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入圆月的母亲
作者:李振声 朗诵:王晓音
2010年农历7月15日中元节的晚上,天高云淡,风清月朗,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着病床上的母亲,那张全无血色的脸庞像一张如霜白纸,只有监护器上的微弱曲线证明着仅存的生命迹象。回家过节的先人们不忍心看她遭受折磨,在辞家返回的时候把她也带走了,一起消失在如银似水的月光里。
自古,人们用盈月来形容功德圆满,母亲在月亮最圆的时候离去,是告诉我们她83年的人生圆满如月,也希望通过圆月和我们见面,看到月光就能看到对方……

母亲叫孙秋兰,18岁嫁到李家,与父亲分居了20多年,一直替在外工作的父亲独撑着这个6口小家。那时爷爷奶奶年迈,我们兄妹还小,里里外外全靠母亲一个人忙活。母亲太能干了,是生产队的妇女队长,1957年兴修水库,她带领姊妹们挖土推石一干就是多半年,抱回一面“铁娘子突击队”的锦旗;1958年大跃进,她撇下出生3个月的弟弟创高产,硬是一个月没回家;包产到户那些年,她汗水摔成八瓣儿种着十几亩承包地,累到吐血,体重只剩下不到70斤。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才被接进城,以临时工的身份为父亲工作单位烧锅炉,一干又是10多年。

在母亲眼里,公婆丈夫是天,儿女子孙是地,孝敬公婆、伺候丈夫、关爱后代是天经地义的本分,她给了这个家太多的爱,谁都无法列出这种爱的清单。
母亲对公婆体贴入微百依百顺,是十里八村公认的孝顺媳妇。那时侯农村太穷,没有粮食吃,她却像个魔术师,总能变些花样调剂生活。我们家的饭菜总是分为三等:细粮馒头敬公婆,玉米饼子给孩子,地瓜干和菜窝窝则是她的主食,即使偶尔包顿水饺,也有白、黑和混合面三种颜色。爷爷血压高,有一年社会上刮起一阵“鸡血疗法”的旋风,母亲把它视为灵丹妙药,每天杀一只小公鸡为爷爷治病。母亲天生胆小,连个蚂蚁都不敢踩,第一次杀鸡时手颤抖的握不住刀,闭着眼胡乱抹了几下,硬是没把鸡杀死,鸡在院里飞,娘在屋里哭,那情那景自今想起来令人心酸。

母亲爱亲人,也爱乡邻。她热情、善良、乐于助人,邻居们说她身上有股与生俱来的亲和力。记得生活困难时期讨饭的很多,只要家里有口吃的她决不会让来者空手而归。有一年隆冬一中年妇女带着个小女孩到我家讨饭,小女孩只穿一件空心薄棉袄,冻得嘴唇发紫浑身哆嗦,母亲把她娘俩领进屋里,倒上开水送上吃的,还找出妹妹的一件衣服给孩子穿上。那妇女千恩万谢,母亲却像做了错事似的一个劲道歉:“真不好意思,衣裳太旧,千万别嫌弃。”

由于年轻时营养不良劳累过度体力透支,母亲落下一身疾病。50多岁时医生指着x光片对我们说,你看她的骨质疏松得像棉花糖,连90岁的老太太都不如!千万别让她摔着,随便一摔骨头就会断的。要命的是,严重的脑供血不足使她经常晕倒,一次摔断了手腕,另一次摔断了腰椎,到后来咳嗽一声都能震裂根肋骨,以至于最后没有一根肋骨是完好的。看着母亲弯得像满弓一样的腰,全家人感到心痛,可她仍然满脸堆笑地忙活着,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能使母亲感到痛苦的是她最后躺在床上不能自理的那几年。晚年母亲的双肺严重纤维化,而且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完全靠输氧输血维持生命。母亲经常落泪,喜欢动怒,医生说这么多病缠在一起,谁都受不了的,理解她吧。其实理解她的不是医生而是我们,家人都知道,母亲的痛苦小半来自于疾病,多半来自于内心。母亲是干活的命,伺候了一辈子人,如今躺在床上不能伺候别人反要别人伺候,她受不了。

母亲去世后,我经常对着照片出神,照片上母亲面带微笑,双目闪光,端庄典雅,气质超群。凡见过母亲的人谁都不相信她不识字,摔断腰的那次母亲住院,临床一位大姨问她家住哪里,母亲告诉住在省广播电视大学,大姨笑着说:“怪不得呢,一看就知道你是个大学教授!”

母亲虽没文化,却知道文化的重要,对我们的学习格外用心,督学方法也别开生面:睡觉前检查作业是否做完,放学后看老师批改有无错号,只要见到有“X”,我们便少不了一顿收拾。还别说,这一招蛮管用的,在母亲的监督下,我们兄妹的学习成绩都还不错。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10年了,全家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母亲。我特别盼望走进明月高悬的夜晚,见到那柔情似水的月光,就舍不得睡眠,呆呆地站在月光下接受洗浴,那感觉仿佛又回到了母亲泼着溪水为我洗浴的童年……

作者简介:李振声,山东莱州人,山东省财政厅退休干部,退休前曾任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年轻时喜欢文学,退休后更是醉心于文学研读并潜心创作,作品发表于省以上多家文学刋物,曾屡获大奖。著有《高原情未了》、《故乡恋》等多部散文集,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会员。

王晓音(风雨同行):就职于省级国有金融企业,高级经济师;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真诚善良、乐于助人;人生态度:用知足常乐的心态,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责编:荆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