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营企业在繁杂多变的资产重组和工业变革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商业体系和行为模式。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受西方世界工业革命思潮影响,很多民营企业家在竞争日益激烈,适者生存的社会环境下,整理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存法则。在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转变过程中,很多企业主从最初随波逐流的盲目,空洞中苏醒, 在小范围内,形成自己的管理体系,商业模式,社会定位,以及文化背景。这应该就是当代民营企业最初的企业文化雏形。
在这期间,中国民营企业的核心人物,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引领和推动不容小觑。所谓企业家,必是以兴办企业,发展企业,经营企业为主要责任。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家的经营思维和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老板的思维高度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深度。换一句话说,老板的格局决定着企业的格局。很多企业老板把企业经营当成一种挣钱手段,而忽视了企业经营的共有性和利他性。这在很大程度是制约了企业发展和文化引领。
所谓共有性就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主和员工对于经营目标的一致性认可。员工要认同企业经营的理念,思路,想法,企业要引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企业经营步伐的一致性和目标的一致性是企业不变的生存法则。只有在企业内部首先形成完整统一的文化认知,才能使得企业的共有性发挥作用。从思想上统一认识,从行动上统一思想。做到目标一致,荣辱与共。
而所谓利他性就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考虑员工的利益。任何一个企业,员工永远是企业的核心载体。任何一个企业,员工的利益如果得不到保障,那么企业的利益更无从说起。而既要保证员工的利益最大化,又要让企业的利益得到保障,它们之间的关系一定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企业利益谈不上员工利益,没有员工利益很难保障企业利益,二者密不可分。而让很多企业家矛盾的是从企业经营的利他性来讲,首先需要解决员工的利益,次后解决企业利益,而从企业本身而言,首先要解决企业利益,才能解决个人利益。没有企业利益,企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了员工利益,企业又成了一座空城。这个时候,企业的利他性就尤为重要。作为企业主,要以员工利益为首务。作为员工,要以企业利益为重头。从对等的角度,利他的思维来发展企业,来完善两者之间的关系,才是我们的企业主应该具备的能力。
想要让自己的企业既能彰显共有性的文化特性,又能体现利他性的人文素养。企业文化氛围就成了不能缺少的发展课题。每个企业因自身的发展路径,经营轨迹,社会环境,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大多数人所认知的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习惯性模式,但企业文化又是不被所有人所认知的具有引领性的企业经营理念。他既可以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企业氛围,也可以是经过管理,运作,由企业主生发开去的,代表企业自身形象的一种社会符号。创造和谐的企业经营环境,就需要企业文化来引领,需要所有人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企业的远景和愿景必须要有企业文化来引领。这一点对于一个立足于长远目标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急功近利是挣钱思维,与文化无关。创造员工的价值,并努力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发挥个人优势,带动文化思潮有大局观,有责任感,这才是企业家思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员工共同认知的企业文化,企业就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缺乏企业生存的原动力,企业经营就会欲速而不达。造成企业内部脱节,文化滞后,缺乏整体性的协调和统一。这是企业发展的大忌。
总而言之,高效的企业要有高格调的企业文化所引领,需要有高格局的企业主去谋划,需要打造和企业经营理念高度一致的经营团队,需要建立和谐的以员工利益为基本的企业大家庭。只有这样,才能更具体地体现企业的文化价值,才能保障企业的长足发展,才能凝心聚力,在风雨飘摇的生意场,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