为刚,笔走如凤,既为柔,龙凤顾应,合融而成刚柔相济的笔法气质。李桂强书法用笔,简而约成,主追笔法的虚实结合。看透笔法,无非就是虚意实成,实笔虚续的内涵,虚实之功,也就是刚柔相济的能力,笔法成刚含柔,不易之中有简成,所以李桂强用笔笃定坦然,潇洒自如。
其二,书法的结体以圆瘦为特色。观看他的楹联书法,字字有精神,这是因为结体成瘦的结果,字体显精神,定位于一个瘦字。但是他书法的结体瘦不是长瘦,而取圆瘦姿态,字体不显长扁,以求方圆,规整秀目,有精神并且很儒雅。
其三,楹联作品章法以和谐为追求。观赏李桂强的楹联书法,大字显器重,落款小字显飘逸,章法之妙,在于和谐,悦目但不激烈,生动却不冲撞,大与小顾,粗与细应,太极之法,和谐为妙。书法的章法也是文化之法,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一种概括总结,然后融进书法的章法构造里,书法有世理,有内涵,疏密有道,浓淡成禅,可以说是章法和谐的典章。
此外,书法以浓墨下笔,书写流畅,气韵通顺,笔画飞动间神采飞扬,字字落落大方,通篇观之非常大气,彰显精湛的笔墨功底,欣赏这样的作品,令人心动。其作品满着美学意蕴,酣畅淋漓的笔墨挥洒中浸染了浓浓的古典韵味。值得一提的是,李桂强先生在笔法、用墨、章法布局上,可谓随意挥洒,尽情尽兴,一气呵成。纵观每幅作品,情感充裕,在艺术氛围的展现上极具感染力,具有超凡脱俗的美感,美不胜收。他的楹联书法作品,上下左右的安排极为严谨,刚柔相济、字字珠玑。欣赏他的一手俊美潇洒的行书,让人进入一种“幽静”的境界。
李桂强先生这些充满艺术魅力的楹联书法作品,之所以广受世人的欢迎,是因为它能让人在观赏中得到无尽的精神享受,书法艺术蕴涵着神奇的东方精神,书家修心修德,诉诸笔端,创造出了与时代相适应的书法风貌。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联书合璧,相得益彰。
此辑楹联书法作品,以修身、警句为主,以实用对联的不同用场、联文内容及感情色彩、语言风格等因素,为书体的选择,章法的调整提供了创作构思的余地,也为化解“联、书矛盾”,扩大局限空间创造了条件。这一切都得益于作者的不断探索、实践、和创造,为弘扬传统对联书法艺术,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