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岚胡大峡谷 签约“美丽乡村中国行”网红摄影地 中国风景区摄影网与庙子镇岚胡村正式签约“美丽乡村中国行”网红摄影地。

2020年8月22日中国风景区摄影网副总版主彭先良、秘书长王秀芝等领导一行到庙子镇岚胡村考察,受到了青州市庙子之家邵长水主任和村支部李英圣书记的热烈欢迎,并陪同考察了黄花溪源瀑布群、大石门、小石门、六泉、庄林、古村民居等景点,双方达成一致共识,中国风景区摄影网在庙子镇岚胡村设立“美丽乡村中国行”网红摄影地,为广大摄影爱好者又提供了一处具有鲜明鲁西南山区特色的摄影创作基地,是摄影爱好者和驴友摄影、休闲、旅行、避暑的理想打卡地。岚胡大峡谷位于青州市西南山区,是“北方九寨沟”黄花溪的源头。清嘉庆九年(1804年)李氏自淄川马陵庄迁此立村,因处深山峡谷,悬崖陡壁、山峦起伏,故取名峦湖,《益都县图志》记作峦户,后演为今名岚胡。从黄花溪景区大门北侧乡村公路经“鳖湾崖”、“锁头崖”、“石瓮”、“山神庙”、“长湾”、“月亮湾”、“外河”等景点约四公里进入村庄,抬头远望,原始老林上空云雾缭绕,山峰迷离,近看石墙石屋映入眼帘,掩映在浓荫丛中的岚胡村坐落在半山腰南北狭长,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村庄四周奇峰耸立,村庄背靠茂密的原始森林,沿着陡峭的西山小路可达山顶。岚胡大峡谷有各种各样的野葡萄树、野樱桃、黄栌、连翘、山榆树及近二百余种天然中草药,是一个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绿色植物宝库。



岚胡大峡谷有“两门”、“六泉”、“一森林”:两门:南石门(大石门)在岚胡村的正南大山上,石门高约50米,宽约百米,石门下是一个高约百米的瀑布源,石门自然形成,形似逼真,因形成于南山,也叫长寿门,山顶叫洞湾顶,一片盆地,土地肥沃,盆地下布满溶洞群,南石门里有很多溶洞空隙,进入汛期,从南石门内涌出的水,形成瀑布,水声响彻山涧,实乃一大奇观。东石门(小石门)位于岚胡村的正东方向山上,与村子相对,此门高约三十米、宽约二十米,自然形成,每天太阳升起,紫气东来,又称阜财门, 祖祖辈辈期盼能给带来好运。沿着陡峭的险路阎王鼻子爬到山顶就是黄花坡村了。六泉:村南峡谷源头到村北二里处有六个泉眼,听祖辈讲,这六个山泉历经大旱之年从未干涸过。山中六道清泉,似条条琴弦,弹拨着优雅轻快的乐曲,在山下汇成欢快的溪流,向前奔流汇入黄花溪。泉水汩汩流出,沿山岩飞流直下,宛如玉带轻飘,明珠四溅演奏着一曲天然交响乐。所有的泉源和流水的声音仿佛是沉睡着的乡村清新而有节奏的呼吸,清清的泉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总是那样不急不忙,慢悠悠地流淌着,流向肥沃的土地,流向茂密的山林,也流向人们的心田。1、良子泉:位于村子最南头,谭溪山下,也是整个村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用水的主要水源,这甘甜的泉水常令人忍不住开怀畅饮。1980年由益都县水利局、杨集乡政府共同投资扶持,杨集乡联合工厂负责技术,村民男女老少全体出工,进行了水利建设改造,分别在源头和村里修建了两个大水池,沿半山腰铺设管道近两千米把水引进村里,后铺设管道到各家各户,从此山里人吃上了自来水。2、老沟泉:离村子最近,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沿泉眼用了几年时间用钻头人工凿出的一个水洞,也是那个年代饮水的主要水源。清澈的泉水从岩缝间汩汩涌出,汇集满满一水洞,成为当时周围村庄的一大景观。3、南泉子:在南石门下,常年泉水日夜不息地从山缝中淅出,涓涓滴滴,汇成细小的清流,从乱石丛中穿过,从山崖上跌落,曲曲弯弯,流淌在杂草和荆棘丛生的坎坷的山岩之间。这股泉水主要用于大旱之年的辅助用水,村民种菜用水。4、石门溜泉:位于东石门后坡,这个水泉极旺,找专家检测含矿物质多,水质很好。泉水明净碧绿,池底随处涌出亮晶晶的珠泡,一簇簇,一串串,大大小小,错错落落,闪闪发光。因为离黄花坡村较近,所以上世纪大旱年黄花坡的村民经常来这里挑水。养羊、养牛是那年代村集体主要收入,所以那年代牲畜用水主要靠这个石门溜泉。5杨泉子:泉水从泉口涌出,顺坡而下,汇成一条小溪,沿途激起一朵朵浪花,洁白洁白的,远看恰如山姑娘的一条白纱巾。6孙泉子:在村外两公里处,有一户孙姓人家百年前由外地迁来住在山上,开垦荒地为生,祖祖辈辈住在这里,看到一山泉眼,水质清澈,他们就进行开凿,用石头垒起了水池,从此得名为孙家泉子。这泉水欢乐地流出,在阳光里闪闪发光,像个不朽的精灵,不管人世沧桑,总在不停地歌唱。上世纪很多上山采药、抓蝎子、砍柴的人们走到此地,必在此驻足、休息、喝泉水。孙姓人家直到解放后由村里出资、村民帮忙盖房方搬至村里居住。庄林(原始老林):原始老林位于岚胡村正西,山势险峻陡峭,山体植被茂盛,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发育良好,层次明显。乔木以侧柏为主,许多树龄已达上千年,阔叶树以黄栌、山榆树、雀檀树、连翘为主。金秋季节,山林围绕山峰、村庄层林尽染,红黄绿交相辉映,当地俗称"花山",民间有"九月九看花山"的习俗。(图文:彭先良 王秀芝、邵长水、李英圣、高云声、孟庆华)
编辑:临沂沣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陆丰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