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楼阳台轶事
文/蒋梦丹 点评/袁德礼
解放日报群工部老主任、资深记者蒋梦丹是一位心系市民忧与愁的大好人。对于读者来信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俩和各大媒体的同仁,参加一家报社总编辑追悼会,无故被交警拦下车说是闹红灯。蒋梦丹据理力争“根本没有违章。原来这位交警家里公房漏雨,写信到报社投诉无人问津,第二天,蒋梦丹打电话到这家房屋维修公司,立马解决了这位警察的后顾之忧。
她所主持的群工部口碑极好,她在这个岗位上,为全市老百姓不知办了多少大好事,大实事。下面转发她文章《四川大楼阳台轶事》。

解放日报群工部老主任,资深记者蒋梦丹。
在四川北路塘沽路到第七百货商店之间,曾经有一排三层楼的欧式建筑,横跨24个门牌号,习惯上称之为四川大楼,其实更像连体别墅。灰白色的墙面,绿色的钢窗,壁炉烟囱和四层阁楼的老虎窗点缀在楼顶。二楼沿街的阳台横贯整个建筑,每家之间以一个扇形的铸铁镂花栏栅相隔,颇有气势。

这排欧式建筑的一楼是四川北路的沿街商铺,有德昌西服店、新华书店分店、都成皮鞋店等等,二楼三楼和四层阁楼都是住家。

50年代的四川北路

老照片:四川路桥北望
我父母49年初买下二楼一套居室,在这里生活了将近60年。在我的记忆中,这幢大楼的所有空间都特别高大宽敞。走进四川北路沿街的对开大门,是一个铺着大理石的门厅,跨上6级台阶,推开第二重门,才看得到楼房的内貌。又高又宽的红漆木楼梯旁有一块很大的空地,孩子们经常在这里玩耍。楼梯木扶手则被孩子们当作滑滑梯滑得溜光铮亮。上到二楼,两边是长长的过道,分布着两套对称的居室。过道尽头的旋转楼梯通向三楼,阳光透过楼顶天窗从楼梯的空隙间一直照到底层。三楼有一个门洞,走进去沿着石梯拾级而上,顿觉豁然开朗,足有篮球场大的晒台一个挨着一个。站在晒台上,近看,整片东德兴、西德兴石库门房子一览无余;远眺,由北往南可以看到老北站、铁马路菜场、邮政大楼。夏夜,邻居们搬个小凳聚在晒台上纳凉,大人们摇着芭蕉扇聊天,小孩子追逐着嬉笑打闹。到了国庆节,亲朋好友会特地赶到这里来看烟火,虹口公园放的礼花看得特别清楚,映得满天红彤彤的,晒台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家的二楼居室,外阳台里边是内阳台,分别被用作厨房、餐厅和书房。打开内阳台里侧高高的木百叶门和玻璃门,是两个30多平方米的大卧室,旁边是一间盥洗室。据我父母说,他们刚搬来不久,解放上海的战役就打响了。四川路桥的激战近在咫尺,枪炮声在耳旁呼啸,全家人躲在又厚又重的木百叶门后面,我哥当时才两岁,吓得三天三夜头发没有干过。而我在妈妈的肚子里,可能感觉会安全些吧。正是在迎接新中国诞生的炮火洗礼中,我出生在这幢四川大楼木百叶门后面的房间里。

在我们家,我最喜欢的是阳台。阳台的左边种满了金银花、喇叭花等各种花草,还有一棵桔子树,就像一个小花园,家里几代人都在这里留过影。右边就像是四川北路的看台,我从小就喜欢伏在阳台栏杆上看四川北路,看来来往往的车辆,看形形色色的路人,看马路上发生的奇奇怪怪的事情,一看就是老半天,一看就是几十年。

先说说看车。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黄包车、三轮车,车上坐着的人以各种不同的衣着打扮和神态,闯入你的视线,缓缓通过,然后在视野中消失。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汽车靠使用沼气行驶,从二楼阳台看下去,正好可以看到整个沼气包,看着一辆辆大大小小的汽车都顶着个大包跑来跑去,很是有趣。我家看得最多,也是听得最多的是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墨绿色的长长的车厢,驾驶室里古典的操作台,特别有绅士风度。后来,有轨电车变成了无轨电车。只要一听到无轨电车“翘辫子”的声音,我就马上奔到阳台上去,屏着气看售票员跳下车来,跑到车后,拉着脱轨的辫子,对准轨道电线,要把辫子顶端的凹槽嵌进去。有的很快就嵌进去了,有的要对好多下,直到售票员装好辫子,跳上车,电车开走了,这才舒一口气。

再讲讲看水。四川北路看什么水?潮水!这一情景不要说现在的小青年,就是40岁左右的人恐怕也是很难想象的。我们小时候,只要一到夏季汛期,总会有几次阳台观潮的经历。站在我家阳台上往南面看,只见苏州河潮水漫过河堤后,从四川路桥的斜坡向着四川北路一路奔涌而来,天潼路、武昌路、塘沽路,越来越近,很快我家前面的马路就全浸在水里了。不一会儿,马路已被孩子们占领,成了他们的水上乐园。木拖板漂走,追着抓木拖板,是常见的镜头。好多回,我们都是趟着水去学校读书的。这样的状况好像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才没有了。

我家阳台最大的看点,当然是看大游行了。每当五一节、国庆节,住在后面的邻居老老少少都挤到阳台上来,我家把凳子都拿出来排好,俨然是个最佳观礼台。那时国庆节、五一节,人民广场都要举行盛大的团体操表演,主要马路都会举行庆祝游行。四川北路从海宁路到四川路桥是虹口区最热闹的一段路,因为这里是庆祝游行的主要路线,又是各支到人民广场去参加团体操表演的队伍的必经之路。一大早,各路表演队伍就在沿线的支路上结集,然后穿着五彩缤纷的表演服、拿着各种演出道具的方阵一一在阳台前通过。二楼的高度,就在眼鼻子底下的距离,比人民广场的观礼台看得可清楚多了,根本不需要用望远镜。常常有人在阳台上呼唤游行队伍中熟人的名字,上面下面一片雀跃。我在复兴中学读书时,就多次参加过节庆的团体操表演。当我穿着演出服,拿着向日葵花,走过家门,听到弟弟妹妹们在阳台上大声叫我的名字时,别提有多得意了。到了文化大革命,四川北路上的游行三天两头都有,但已完全是另外一番情景。只要一有最高指示,不管白天黑夜,四川北路立刻变成了红色的海洋,一个个大专院校、一家家企业单位的游行队伍,高举着横幅标语,高呼着口号,表达坚决拥护的态度和决心。还有打倒某某某的游行、各个造反派的游行……四川北路在喧闹中度过了文革十年岁月。

四川北路海宁路原虹口大旅社

上海第七百货商店(四川北路875--889号)

凯福饭店(四川路海宁路)
到了2003年,我家居住的好端端的房子突然要拆迁了。说是有开发商看中了包括虹口大楼、四川大楼、东德兴里弄在内的整个地块,要拆掉后盖新的商业大楼。80多岁的父母割舍不下,神情恍惚。那些淘旧货的黄牛,趁着白天子女不在家,公然登堂入室,翻箱倒柜,连哄带骗地把家里一些珍贵的藏品,以三钱不值二钱的价格拿走了,如民国的地图、邮册、古董级的袖珍算盘等。老父亲讲起这些,居然木知木觉,并无心痛的样子。可是临到要搬家了,老父亲却固执地要把阳台里那棵他亲手种下的桔子树带走。我们都说不可能的,说过也就算了。谁想到他竟自己打电话给新闻晨报热线电话,诉说了这个心愿,请求帮助。新闻晨报的热线记者听了深受感动,多方联系,请园林公司帮忙,用一辆吊车把3米多高的桔子树从二楼阳台吊到车上,然后移栽到了父母搬迁后住房旁的公共绿地里。这件事新闻晨报还作了跟踪报道,一时成为佳话。到了秋天,这棵在四川北路老家阳台这么多年只结过一只桔子的桔子树,竟然神话般地挂满了硕大的香炉桔,给这个老居住区的居民们带来了很大的惊喜,纷纷前来围观。如今,这棵桔子树——四川北路老家阳台上唯一的幸存者,已经长到三层楼高,忠实地陪伴在它的主人——一对年近百岁的耄耋夫妇的身旁。




推荐作者简介:
袁德礼,1954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城市导报》创业人生、校园内外、终极关怀版面责任编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30年来,先后发表上万篇各类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累计1300万文字。出版过《武则天:一个女人的强权、沉沦史》、《百位老板谈人生》、《走访殡葬十年间》、《远航的心》、《女儿袁靓》、《在雨中我梦见本家袁崇焕》、《记者写天下》等书稿。作者曾在建筑公司、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劳动报等岗位上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上海德礼传媒集团公司(国企)法人。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