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串联记
文/ 籍辰堆
一九六六年我十五岁,在刘海庄农中上学,当年文化大革命达到高潮,十月底我们这些不愿做温室的花朵,愿做高山岩石上一劲松的中学生,汇入到了大串联的行列里,目标——天津,当时的河北省省会。大一点的高年级的学生,有到韶山的,有到延安的,都是红色的革命圣地。
我们学校离天津七八百里地,步行每天准备走一百里,出发前老八路告诉我们行军常识,走得大急躁,会崴了脚伤了腿就不好走路了。
我们一个班四十来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举行了长征出发仪式,怀着一颗年轻的、纯真的、激动的心情出发了,把从县文教局支取的22元钱藏好,胸前佩戴好毛主席像章,臂上戴好红卫兵袖章,背上背包,打上裹腿,抄起长矛,打起队旗朝东北方向出发了。
在这一次难忘的远征中,经历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长征中的第一顿中午饭是在本县辛庄村吃的,接受贫下中农的最高待遇一一玉米面饼子、老咸菜、米汤,可谓丰盛之极。吃饭前进行“三祝愿”,是在炕上地桌上吃的,盘腿而坐,这顿饭我共花费通用粮票四两,人民币壹毛贰分钱。
平生第一次坐船是在白洋淀汊沟,是一个独腿老人撑船送过的,分文不收,免费摆渡。过白洋淀时,芦苇正在收割,人们用一大镰,竹筒作把,双手用力抡起收割。第一次见到的大官是高阳县委,原因是北京医学院的一群学生和高阳县委发生了语言冲突,而我们和北京医学院的学生同住一个学校接待站。
第一次见到的名人据说是小兵张嘎的原型,他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抗战时期的斗争故事。第一次见到的大学是南开大学,墙上树上满园满眼都是大字报,真是一派大字报的汪洋世界。见到的第一座高楼是天津劝业场大楼,好家伙,有六层之高,在这里第一次坐上了鸟笼式的电梯,电梯由专人看管,每到一层都会说,人满了,到了第几层了,然后清点人数。
第一次见到的奢侈品是华北局第二书记、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的穿衣镜,据说这个穿衣镜价值贰仠元,而那时我们一个四百人的生产队年终分红还不到贰仠元,当时小麦单价两毛柒,玉米单价八分。
我们一行走了十来天才走到天津的。在天津印象深刻的是在天津西站一个火车司机的身上贴满了大字报,动弹不得,原因是红色是革命的象征,而火车司机执行的是“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红卫兵造反,说应该是“绿灯停,红灯行”。还有就是当时上级号召“节约闹革命”,有人说周总理节俭节约到吃完饭还要把碗舔干净,于是乎,我们大家在吃饭时都要把饭碗舔一舔,以表示自己也在“节约闹革命”。

“鸡栖于树,鱼翔浅底”,一九六六年底,上级发岀通知“赶回老家去,就地闹革命”,我们开始返回学校,当又走到白洋淀时,白洋淀已经结冰,我们又坐了一次冰床(音),在木棍上安一个铁尖,双手用力点冰面,双脚向前滑行,当地人告诉我们,在冰上行走,要哪响往哪走,说明这里的冰冻得结实。
这次远征历时一个多月,花费了十六七块,全国通用粮票二十斤,河北省粮票二十斤,剩下五六块,花一块多买了一双漂亮的奢侈品稀罕物件一一白球鞋,花一毛买了一个面包,舍不得吃,拿回家中。
人生最值得回忆的是美好的青少年时代,这次远征到现在已过去五十多年,此情此景仍历历在目,不能忘怀。

作者简介:籍辰堆,河北石家庄市藁城区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面制作技艺传承人”,曾经在藁城区文联文学刊物《嫩芽》发表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