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峥嵘岁月
文/常工
第二十六章简单事情用心做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为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县域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县政府设置了“经济技术协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经协委)。经协委成立之初,我被组织选派到经协委担任物资协作科、信息科科长,县编办核定经协委内设四个科,另外还有综合科、技术协作科。我一人兼任两个科的科长,工作很繁忙,好在主任是原物价委员会的副主任,是我的老上级,非常支持我在不影响学习的同时,妥善处理好工作。为了回报领导的重视和信任,保证工作尽早步入正轨,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我科学的摆布时间,使学习工作两者兼顾,又不顾此失彼。电视讲座、专业老师辅导我按时到学校上课,听录音、自学教材就放到晚上,就这样我挤出更多的时间用在工作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政府各部门的办公设备尚处于陈旧落后的状态,打字印刷靠的是“双鸽牌”铅字打字机,仅仅能应用于文件、文稿一类的排版要求,印刷是油墨手推式印刷机。为了扩大供求信息的影响力,县政府要求创办供求信息简报,由计划委员会和经协委两部门合办,组建了编委会,我任主编,计委信息中心主任为副主编。为了节省开支,又能够做到每月编辑出版一期信息简报,我和计委信息中心的同事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在全县各部委办局、各乡镇,县直各工商企事业单位,确定了信息员,在全县编织了上下联通、八方覆盖的信息网络。有了这张大网,全县信息可以及时掌握,企业供求能够及时了解,供求信息简报也进一步丰富了内容。
基础工作夯实了,信息网络也建立健全了,下一步就是编制《供求信息简报》了,我召集编委会人开会商榷简报编辑工作,同事们都摇头,认为没钱真办不了。八开四版的简报若是在县印刷厂排版印刷240份,每期需支付费用5000元,县政府当时每年核定的经费仅仅是一万元,印刷两期连邮资都没有了。同事们认为财政不追加经费没办法干。我与他们商量,我们刻钢板自己印刷不就能少花点钱吗,同事们还是摇头刻不了。我毛遂自荐说:咱们例会确定简报内容,钢板由我来刻,印刷发行由你们三位负责,同事们一致同意,其实我心里明白,他们也是在看我能不能刻出来。我心里想你们就拭目以待吧,我要是刻不出这第一期简报,我宁可辞去这个职务。年轻时的我心气高傲,总是有一种不服气、不认输的劲儿。我经常提醒自己只要肯于吃苦,肯于努力,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第二天下午电大班没课,我拿出经过筛选整理好的稿件,按照八开对折四个版面,在白纸上设计好版面,铺好腊纸一笔一划的刻写着仿宋体。铁笔在垫着钢板的腊纸上书写,首先是要擎住笔,用力要均匀,既要刻透,保证印刷时字迹清楚,又不能刻漏。刻钢板是细致活,要做到一笔一划,字迹工整。一个版面刻下来,大约六百字,一张腊纸两版,我整整用了三个小时。稍作休息后,我铺开第二张腊纸,继续我的工作。第二章刻写完毕,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我撂下手里的活儿,回家吃晚饭。次日下午继续刻第二套,因为一张腊纸版只能印一百多张纸,印多了腊纸起褶皱,印出来的简报效果大打折扣,为了保证质量,我也只能是不厌其烦的重复昨天的事情,其实看似简单的工作,只要用心去做,才能够做好做精。
(待续)

作者简介:
张晓元,(网名、常工),男,汉族,《中国长江文学社》驻会诗人,秘书长。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公务员,吉林省双辽市人,1972下乡插队,2015退休。多年从事秘书工作,热爱读书写作,养成了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