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学刚,湖北省崇阳县人。195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现代苏学学者、当代学人、民间文艺学家、文艺评论家。黄冈师范学院教授/编审。原全国多个文化学会理事,现任黄冈市多个文化单位顾问。出版《苏东坡在黄州》等专著8部,文艺作品300多篇。曾获中华文学奖和上海飞鹰优秀论文奖。学术著作连同个人名字,一齐进入新华网、国学网、东坡网,影响辐射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国。接受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等多家媒体和新加坡、日本、韩国学者的访问。

中秋节,中华民族亲情的放歌
饶学刚
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2006年,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古时,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王母娘娘。王母娘娘感谢后羿射日有功,赠送长寿药。后羿之妻嫦娥吃了而成仙,身子渐渐飘逸起来,进入广邈清冷的天空,飞向那轮皎洁的月宫。后羿在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鲜果和月饼,遥祭在月宫里日夜思念的嫦娥。百姓闻之,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摆上月饼,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流传开来了。
岁月长流。就是这部美丽、浪漫、动情的嫦娥奔月传说,演绎出了秋之中、月之中、圆之中即三秋之半的中秋拜月节,演绎出了遥望明月共此时、同相知的亲情团圆节。不论哪个地区,国外华侨,流入国家,以何种名义、何种形式来欢度这个节日,其意义只有一个:人们渴望团聚、平安、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历代不知有多少平民为之顶礼膜拜,有多少诗人为之引吭高歌。

高歌情侣相思情的:
石祥作词,铁源、徐锡宣作曲《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你在家乡耕耘着农田,我在边疆站岗值班。啊!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呵,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你在边疆站岗值班。我肩负着全家的重任,我孝敬父母任劳任怨。啊!祖国昌盛有你的贡献,也有我的贡献;万家团圆,是你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啊!啊!……”
高歌兄弟相思情的:
[宋]苏东坡《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高歌与父母相思情的:
Sanshaoye《满庭芳·三十自寿兼与父母》:“话是寻常,无须肺腑,而今秋夜思量。父亲育我,一副好皮囊。往日单车载我,肩与背,月下披霜。回头罢,母亲熬夜,缝补旧衣裳。//奔忙,能几许,忧心父母,一半无妨!碗中酒诚惶,许愿高堂。一愿安康体健,腰板硬,不为疼伤。心愿二,中秋桂下,好筷再添双。
高歌他乡游子思乡情的:
余光中《思乡》:“今夜,妈妈的手抖落了,九天的星星,月亮,也在妈妈的手里悠悠晃晃。/ 今夜的儿时,骑在牛背上的我,听妈妈说:月亮是银色的牧笛,月饼是画在天上的月亮映在眼里。/ 今夜的少年,站在老井旁的我,听妈妈说:月亮是金色的辘轳,月饼是落在井底的月亮。掬口入心。/ 青年的我,志得轻狂,离开了故乡,妈妈说:捎上牧笛,想家的时候,吹一曲家乡的月光。/ 今夜,月色如华,岁月如华的我,接过妈妈手中的星星和月亮,妈妈说:儿啊,喝吧,家乡来到你的心房。/ 哦,原来这是一碗那口老井的水香。
高歌两岸同胞相思情的:
佚名《海峡变成相思海》:“中秋夜,树上飞起相思鸟, 相思鸟唱相思歌。多少相思歌中飘, 歌声飘到台湾岛。海峡变成相思海, 卷起层层相思潮。//都是亲兄弟,不信阿扁放狗屁。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中秋节,伟大中华民族亲情的放歌:月儿圆圆挂天边,梦想圆圆在实现;荷叶圆圆水中立,亲情圆圆万万年。

菊韵松风文学社
顾问:刘太品、罗积勇、卢冷夫、雷海基、吴洪激、饶学刚、蔡正辉、王伟、戴军
社长:夏爱菊 、夏鹏
常务副社长:刘相法、涂运桥、朱思丞、王雅静、孟凡志
副社长:陈乘杉、许红娟、卢秋蓉、石瑞、蔡利、贺律桂

菊韵松风编辑部
总编:夏爱菊、夏鹏
副总编:刘相法、涂运桥、朱思丞、王雅静、孟凡志
主编:陈乘杉、许红娟、卢秋蓉、石瑞、蔡利、贺律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