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房子的变迁
家里的老房子,在东江河北岸。经历了60余年风霜雪雨,经过了数次较大改造,终于在2002年大拆迁的浪潮中被夷为平地,在它的旧址上,建成了如今的滨江公园。
老房子是父母于1944年为避族人欺负,逃离老家后,在一片乱葬岗的坟丘上,在用竹片木板草蓆搭起的烂棚子的基础上逐步改建而成。它座南朝北,南是东江河,北是当时全县唯一往广东下赣州的南北通道, 也是杨村,程龙两条水路近十个乡镇百姓下城赴墟的必经之路。与它隔路相望的是老车站,汽车队和养路段的马厩,往东百米便是县城城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陆续有广东潮汕,兴宁,本地.东江,渡江,城郊,甚至城里人先后在这里安家落户,把荒芜的乱葬岗改造成了人们口中所称的经商致富的生龙口。近2O户人家中,多数开店经商,有洗衣的,剃头的,做嫁妆家具的,做斗笠的,卖茶的,卖线粉的。
60年代初,记忆中的老房子,高宽各约五米,长约十米,两层,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站在门口往里看,中间过道穿过三个相连的空间,可以直接看到东江河。朝北,是客家人称之的“廊厦"即客厅,左右墙体各开一个小窗。紧临着小窗,竖起一木楼梯,顺着这木楼梯穿过小小的楼梯口就上到了难以站直腰的二楼。“廊厦"中间摆着一张与“廊厦"差不多长,方言称为“象其脚"的木柜,它的上面摆着一部长寿老人牧鹿画的座钟。右边是用木屏风隔开的小卧室。在房子中段,右边是一大灶台,左边是父母卧室。接着就是南边靠河的空间了。灶台隔板后是鸡窝,它的对面,是搁有砧板的桌子,桌子下面是一口大水缸,剩下的空间堆放着柴火农具。出了这个空间的木门,是用长短不一的木头木板搭起来的没护栏阳台,这个地方的功能相当于时下的洗手间,是用来洗澡冲凉与放置尿桶的地方。厨房所有废物都通过这门和阳台直接倒在了河里。
1964年的特大洪水冲倒了老房子,父母到处捡拾砖石,勉强重新撑起了它。右边承重的檐扇墙在砌了两米多高的砖石后,实在无法续建了,无奈只有在墙的顶端到屋面之间就用长短不一的木板围挡起当墙用。
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中山桥由木桥改建为水泥桥。改建后的中山桥引桥向前向左延伸,拆除了老车站,汽车队和养路段马厩房,老房子门前的公路向北扩展了十五六米。原来门前马路变成了人们聊天,喝茶,玩耍的空坪。
70年代中期,退休后的父亲对该屋进行了一番改造。升高了屋面,使原来楼层约升高30公分,人上去可以站立了。封闭了“廊厦"右边的楼梯口,在他们房间连接靠河的那个空间之间,做了一个木板梯,将设在“廊厦"的小卧室迁到了楼上。
70年代末80年代初,拆除了临河的木阳台,在河里挖了一条大沟,打下了数拾根松木桩,在沟里的木桩上,用大块石垒起房屋的墙基,在墙基上砌起了高出屋里地面一米多的大墙,利用原来朝南的洗手间,新建了一个仍是小青瓦屋面,现浇水泥地面的小卧室。小卧室下面2米多高的空间,就做了厨房和洗澡间。
80年代中期,老房子又一次扩建。在马路向北延伸留置的空地上,新建了混合结构的三层楼房。新房与老房之间,成了天井。
老房子从一个烂棚子,变成了前中后三栋房子。
2002年,居住了三代人的老房子,和它左右两边的房子一样,在挖机声中轰然倒塌,城市改建大拆迁使它和许许多多的老房子销声匿迹,带着人们的不舍,带着人们的思恋,带着人们对过往岁月不解的思绪,结束了它的存在。之后,这地方成了人们休闲的去处。
写于二O二O年二月二十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