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5 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 七夕节 "。一早,东湖公园盆景世界里很是热闹,近百市民纷纷来到盆景世界,体验罗湖区级非遗——面塑、树叶吹奏、麦秆画、中国结、萃华珠宝传统技艺等,同时欣赏盆景艺术、体验茶道,聆听古筝演奏。
该活动由罗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罗湖区文化馆承办,罗湖区文化馆馆长刘心实出席。
之前的 8 月 21 日至 8 月 24 日期间,众多罗湖市民登录 " 罗湖文体通 " 微信公众号,进入 " 七夕有礼 " 进行答题,成绩在前五十名的参与者均有各类奖项,获得深圳野生动物园、仙湖植物园门票,还有一些获得参与本次七夕活动资格。
据悉,本次答题活动有 2.8 万人参加,累计答题次数 4.3 万次,有 104 位参与者全部满分,前五十位获得奖励门票。
当天,树叶、花瓣演奏非遗传承人卓忠明演奏了充满节日气氛的中内外名曲《甜蜜蜜》《西班牙女郎》。他手里的树叶和花瓣都是常见的榕树叶和鸡蛋花,曲调婉转动听,聆听的观众惊奇不已。
卓忠明介绍,他是马来西亚归侨,从 10 岁开始,他就学着用树叶来吹奏,研究了多年,他可以用 20 多种树叶吹奏出各种动物的叫声,吹奏出各类动听的曲目。现今,他还创造性的用花瓣吹奏,使用另外一种塑料制作的 " 金叶 " 和迷你笛吹奏,曲目从《我和我的祖国》到世界名曲不一而足,让人惊叹。
三个女孩身着华丽的汉服款款走来,她们佩戴着古意盎然的华美头饰、项圈、手镯等,手里还提着宫灯等黄金制品,不问不知道,这是来自罗湖水贝的一家上市公司——萃华珠宝的非遗佳作。
该品牌有 120 多年历史,在清末即为皇亲贵族定制花丝镶嵌技艺的黄金珠宝,总部位于沈阳,研发中心和品牌中心就在深圳。
这些现场展示的作品曾经多次在深圳珠宝博物馆展出,同时还与服饰搭配,参加了深圳时尚周,同时走向国际舞台,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巴黎时装周等,更好地传播了中国非遗技艺。
该公司负责人郭女士介绍,萃华珠宝是商务部首批 " 中华老字号 " 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直致力于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技艺的挖掘、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工作。于 2018 年发起成立非遗黄金文化专项公益基金,并捐赠 1000 万元人民币用于传承非遗黄金技艺等公益项目。
身着汉服的古筝老师杨婉露弹奏了乐曲《渔舟唱晚》,她从 4 岁开始学习古筝,毕业于扬州大学音乐学专业,跟随名家学习多年。现今她刚入职罗湖文化馆,将来会在该馆开课,罗湖的古筝爱好者有福了。
表演结束后,罗湖文化馆工作人员带领市民在东湖公园盆景世界的各展厅进行鉴赏,市民可以亲身体验非遗文化,其中包括了茶道体验、面塑、麦秆画、中国结等。
聂氏麦秆画制作老师袁桂喜介绍,麦秆画又称麦秆剪贴、麦秸画等,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艺术,清末,聂氏已能熟练利用麦秆,经过熏蒸、劈、缠、剪、刻等独家工序设计制作 " 人物 "" 吉祥动物 "" 花鸟山水 " 等图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聂氏麦秆画。
聂氏麦秆画独家传承的古老的平贴技法和多层次粘贴技法,开创高浮雕及圆雕粘贴技法,影响促进了麦秆画的发展;聂氏麦秆画传承的 " 五虎闹春 "" 太平图 " 等近三百个图案,丰富、提高了中华麦秆画的内容和设计水平。
作为第七代传承人的袁桂喜,长期在罗湖区长期开展参与聂氏麦秆画的创作、传习工作,代表作品《松鹤迎宾》《松趣图》等。
中国结的体验区也坐满了观众,许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在老师的教学下编织中国结,遇到不会的地方,老师还手把手帮助大家一起编织。
除此之外,面塑馆也好不热闹,只见老师三两下就捏出了一朵栩栩如生的玫瑰花,许多大人孩子们也想参与进来,用自己的作品为七夕佳节锦上添花。
罗湖区文化馆负责人表示,他们希望通过本次七夕节活动展示民族传统文化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赋予传统文化潮流感,让年青一代铭记传统、弘扬传统。
来源:深圳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