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冠一座山
文/周文英
丹凤距离商州城只有40公里,去过很多次,如果不是这次省散文学会组织采风,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去城北的凤冠山走一趟的。凤冠山,丹凤人习惯叫它的小名鸡冠山,远观是一面黄褐色的峭壁,刀削斧砍般兀自矗立,像一堵硕大厚重的墙,坚挺,伟岸。被省城人选作诗意的远方,想必定有赏心悦目之处。

国人喜欢圆满双全,如说龙凤呈祥,龙自然代表雄性,凤为雌性。如果是凤凰和鸣,则凤又呈雄性,凰为雌性。可见作为吉祥物的凤兼具男性的阳刚气和女性的阴柔美。冠,泛指帽子,又叫头冠,皇上的官帽又叫皇冠。凤冠山,仅听名字就足够威武大气了。
想起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感叹错过风景的,永远只是无缘的人,得失欢喜,缘起遇见。
到丹凤绕不开的话题是贾平凹传奇。贾平凹说,商洛文人比地里的红薯多,殊不知他的名字在商洛文人圈,早已成为消遣,饭局酒桌,可以不知美国总统以外的当朝政要,也可以不知当红名星的八卦绯闻,但贾平凹的文章轶事,一定得知道一些,否则就成了局外人,不仅没有话语权,下次还可能出局。
酒过三巡,话匣子敞开了,文人们既不骂美国总统,也不流行谈论人家媳妇,说啥都会绕到贾平凹,争先恐后怕自己知道的轶闻被别人说了,二遍就没人听了。
“祝贺贾平凹走进中央电视台《文学的故乡》,干一杯!”
“预祝贾平凹获得下届诺奖,干一杯!”
“下届?还早呢,入围了吗?有消息吗?”
“没,这不是希望么?”说着端起酒杯,“想一起预祝的,跟上!”说者是坐C位的。话毕,一圈子人哗地站起来,清脆碰杯, “干!”字未落,酒已一饮而尽!

不知“干杯”一词最先是谁发明的,本意是喝光杯子里的酒,很多时候省略成了一个字“干!”这个词如果由领导嘴里发出,就有两层意思:喝干杯中酒!工作鼓足干劲!作家么,当然得多多写作。
文章最难写的是啥?是景,或者叫游记。山,依旧,水,依旧。比如月亮,当今的月亮和千百年前并无不同,我们穷尽才华,也写不出超越古人的经典,但我们还是要写,而且后人还会继续,因为抒的情不一样。
贾平凹写镇安塔云山,主峰金顶上的观音殿,不足六平米,三面都是悬崖深渊,只有一条通往山顶的石阶路。看到门口一把扫帚,问驻殿道观:此处清静,并无灰尘,扫帚何用?答:扫云。那情那景,“扫云”二字便成了最美的诗意。
贾平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大山,近年丹凤又冒现出以“进城”系列声名大震的陈仓,以及因诗歌走进电影,跨出国门的诗人陈年喜,他们也在以山的姿态挺立在中国文坛。从全国各地涌来丹凤看山赏水的大小作家,把游走丹凤当作一次文学朝圣,朝拜者都想到此地沾些灵气,写出更多锦绣文章。

地杰人灵,一直当它是抽象词,在丹凤,方知它是具体的。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做水利工程检测的我到棣花景区对岸的河南工地,午饭后大家抓紧时间休息,我是客,就坐在管理处的办公桌前喝茶,小王说有个房间空着,让我去那里休息,走进房间,只见办公桌上摞着一叠工程规范书,旁边是几本厚厚的书法字典,几只毛笔插在笔筒里,桌上一沓用过的水写纸。斯是陋室,闻有书香!出门问小王,谁在练字,这么专业?小王笑笑,都写呢!晚上轮流值班,谁有空了就去写。
登山爱好者都知道一句话:因为,山就在那里!对文学爱好者来说,山,就在丹凤!
父爱如山,多少年来,只当它是一个比喻句,直到四年前的那个秋天,父亲突然离我们远去。老家景区阳光明媚,菊花遍地,但这一切我却无法感知,生命中专属于我们三姐弟的那座山,永远地坍塌了,不可修复,不可逆转。
白色的挽联,黑色的幕帐,深沉的哀乐,渲染着满腔悲痛,眼前晃悠的全是黑白。从今往后,无论多么努力,都不能在人海里找到父亲,找到那个不宽阔不伟岸但可以随时依靠的肩膀。
汪国真诗曰: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的确如此,人攀登过所有地理上的山,也踩过父辈的肩膀,即使孩子,也有机会“高”过父亲。

是年秋天,来到凤冠山下,远望几近垂直的峭壁,心生畏惧,怕登不上去。导游鼓励:今天这个团队,必须全部登上山顶,因为你们是带着使命来的,要用你们的文章和镜头,宣传丹凤,赞美凤冠山,如果没有登顶,肯定留有遗憾。于是任何人不准掉队,我叫刘大璐,网名大路,你们就跟着大路向上走吧!
蜿蜒石阶路没有想像中那么难走,一步步拾级而上,感觉每一脚都踩在父亲的肩膀,怕踩疼了他,不肯用力,仿佛听见父亲说,有我在,你不用害怕,我会一直扛你到山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是父亲教的,以后每次登山,都会想起。如果问我为什么登山,我会说,为了站在高处看更远的风景。这次能以作家的身份来到凤冠山采风,还得感谢父亲,是他早年给我心灵播下文学的种子,只是这粒种子的休眠期漫长,多年来我无甚建树,感觉愧对父亲。看《南渡北归》,感叹民国三十年,出了那么多优秀的大师,他们的故事,很多父亲都给我讲过,只是少年读书少,分不清谁是谁,而今常想,父亲就是我文学路上的领路人,垫脚石。
如果说大秦岭是中国人的父亲山,那么凤冠山则是丹凤人的父亲山。百度词条:凤冠山,亦称凤山、凤髻山,又名展旗山。一峰峙立,分为两翼,若凤翥然,故名,是县城的主山和屏障。远观凤冠山,它刀削斧砍的峭壁,就像父亲宽阔的脊背,挺拔,伟岸,阳刚。
丹凤县名是由丹江河和凤冠山各取一字组合而成,“襟带丹江水,枕依凤冠山”。父亲山和母亲河把丹凤儿女揽在怀中,滋养、护佑。中国人讲男尊女卑,为什么不叫凤丹呢?是父亲的谦和礼让,还是母亲劳苦功高?

山路崎岖,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向上走比较费力,却能通往高处,朝下走比较省力,却仅仅只是缓冲,因为路径顺着山势,换个角度继续攀登。起起伏伏,是山路,也是人生。行走在山路上,感觉山是父亲,父亲也是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凤冠山,一座驻守着众多神仙的山,它们,是这座山的灵魂。冠山十二洞,洞洞有神灵。为什么是十二?幸运数字?与一年十二个月有关系吗?
据《直隶商州总志》记载,北宋道教南派初祖张紫阳在鸡冠山洞窟羽化成仙。后人依据张紫阳“三教合一”的思想,塑造了一系列民间喜闻乐见的神仙。土地洞、关帝洞、文昌洞、财神洞、二仙洞、娘娘洞、老君洞、佛爷洞、玉皇洞、药王洞、紫阳洞、挂瓢洞。行使不同职权的神仙驻在同一座山上,会引发冲突打架吗?还是和人一样学会了包容,和平共处?
最先登临的是土地洞,据《直隶商州总志》记载,“唐玄宗病,梦神进桔梗,曰商山土地。病愈,封为都土地,赐王者冕服。”据传,土地神权力最小,数量最多,农耕社会,有了土地,就可以种植粮食蔬菜,棉麻,满足人们生活第一需要,吃饱穿暖,用现代经济学术语讲,土地叫生产资料,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位列第一。
其次是关帝洞,大家都知道关公是武夫,可他右手捧着的却是书,似乎正在阅读,左手捻着胡须,似在思考。周仓在身后扛着青龙偃月刀,关平托着帅印。两个助理,一文一武,可见他也讲究文武双全。作家杨贤博出过一本散文集叫《出关》,调侃关公手里捧的是《出关》,引得大家哄然而笑。石壁浮雕刻着桃园三结义的场景,刘备、关羽、张飞把酒临风。右侧是三英雄战吕布的斗场,导游大路提示大家:大家思考一下,三打一,他们还称得上英雄吗?我说要看场合,比如影视剧中警察抓毒枭,别说三个人,就是三十个,能合力制服大毒枭都算英雄。

文昌洞,是这批游客最不能错过的洞,传说文昌帝是雷神的后人,玉帝命其主管人间文章学问、功名利禄。现代人演绎出的故事是棣花魁星楼与凤冠山文昌洞遥相呼应。洞中魁星手中神笔恰好指向贾平凹故居正脊,文曲星贾平凹是洞中魁星朱笔钦点的。联想显然牵强,如果文曲星能点,贾平凹何必劳神费力笔耕不辍?贾平凹在文学上取得丰硕成果,文章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成就缘于奋斗,而不是好运。
财神洞,自然是掌管财权的神仙住的地方,财神爷居中,两旁的童子手中是“善财”、“利市”。大年初一,香港人见面打招呼,拱手抱拳说“新年快乐!恭喜发财!”未婚者不管年龄大小,都算孩子,对出的下句是“利是拿来!”惊异香港人对金钱的态度怎么如此赤裸裸。到过香港数次后,方知在以世界金融中心著称的大都市,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利是”二字并非粤语专属,而是古就有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会理财,才能聚财。

二仙洞,又叫和合二仙。男仙手执荷花,象征着百年好合,女仙手捧圆盒,盒子里有五只蝙蝠,象征着五福临门。右边壁画是月老,手里拿着一根红线,有道是千里姻缘一线牵。左边壁画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这并不是世人推崇的爱情,故有人不建议把农历七月初七叫作情人节。


娘娘洞,这个洞自然是掌管生孩子的神仙住的,女仙慈眉善目,符合贤妻良母的形象,膝头坐着一个胖娃娃,虎头虎脑显得可爱,导游说,摸摸孩子的头,娘娘会保佑你的孩子平安健康,如果想怀孕的,就要拉拉孩子的手。右侧壁画是一群孩子玩耍嬉戏,叫百子图,导游问大家,说画面上有十二个孩子,加上地上的石头也代表着孩子,你们猜一共有多少个?有人说一百,她笑着说,不对,是九十九个,加上你想要的那个孩子,才一百呢。
爬过号称英雄路的二百一十六级陡峭石阶,来到山顶的玉皇洞,玉皇大帝是权力最大的仙,住得最高,位高权重,是否由此得来?
老君洞,传说两千多年前,老子骑着青牛云游四方,讲经修道,来到凤冠山见古洞罗列,奇石耸天,妙不可言,遂在此筑炉炼丹。
佛爷洞是凤冠山最大的一个洞,主位是释迦牟尼,两边是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侧洞是弥勒佛,大肚能容,也包括偏位?据史志载,清朝初期,义军与清军在此激战十余天,洞口被清军大炮毁损。
药王洞,这个洞里敬的是药王孙思邈,自古商山无闲草。药王少时来凤冠山采药,不仅救治一方百姓,还救过一条有灵性的小蛇,医者仁心是也。
紫阳洞,洞内神仙是道教南派初祖张伯端,即紫阳真人。相传张伯端喜欢吃鱼,有次家里给他把饭送到官府,同僚开玩笑将他的鱼藏到屋梁上。伯端怀疑送饭的侍女偷吃了鱼,用棍棒打了侍女,侍女受辱自杀,后来梁上的腐鱼生了蛆虫掉下来,方知冤枉了侍女,喟然长叹:“积牍盈箱,其中类似窃鱼之事不知凡几!”即眼见尚且不能为实,何况没见过的案件呢?继而纵火焚毁府衙案卷,因触犯刑律被流放到岭南,后辗转到凤冠山,在此修道,羽化成仙。

挂瓢洞,洞口挂着一只硕大的葫芦状水瓢,正对着洞口的石壁上刻着四个纂书大字“超然物外”,案几上一把古琴,右壁上是明朝周梦麟《秋日登龙驹寨鸡冠山》。洞口是一口石缸,洞壁浮雕为隐士许由无意功名利禄,隐居凤冠山洞窟,借一缸一瓢一琴而生。弱水三千,取一瓢饮,意教人学会放下。
曾思考世上到底有没有仙?今凤冠山一游,开悟原来仙就是得了道的人,人修道到了一定高度,就成了仙。

作者简介:
周文英,女,陕西商州人,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商州作协秘书长。现在商洛江原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工作。散文、诗歌多篇(首)发表于《中国水利报》《中国审计报》《劳动保障报》《陕西农村报》《现代家庭报》《延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