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最大的“公知”~杜甫
文/清白相承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冬(755年12月),居住长安已达十年的诗人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中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
对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常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
第二种:读作“朱门酒肉臭(xiù),路有冻死骨”。这样读,首先有《现代汉语词典》为证,臭通假嗅。该诗句的注释就应该是:富贵人家的红漆大门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路边就有冻死的骸骨。
我个人还是赞同第二种解释。其一,要说肉臭尚可勉强,但酒是愈陈愈香,不会产生臭味的;其二,诗人写的是寒冬季节的事,所以才有“路有冻死骨”之说,在数九隆冬肉是不会发臭的。
是否有第三种理解?目前还没有看到。
盛唐,是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经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开元、天宝年间,不仅是唐朝的鼎盛期,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在长达八年的平叛中,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乱虽平,唐朝国力却大为削弱,其全盛时代也从此结束了。
但是,大唐的余威尚存。
这时的杜甫很像现代社会的“公知”,当然我不是黑他,我的意思是:杜甫是一个有良心的“公知”。而正是有良心的“公知”所以才会不容于主流社会。
作为一个“公知”的杜甫,看人、观物总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况且,杜甫对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并总是力图把这些理解和体验表达到极致。他刻意锤炼句意,直到深入骨髓,无以复加为止。如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写社会不公;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写唐玄宗开边错误;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战乱中亲人离散心理;以“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形容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以“三吏”“三别”描写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这些诗句都是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且这些诗句都是针砭时政之句。
杜甫天天骂政府、骂体制,肯定会有很多人反感他,特别是那些主流文化人还都是体制内的精英,就更不会对他有好感了。最重要的是,杜甫光是骂,自己在官场又没太大作为,很容易给人留下一个“大嘴”的印象。
所以,杜甫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更因为与杜甫同时期的大咖诗人比比皆是,比如:李白,王维、岑参、高适、王昌龄、孟浩然等等。
当时,很少有人为杜甫的诗作喝彩。当时的人,难道真的不知道杜甫诗好?那就等于骂盛唐诗人全瞎眼了。那么多人靠诗吃饭,谁诗好,谁诗差,不说人人都明镜儿似的。但至少有不糊涂的人。只是不敢与这样的“公知”走的太近罢了。
等到唐朝末日到来,大家才吐出一口浊气,称赞杜甫骂的好、骂的对,可惜已经晚了。
其实不论在哪一种社会形态中,都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存在。哪怕是在发达的西方社会,每到冬季依然有报到说某某地方的乞丐被冻死了。这说明:没有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依然会发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
最近,由《金圣叹选批唐诗六百首》限量出版了。(总发行量是5000本,印完后版本就毁掉了)其中所选的诗,与市面上流行的《唐诗三百首》几乎没有重合。令人不解的是,杜甫的诗作没有一首入选。
我想,也许杜甫的诗,如悲剧史诗,让我们知道了那个年代的“公知”是如何呐喊的;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人的痛苦和快乐、愤怒和挣扎。既然,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人被称为诗圣,大概杜甫的诗会独立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