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自己生活,为人民抒怀,展时代风貌,
----读《姚崇实诗词选》
雷海基
读姚崇实教授诗,我不由想起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的一段话:“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古人早就说过“诗言志”,言志就是发自己声音,写自己。写自己不能凭空,必须写自己的生活。因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的。特定的时空必然处于一个特定的时代。一个诗人只要忠实地写自己的生活,就会展示那个时代的风貌,反映人民大众的情怀。姚先生的诗正是这样的。
写自己生活,诗有真实感。
他的诗多写自己的日常生活,从自己的人生体检中得来,因而“我”的意味浓,读来倍感亲切。如1979年4月4日作词韵折腰体《偕同学登僧帽山》三首,其一
当先寻路竞攀峰,愈远愈高尤少从。
同人小憩山之半,我在云巅咏大风。
写自己偕同学登山活动,诗中“我”的感觉强烈,不仅有“我”字,还用偕、登、寻、同、在、咏等动词表示自己。结尾“我在云巅咏大风。”展示了勇攀高峰,登山远望,振臂一呼的豪迈之气。
1994年4月15日作《春行口占》
长堤草绿柳如烟,远望桃花红半川。
日暖风和春正好,心情隐约似童年。
写自己春天出行,诗中有我的代称:心情、童年。有我的动作:春行、口占、远望。诗描绘的桃红柳绿,风和日丽的春天美景,透露的是恰如童年的欢乐日子,和当下满满的生活幸福感。这个美好心情和幸福感觉,通过春行道出,十分自然,毫不做作。
2004年1月1日作《病中有感》
平时体健厌微劳,染疾身疲难运毫。
此后笔耕应奋力,文章炳蔚亦英豪。
写自己生病的生活,用我的口吻写来,语气亲切。由病而感叹人生,身体健康时不想劳作,有病时想劳作却又有心无力,怎么办呢,只有奋全力而为。诗写自己的小生活,讲的是人生大道理,人之常情。这样的情理,因为从日常生活中得来,既自然又真实。
2017年10月21日作《季秋忆旧》
柔肠侠骨独轻讴,四海何人知我忧。
梦对花开千盏醉,醒观月落一窗愁。
高楼春望惟听雨,岐路秋吟不见舟。
忽看日升天地朗,新诗从此伴豪游。
这是忆旧之作,人到老年容易怀旧,尤其是在秋季。诗中“我”的感觉强烈,不仅直接用“我”字,还有我的代称,我的问句,更多的用动词表示自我,如:梦对、醒观、望、听、吟、见、看、游等,自题开始,句句不离“我”。人生不同阶段,不同际遇的喜怒哀乐,洋溢于字里行间。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四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写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上四首说明,他的诗是扎根生活的,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读其诗作,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如触其心。
姚先生写诗不是为了发表,而是自己的生活需要,他说:“随着生活和思想的不断变化,各种感触日益增多与加深,诗愈加成为不可或缺之物。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心灵中的喜怒悲欢,常常借诗抒写,直到如今。
总之,写诗不但始终是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而且始终是我精神上的极大慰籍!”
人民大众的心声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感受。
姚先生在谈出版这本诗集时说:“希望能读到这本诗集的人了解我,了解一个人的生活、心灵历程,并借以透视社会与人生。”他认为这些诗,写的是自己的生活,这些写自己生活的诗反映了社会,也反映了人生。社会,是人民共同生活的,一同创造的社会。这些从生活中得来的诗自然折射人民的心声。一位真正的诗人,其心是与人民一起跳动的,其情是与人民相通的,其声是与人民共鸣的。姚先生作品正是如此,如1974年9 月17 日作的《和德矜》
志士忧天下,胸装四海波。
莫悲秋月舞,他日鼓笳歌。
1975年6月22日写的《雨夜读书》
读书灯影下,风雨遽相催。
忽有扬戈志,马奔呼卷雷。
他年轻时,就心忧天下,胸怀四海。学生时期就有上阵扬戈杀敌之志,走马呼号报国之心。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是青年的楷模,英雄的化身,学习的榜样。姚先生写了《咏雷锋》
肝胆照人万古月,精魂贯宇九州风。
雷锋若化身千亿,世上何忧不大同。
作者在诗中呼喊:“雷锋若化身千亿,世上何忧不大同。”不但自己要做一个雷锋这样的人,也希望所有人都有雷锋同样的思想境界。诗充满雄豪之气,四句诗三句使用万、九、千三个大数字,结尾用的反问句,不仅境界高远,更兼气势雄壮。
1992年11月曾作《咏黄花》,黄花又名金针菜,盛产于坝上,山民常食之。此物营养丰富,外地价颇高。诗曰:最喜生根碧野端,不工装扮讨人欢。愿将金色纤纤体,化作山民桌上餐。
诗的字面写的是赞美黄花菜,其实写的是自己,外表朴素平凡,内心却有一颗无私奉献的精神。人民大众就是这样既普通又高尚的人,默默劳作,创造了无数财富,构建了美好和谐的社会。
在歌颂美好的同时,他也会鞭鞑丑恶的社会现象,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社会上一度出现了歪风邪气。1995年他写了一些讽刺诗,如《刺假公济私者》四首,分别为: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公款享乐、公权私用。1996年3月写了《怪事吟》十四首。如,
其五
又建新楼又发包,头头喜气上眉梢。
合同没定工没动,回扣已拿十万钞。
其十三
大官小吏竞搓麻,输尽不须自己拿。
更听公安亦如此,持枪捉赌去农家。
诗揭露、批判了当时官场拿回扣,打麻将的腐败现象。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反映的是人民大众的心声。
姚先生年老退休之后,有更多时间旅游,写诗。写优闲退休生活的诗,诗中依然透着心系家国之情。如,
2017年2月5日的《遥望雨花台》
一碑高矗似嫌孤,云气森森有若无。
犹想当年何壮烈,如今谁再泣还吁?
2017年10月11日的《秋望》(词韵)
山清水净碧天明,独上高楼感慨萦。
万古文章宣大道,九州风雨扰苍生。
英雄无数埋荒草,孺妇有愁望帝京。
却喜如今红日起,轻吟暗祝国长宁。
这两首诗不仅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忧国忧民思想,也折射出民众的心声。当今生活在安宁幸福日子里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谁不怀念为革命理想献身的雨花台烈士,谁不希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以上诗例可以看出,诗写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抒发的是自己的情感,但同时也反映着人民的心声,蕴含着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情事理。
将时代风貌寄寓于自己生活。
这本诗集汇聚了数十年的作品,从年轻到年老,从学生到教授,一路走来,也一路写来,记录着自己的生活脚步,刻画着人生轨迹。同时,也展示着时代的风貌,每首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看看他不同时代的作品。
1987年12月作《无题》
英雄自古运多哀,独立穷荒酒万杯。
何日扬帆东海去,长风当看有时来。
诗写于他青年时,功未建,业未立,正在思考自己的出路,展望自己的前程。恰逢国家改革开放之初,虽然事业未起步,但面临大好发展机遇,便憧憬着“扬帆东海”,坚信“长风有时来”。诗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一个青年的精神气度,同时也映射出那个时代的光芒,神州大地充满生机,万木逢春,千帆竞发。
1994年3月4日的《新居》
新居大胜旧居嘉,亦朗亦宽望亦遐。
一壁图书三瓮酒,两箱笔砚数盆花。
南山碧草怀元亮,东岭白云笑子牙。
时有知音来叩户,楼头明月觑窗纱。
姚先生迁入新居,开始了幸福生活,欣喜之情洋溢诗篇内外。透露的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逐步富裕,人民生活开始改善。
十年之后,作者的诗写了新的生活感受,如2004年6月24日写《板城道中口占》
青山隐隐雨濛濛,白水萦回仍向东。
绿满平畦人两两,红连新舍树丛丛。
心如鸥舞苍穹上,车似舟行碧浪中。
潇洒高吟知大化,随缘处处是春风。
这是自己路上看到的生活景象:青山绿水,平畦新舍,车似舟行,处处是春风。这个年头,不仅环境优美,人们家境也好了。许多家庭都有私家车了,不然哪来的“车似舟行碧浪中”。自己的心情是愉悦幸福的,不然怎么会“处处是春风”。
又过了十年左右,2013年1月1日写下了《新年畅吟》
大道居心月一环,随缘任运自清闲。
思眠依枕梦三世,欲饮倾樽醉两间。
异史奇经驱俗垢,青山碧水作禅关。
遥看积雪无寒意,已觉春风早日还。
诗写自己元旦这天过新年的心情,通篇洋溢着优闲、自在、安宁、欢愉的美好心情,一种满满的幸福感,幸福感使他看雪都无寒意,冬季犹若春天。诗反映了一位知识份子的生活状态,以一位知识份子,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后老百姓生活的境况,一种温饱无忧的小康生活。
对比他青年时的诗,“独立穷荒酒万杯”的愁意,“何日扬帆东海去”的企盼,情调有天壤之别。这就是时代的印记,历史的足迹。
当然,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一切都那么完美,姚先生退休后过着清闲的日子,依然感觉到社会还有不完美的一面,他写的诗也反映社会生活不足之处。如2019年2月16日写《农村留守老人》
门外花开草木苍,春来寂寂少人忙。
白头翁媪躬耕苦,犹种秋光百里香。
诗反映了当今社会一个有一定普遍性问题,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城市建设搞好了,农村却空心化了,留下许多守家老人,老人成了农村的主体。
今年发生了席卷全国、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无人可以置身其外,姚先生记录了这个特殊年份的特殊生活—宅家。如2020年2月31日作《庚子元宵节》
闭门闲坐键盘敲,心在江天思虑遥。
窗外一轮明月静,拈香暗祝毒霾消。
诗写自己的宅居生活,抒发的是心系全国抗击疫情,透露的是举国抗疫时代风情。
可以看出,以上这些不同年份的作品,写的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但都有强烈的时代印记。一系列作品勾画了作者一路走来的人生轨迹,也客观地折射出时代的光斑,记录着历史的点滴。诗写的是自己的生活,背后闪现的是时代的画面,历史的步伐。
姚先生说:我一直认为:诗歌的本质就是情感的表现。因此,抒情是我进行诗歌创作的首要动机。我从一九七三年正式开始写旧体诗,一九八九年才开始正式发表作品,在此之前,我写诗完全是为抒情自愉。此后,虽不断发表作品,但写诗的首要动机还是抒情自愉。因此,我主张写诗一定要有感而发,诗应该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我不愿为写诗而写诗,为发表而写诗,心无所感,硬挤硬写,我特别赞同“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反对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单纯玩弄词藻,写虚情假意。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诗词作品践行了自己的诗观,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诗人都想写出好诗,然而什么样子的诗是好诗,如何写出好诗,习近平同志讲的扎根生活,反映人民情感的诗就是好诗。像姚先生这样写生活,有真情实感,抒家国情怀的诗就是好诗。这也是写好诗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在《哥德巴赫批判提纲》里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诗人应该是社会关系的一个节点,是人民中的一份子,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民。如果离开了人民,甚至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那会是什么结果!作为人民的一员,其生活是与人民大众一起的,每时每刻,不论身居何地,都与人民息息相关,自己生活的每一刻,每一步,自然会涉及到人民。个人的生活是离不开人民的。诗人了解、认识人民生活,应该是从自己生活入手。人民生活,人民情感,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是自己生活中见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人民生活的某个具体,具体的时代,具体的事件。姚崇实先生就是一个例子,他通过写自己的生活,为人民抒怀,展时代风貌。
从姚崇实先生的诗可以看出,生活是诗的源泉,自己是诗的观察点。人民是时代的创造者,又以时代作活动舞台。人民情怀,时代风貌是自己生活的内涵,自己的生活又是时代的镜子,是时代的印记。
诗人既然是人民的一份子,是时代中人,只要用诗的语言忠实地写自己的生活,就可以抒发人民情怀,展示时代风貌。所以,诗人要增强自我意识、人民意识、时代意识,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生活,为人民抒怀,展时代风貌。
2020年6月19日于北京
(姚崇实,1958年生,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华诗词创新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承德市传统文化学会会长,承德市诗楹联学会会长)
(雷海基 江西进贤县人,曾任解放军某部队政治委员,大校军衔。南昌市作协会员,《诗词百家》等多家编委,《中华诗词》等多家诗词刊物、论坛评论员,获全国第七届华夏诗词奖优秀论文奖,诗论文章入选《全国中华诗词研讨会》《海峡两岸中华诗词论坛》《中华军旅诗词研讨会》《中华诗人节大会论坛》。出版有《诗词快速入门指导》《古今名家论诗词语录》《好诗创作谈—雷海基诗论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