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篇小说】难忘的第一桶金(三)
作者:张书林
回到平度的第二天,我们把儿子交给李云的大嫂帮忙照看,我俩骑着辆自行车,下乡去平度周边的村庄了解当地花生、苹果等农作物的春天情况。花生地膜覆盖,看着男人手掌着犁耙,牛在前边机械地前行,而妇女紧跟其后拢着土压实着地膜边,头戴着围巾,怕春风吹干了漂亮的脸,抬起头向我们微笑示意。苹果花即将含苞待放,看到果农男男女女嘴里哼着歌,两手拿着工具围在果树下,手中往花蕾上一点一蘸地忙个不停。我和李云到了他们身边:“师傅们忙啊!”而他们哈哈笑了几声,“你们这是什么工作?”一位男同志:“这是给花人工授粉。”我和李云恍然大悟,抬头看到满山盛开的桃花、杏花,草芽绿盈盈的,远望绿芽的树枝少女般的舞姿随风而动。山坡上一群羊点缀着画中美景,这就是春耕、这就是春忙、这就是春景、这就是春天。
晚上披星戴月赶回家, 李云把孩子接回来,我们还要辛苦张罗晚饭, 但这个美丽而善良的女人从不抱怨什么,尽管遇上我,生活曾一度对她亏欠。看着辛勤忙碌的妻子和牙牙学语的儿子,我顾不上疲惫劳累,利用这一段时间, 根据往年的价格行情进行数字统计,制作一个详细的利润浮动报表, 这样一边对照表格,一边拨着算盘。如此,农副产品的价格上下浮动在几个点之间可以获利,我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因我没有专门学过会计,做表并不专业,现在想想,当年自己手制的那些表格现在的专业人土也不一定能看懂。在这春夏四个多月里,我和李云像在自己种植农作物、苹果等,每隔半月二十天的就去农田,果园里转转,看看,希望农民丰收,我们好来收购,去的次数多了,也就慢慢地与他们熟悉了,这就是我们需要的为秋天收购交易做铺垫。
由于是大宗农产品的销售,在物流方面,出于价格和安全系数的考量,我选择价格低廉的火车进行运输。一节车皮多少钱? 几天可到?能运输多少吨的农作物?途中毁损怎么处理?我联系火车站负责人一一进行了询问; 又联系当地包装公司,计算出包装费用;最后算出每吨农产品的价格后,因通讯不发达,我又给签署意向合作的单位发电报、写信,列明详单。
转眼几个月,硕果累累的秋天来了,真是瓜果飘香、丰收年,红叶映照,秋意浓。树木、天空、叶子、湖泊都褪去了夏天神色,席卷进了秋天的旋涡。秋天有点凉,却不冷。农作物熟了,田野里散发着成熟的没腰深的一丝一缕的玉米香、花生味,还有苹果的甜味。孩子们在地头捉蚂蚱、斗蟋蝉,带着黄色、粉红色头巾的农妇在一垄垄的玉米地里掰玉米, 卖力地砍玉米和大豆的秸秆。驾着牛车的汉子吆喝着笨拙地朴实的老牛来到田地,一筐筐黄澄澄、金灿灿的果实被装进一辆辆车里。果树底下采摘苹果的妇女,唱着歌、解开了头围巾、探头一看,哈哈大笑,把丰收的喜悦涨红了脸,与树枝上的苹果红红地映在了一起。那真是一幅画。
是个丰收的季节!在与客户的履约上,我可以放心了。当温和的秋风催熟了最后一棵屹立在村庄头的高粱, 毫无准备地,我的第一个客户——呼玛县土产果品公司的业务经理张成和业务员杜远来了。(未完)


作者简介
张书林,笔名张树林,山东平度人。青岛市作协会员,平度市作协副主席,平度市工商联合会副会长,李园街道南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新西兰诗画摄影社荣誉副社长。
自幼热爱文学,多年来业余时间笔耕不辍近百万字。作品曾发表于《时代文学》《参花》《教育博览》《中国新农村月刊》《山东青年作家》《齐鲁英才》《春泥》,新西兰《先驱报》《信报》,美国《新报》。出版有散文集《时光的渡口》和长篇文学《走过荆棘的旅程》等。

NZ国学诗词艺术协会推荐
图片:网络
编辑:贝玲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