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勤,堂上無獲。應試不專,何以為業?古今之賢能者,無非小而從之,事事微入。或寒窗默默,十載而孤;或仕途嶙嶙,千裏無畏。集心之所向,亦志氣之所達。方能登室入堂,所學有成。後至朝堂,入名行,為商賈,斯承其業也。所以經世擇業,應取之有道,道自勤,勤而專,如此可行也。
憐則無為者也衆,其業終年不得嘗也。雖勞碌于異鄉,然于妻子[1]而不顧。非家境之堂皇,或事業之高就。是謂少不學,從業而不專,如此而已矣。故而業之高低,于人之高低也。人之高低,無非勤于學,擇業而專攻,終不怠矣。若幼時之教,勉而至勤,其功于父母與師也;成長之績,苦而奮進,其業于仕途與己也。不以小而棄之,不以大而怯也。擇善而終,不善而遠,其為本心也。
至于先天之智,異于常人者,其人方仲永[2]也。常于富戶坐上之賓,詩歌演繹,後施之以財而樂。父利己,至其天資而不學,其業也廢也。此為有智而不勤,無業而止矣。又如拙而勤補,孜孜不倦者,清人鄭板橋[3]也。書讀百遍,思而勤練。不悲先天之所缺,而勤于後天之學,終成大家也。此為無智而勤謹,其業也廣也。是故擇業之始終,始于勤而終于專,所謂有道。
今余從業六載,乃感人生之所求,與業之所獲何如?常枕思于夢夜,而行擇業之說。雖論道有思,卻不得其旨;思而為本,無業績之功。此非少時之頑疾乎?學而不勤,擇業之不專,其為悲也。故而三省吾身,責己而勉之。
注釋:
[1]妻子:妻子與子女。
[2]方仲永:方仲永(約1020—1087)北宋金溪(今江西金溪)人,世代耕田為生,幼年天資過人,因父親無知,成人後為普通人。方仲永是王安石作品《傷仲永》主人公。
[3]鄭板橋: 鄭板橋(1693年-1766年),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清代書畫家、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