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语文
我是个中学语文教师,已有四十年的教龄了。每接手一届新生,在见面课上我都会先提出三个问题: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语文?怎样才能学好语文?面对这样的问题,孩子们感到茫然,于是他们便七嘴八舌,东拉西扯,模棱两可地嗡嗡一阵。
今天,我就“语文”这个话题略谈一下自己的认知和体会。
民国时,语文课本不叫“语文”,小学的叫“国语”,中学的叫“国文”。新中国成立后才并称为“语文”。《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语文的解释是:①、语言和文字,②、语言和文学。说到这里,有人会说:哦!这就是语文哪!很简单嘛!
那我要告诉你,这只是语文的外延,不是它的内涵。它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在此,我简单地说两点。
1、语文的使命。
大而言之,语文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立德树人的骨骼,是弘扬民族精神的血脉。小而言之,语文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述、记录生活的工具,是交流思想和传递感情的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学科。总之,它肩负着人文和工具双重使命。
2、语文的核心素养。
⑴、能准确认读祖国文字,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⑵、能准确流利地、有节奏有情感地诵读诗词、文章;
⑶、能恰当而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进行交流和写作;
⑷、能阅读并会鉴赏一定量的文学作品;
⑸、能具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气质。
明白了语文的使命和核心素养,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语文的道理。也就是说,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个人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需要。绝不是孩子们说的,学习语文是为了考试得分。
接下来,我重点谈一下怎样学习语文。我将学习语文总结为四字要诀:积——悟——用——融。积,就是积累。首先是文字文学知识的积累。古人云:“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说的就是文字文学知识积累,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没有积累便没有语文。文字文学积累要求多读多记,做不到多读多记就谈不上积累。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都是多读多记的好处。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提出中小学生多读名著的要求,各学校也大力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把阅读名著作为语文课的重点来抓,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方面多积累。这几年的中考和高考充分印证了“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说法。第二是人生阅历的积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行万里路”不就是积累阅历吗?著名诗人李白, 20岁出川,开启了十年漫游,广交好友,干谒名流,虽然仕途不济,但十年的深厚阅历,成就了他这个大诗人。 悟,就是思考感悟,融会贯通,把积累的东西消化了。《论语》上说“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只积不悟,稀里糊涂。有了悟,才能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可惜的是,天下读书人不少,善悟者不多。
用,就是“运用”,把自己的积累运用到口语交际、写作和文学鉴赏中去。积是基础,悟是消化,用才是目的。但是,许多孩子不会“运用”,其原因有三:第一,积得不多,形成“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现象;第二,悟得不透,造成不敢用的现象;第三,缺乏用的意识和习惯,平时说话写作自由散漫惯了,土鳖惯了,俗气惯了,不善于修饰,不善于引用。举个例子,有人虽然会背“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也会背“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但是他作文中出现的句子却是:“哇!好多的鱼呀,好多的鸟啊!好红的天哪!”如果能把所背的古诗句恰当地运用到文章中,会使文章增色不少。所以,平时学习语文,就要抱着用的目的去积累和感悟,并且尝试着去用,经常用就熟能生巧,得心应手了。
融,是指把所积的东西,通过思考和感悟,融入自己的灵魂,以达到修养品德、提升品味、提高素养的高级境界。
说完了“积、悟、用、融”四个关键词,再举个例子总结一下,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会背会写就是积,能理解文章词句及作者情感就是悟,与人交流或写作时能恰当引用相关句子就是用,当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逆境,能像刘禹锡那样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积极乐观,泰然处之,那就达到融的境界了。
最后我想引领大家在赏读中感悟语文。
A. 品标语,学语文。
本学期开学,新生报到,好多班级在黑板上写了欢迎标语,标语内容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现抄录四副来鉴赏一下,
一班 丹桂飘香入致远,
金凤飞来栖梧桐。
二班 开启人生新起点,
相聚致远大家庭。
七班 开启人生新起点,
相聚美丽致远校。
十六班 同学同心德,携手共进同筑梦:
新校新目标,扬帆远航新征程。
(注:致远,即致远中学。)
【鉴赏】: 一班的标语:是一副含义颇丰、形式讲究的对联。“丹桂飘香”既交代了开学的季节,又营造了桂香四溢的美好氛围。“入”字一语双关,表明桂花香味与新生一起进入致远学校。“金凤”比喻新生之优秀,“梧桐”比喻致远学校实力雄厚美名远扬,“金凤栖梧桐”比喻好学生来上好学校,双方互赢,皆大欢喜。上下句组成较为工整的对偶句,而且“丹”与“金”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金凤栖梧桐”形象生动,有极强的画面感。
二班和七班的标语:从内容上看,二班的强调“致远”是大家庭,七班的强调“致远”环境美丽,二者难分优劣。但从修辞角度来看,二班的是标准的对联,七班的则不是。①、上句的“点”字与下句的“校”字都是仄声,不符合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②、上句的“新”与下句的“致远”,上句的“起点”与下句的“校”都不能一一相对,上下句结构不同,也不符合对联特点;③、上句的“人生”是名词,下句的“美丽”是形容词,同一结构处的词性不同,不符合对联特点。所以从语文修辞角度讲,七班的标语不如二班的好。
十六班的标语,是一副长联,而且对仗较为工整。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特点:特点一,上联巧妙地镶嵌进三个“同”字,下联也巧妙地镶嵌进三个“新”字,别具一格;特点二,其内容有很强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激励性,而不是一般的泛泛的欢迎词。
B. 赏古诗,学语文。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诗人。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想到晚唐国势日衰,当权者却昏庸荒淫,于是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第一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起,描绘出月下秦淮河两岸朦胧、冷寂的景色,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伤感忧愁的基调。
第三句中的“商女”是指歌女(古代只有五个音,即宫、商、角、徵、羽。所以,“商”代指音乐,诗中运用借代修辞手法,“商女”代指歌女。)
第四句中的《后庭花》是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称之为亡国之音。
第三、四句,运用“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由《后庭花》引发出自己对历史兴衰的感慨,表面上看似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对那些只知道寻欢作乐而不顾国事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和愤慨,同时也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C、猜谜语,学语文。
第一则 早不说,晚不说。 (打一字)
第二则 有个消息,刘邦听了高兴,刘备听了伤心。 (打一字)
第三则 (清代纪晓岚的对联谜语)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狸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 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糊涂,虽是短品,却是妙文。 (打二字)
【解析】:第一则简单,一天内除了早和晚,那就是上午和下午,早晚都不说,就是午说了。这就确定一个“午”字,“说”离不开“言”,二者合起来就是“许”字。(谜底:许)
第二则有点难度,牵扯到历史和文言知识。想一想,刘邦和刘备不是一个朝代,怎么扯到一起?有什么交集?其实他俩都与叫“羽”的人有关联。“项羽”死了,刘邦听了肯定高兴;如果是“关羽”死了呢?刘备听了则会伤心。看来,要打的这个字肯定与“羽”字有关了,如果你打成“羽”字,那只对了一半。刚才说了,“羽”必须是死了,才会出现刘邦高兴或者刘备伤心的情境。古人把死叫“卒”,“羽”加上“卒”则是个“翠”字。(谜底:翠)
(捎带说一下,“卒”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①、士兵,②、最终,③、死,④、同“猝”,突然的意思。)
第三则更难了。先看上联,黑白红黄都不是,那是什么颜色?古代颜色只有五种,黑白红黄青,既然黑白红黄都不是,那就是“青”,狐狸猫狗都有反犬旁,“青”字加上反犬旁是“猜”字;
再看下联,诗、词、论语都有一个“言”字旁,“东西南北模糊”就是迷路了,暗含一个“迷”字,“迷”加言字旁就是“谜”。 ( 谜底:猜谜)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希望我的“话说语文”能引领你走上学习语文之路。
2020 年8月23日 写于太原市致远实验中学
编辑:彭君婵
作者简介:黄开先,陕西洛南人。从事教育事业。退而不休。现在山西太原做教育工作者。爱好文学。愿结秦晋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