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风采

冒芝桦,冒氏第二十一世孙,诗人,世界汉学研究会终身会员、国内江淮地区联络员。
全国菩提学院研修班、南通诗词协会、江苏如皋《红》学研究会成员,高级营销师。
某央企管理人员,长期从事基层工会、工程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等工作。
对哲学、评论、古琴、美术和摄影均有专长与涉及。

《红楼梦》诗词评析(一)
作者||冒芝桦

“《四句偈》
说到辛酸处
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
休笑世人痴”
这是第一百二十回的四句偈,在写法上完全是佛法中偈句的风格。
从内容上来解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二点。
一是这四句几乎是全文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说到辛酸处”说明人生有喜有哀,在哀伤之处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荒唐”和“可悲”。反过来说,人在快乐、欢乐、成功时几乎是很难写出来、感悟到、看到的。
二是“荒唐”在哪里?“可悲”在哪里?
我们跳出《红楼梦》所描述的具体的人与事,可以抽象地体会到,有时有些事,我们是自己“挖坑”自己跳,所以叫“荒唐”;不可回避的人生结局、人生跌宕起伏其实都是“悲”之体现。当你有梦想时,你就回避不了一个“悲”字。纵然你一生顺风顺水、得意满满,当你身边的人、当你自己渐渐老去,你也同样回避不了一个“悲”字。
所以作者从人生的高度说“由来同一梦”,从源头上说大家都是一样的,别人有别人的“痴”,我们也有我们的“痴”。
这是作者通过整本书的故事想启发我们,平等看人、平等待人、“休笑世人”。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
渺渺茫茫兮,归波大荒。”
这首诗也见于《红》第一百二十回,
文字显白,颇具《离骚》风格。“太空”一词可能最早就出自这里吧。
“谁跟着我游呀,我又跟着谁?”,作者茫然之问,是典型的半仙半俗的境界。
身居青埂峰,神游太空。
在追求人生结局时,作者无所能寄托,正如开篇那样,道僧之言也许才是作者心结的慰托。
整首诗表达的不是嫉愤,而是怅惘;一种掺杂着人生眷念的怅惘。
“归波大荒”是不是读到了百川入大海的味道,在那浩瀚的宇宙深处,那才是我们的家。

“《寻玉乩书》
噫,来无迹,去无踪。
青埂峰下倚古松。
欲追寻,山万重,
入我门来一笑逢。”
见于《红楼梦》第九十五回。这首诗,又出现“青埂峰”。
生命来自何处?又去往何方?只有“古松”知道。
你若追寻、若深究,山万重。
正如我们深究《红楼梦》以及它的作者的来龙去脉,正是“山万重”。
然而“入我门来,一笑逢。”
一个“逢”字,只纳老朋友、只见有缘人。
“进门就好”!门外是山万重,门内是一笑逢。
好似不仅仅是指“红学”,世间的各行各业似乎都是这个规律。“玉在门内”!
《寻玉乩书》一个太妙的诗名,伟大的作者早就料到后人会来“寻玉”,还会为“寻玉”而争论,那大家来“乩”书吧。这首诗就回答了“寻玉乩书”的关键门坎。

《赏海棠花妖诗》三首
(贾宝玉作)
海棠何事忽摧隤
今日繁花为底开
应是北堂增寿考
一阳旋复占先梅
(贾环作)
草木逢春当茁芽
海棠未发候偏差
人间奇事知多少
冬月开花独我家
(贾兰作)
烟凝媚色春前萎
霜浥微红雪后开
莫道此花知识浅
欣荣预佐合欢怀
就同一主题,作者安排具有代表性身份的三位角色作诗,很有弦外之音。
这三首诗出现在第九十四回,三位的前二句几乎都是讲海棠在该开花的时候未开、而在冬日却开了。
但(贾宝玉)作的一首,前二句均是疑问句,是有着贾宝玉原型身份的作者有疑惑吗?不是,心里最清楚的才是作者,他是在借贾宝玉之诗在问读者,你们懂吗是为谁、是为何事!这一天问,纠结隐藏了三百多年。到今日也还在“研究”。
作者要借海棠逢春不发、冬日占先梅的情节想表述什么。这不仅是这三首诗的魅力之处,这是整部《红楼梦》的又一谜团的魅力之处。“应是北堂增寿考”,北堂是谁,仅仅是指贾母吗?
要注意这一句是有着“作者身份”的宝玉诗里面的。
贾环也说了“人间奇事……独我家”。很适合贾环身份,说得很白。
贾兰似乎从“知识分子”的角度说:
莫道此花知识浅。
请问“此花”隐喻谁?
有学者说:九十四回的“花妖”一词,说明海棠冬日雪后开花,不是好事喜事,是“妖怪”、是“花妖”。
其实“妖”一字应该是中性的,本意是“特殊”、“非一般”,而不应该现在普遍理解的“坏得特殊”、“坏得非一般”。
在这里“花”是名词,“妖”是修饰“花”的。
用现在的直白习惯应该是“宴海棠贾母赏妖花”。
有人用后面发生的宝玉弄丢通灵宝玉、元春去世等事来说明“花妖”寓意不好的兆头,寓意作品中的贾家要散伙了。其实不能这样简单草率地去理解作者、理解《红》作品的深意。
而贾兰在这里说“欣荣预佐合欢怀”。这一句仅仅是赞美当时贾母带领众人设宴赏海棠了吗?如果仅仅是这样,为什么还要用一个“预佐”二字?!贾兰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红楼梦》作者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这也许是《红楼梦》独特的一事两面写、一文二维解的风格。
这三首诗,谁都看得懂,但谁都看不懂。

《悟禅偈》
大造本无方
云何是应住
既从空中来
应向空中去
这是第八十七回惜春的诗,是标准的佛语偈句。作者通过对惜春的思想、才情、人生轨迹的描述,《红楼梦》作品极力宣传和赞同了佛教理论。
大造本无方:佛教理论认为十方世界是无边无际的,生命就象恒河里数不尽的沙子那样瀚渺众多。
当今科技同样告诉世人,我们所处的宇宙是没有边际的。“大造”一词,与我们现今认为宇宙来自于一次“大爆炸”,是何等的相同、相似。
云何是应住?
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执著这里就应该是我的地方、我的地盘、我的利益、我的家?
世上没有“应该”二字,这里同样不是我们长住的地方,我们迟早会离开。
既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
其实就是《心经》中“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翻译。我们不会消失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仿佛“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其实不是这样,其实我们本来就来自于“空”,再回到“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们走了,但我们没有消失。”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反复宣传、教育人生超脱又要有负责的精神!强调虚空的同时又强调人生不是虚无,人生是来渡业的;人生不可执著,人生只是一段旅途。
结局、目的地才重要,而这一次的结局、目的地又是下一次的旅途的起点。
因此人生有意义,但没有执著的意义与理由。
无论史学家也好、园林师也好、教育家也好、心理学家也好、社会活动家、佛儒道家……也好,确实看《红楼梦》是内行看门道。这正是《红》学数百年不衰的原因。

在《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宝钗写信给黛玉,寄诗四首。
第一首
悲时序之递嬗兮,又属清秋。
感遭家之不造兮,独处离愁。
北堂有萱兮,何以忘忧?
无以解忧兮,我心咻咻!
在这首诗里又出现“北堂”二字。可否理解为指“贾母”?也未必不可以。不过整首诗的重点在于讲“独处离愁”。这个忧是从“独处离愁”而来的。时序之递嬗,这是人人都会感受到的情绪。
但“遭家之不造”却不是人人都是这种情况,是宝钗与黛玉的共同点之一。宝钗由此感怀写诗给黛玉。那么《红楼梦》的作者冒襄是否也正遭“家国”之不造。
重点来了,“独处离愁”,她们都未婚,谈不上夫妻离愁,而且宝玉又天天在园子里,“离愁”是指什么呢?是指她们离开“故土”来到贾府?而且是“独处离愁”。
作者冒襄想借这首诗表达什么?
很显然表达“明朝”是她的家,而现在的“北堂”虽然有“萱”,但她是“独处”的。
也就是说虽然大家都是从“明朝”走过来的人,而她独感到自己是“独处离愁”。
典型的知识分子“情怀梦”。宝钗与黛玉,各取一字就是“宝玉”。前二者都离愁了,看来作者“宝玉”骨子里也离愁了。大家都把“清朝”当本朝了,而作者想表达独有“离愁”。
第二首
云凭凭兮秋风酸,步中庭兮霜叶干。
何去何从兮,失我故欢!
静言思之兮恻肺肝?
这里“秋风酸”,作者用字何其了得。秋云让秋风更添“酸”,真美的秋景!
“中庭”指什么?为何不说“步前庭”或“步后庭”。
这首最困惑的一句来了,“何去何从兮,失我故欢!”仅就宝钗、黛玉而言,“何去何从”又从何说起。故欢是指童年时的承膝父母之欢?还是预言未来会变。
它很完美地写出了人生的“变迁与无奈”。青年无奈失去了天真无忧的童年。中老年无奈失去了青春。悲悯人生跃然纸上,每一步都是一次选择,何其一个“酸”字写满人生。
这首诗如果放回到作者冒襄的语境中,最贴切、再适合不过了。“步中庭”“何去何从”,清廷邀聘我出仕,何去何从?纵然步中庭走进权力中心,却“失我故欢”,又是什么滋味。“酸”呀,不谈苦、也不谈甜,是“酸”!“秋风酸”!
因此恻肺肝,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冒襄不仕清廷的心理描绘。
纵然前面金钱如山、权力如礼,我心理无法接受呀。不是愤恨、也不言清高不能接受,而是“酸”呀!
冒襄想走入一个“空”、“淡”的境界。这也是《红楼梦》努力表达的中心思想之一。
《红楼梦》用最浓最细的笔法描绘生活,来揭示宣传人生的“空”与“淡”。
第三首:
惟鲔有潭兮,惟鹤有梁。
鳞甲潜伏兮,羽毛何长!
搔首问兮茫茫,
高天厚地兮,谁知余之永伤?
这首诗总体是讲人的无奈与人生的局限性。
宝钗虽然平日里善解人意、性情开朗,与黛玉性格相异。但这首诗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哀叹与思愁。
“高天厚地,谁知我挥之不去的伤”是不是在说:天地之大,何人知我心?
大家都知道我(借宝钗的笔,实质是说作者自己)衣食无忧、都知道我与人和善,可谁知道我的受伤?我的心思?
这分明是作者通过“不是那么哀愁形象的宝钗之口”向读者向社会留下的感叹!
如果是黛玉写这样的诗,很正常,性格使然。
而却是宝钗写的就觉得很显眼了;就文本来说,宝钗有什么伤呢?
一是父亲不在了,二是唯一的兄弟不学好。
从第二维度讲,是否表达明帝亡了,原明朝的那帮遗老臣子们又不争气。对作者来说实为“永伤”。宝钗曾经尝试进京竟选贵妃,是否暗喻作者曾经想力佐“明朝大厦”,但没有成功?
这样很高的吻合度,让我们看到“鳞甲潜伏兮,羽毛何长!”,道出了历史上诸多“文人武将”无用武之地的逼屈。这也许是催生冒襄创作《红楼梦》的动因之一,他要传她,也是传己(传己之思想)。

余下的话
“冒著红学”正在揭开红学领域更多的谜底,是那样自然、那样朴实、又是那样天衣无缝,三百年来《红楼梦》作品一直在呼唤读懂她的人。“冒著红学”正在为我们揭开历史之谜、文学之谜。
《红楼梦》作者匿名著作巨作,不是为了自己扬名,而是为了歌颂他那个年代一群伟大的女性,为了传承他的思想、弘扬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境界,达到悯天下、天下为公的目的。
倘若我们至今尚不领悟,愧对巨著,古人也甚叹息焉!
各位朋友,如果您希望看到我的《红》诗词评析之二、之三…,欢迎转发、评论、点赞,谢谢!
不仅您在关注我,我也在关注着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