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它是自然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种矿产在一定的空间内必须形成一定规模,并达到可以获得利润的经济、技术要求,才能开采利用,也就是说要形成矿床才能被人类所利用。而矿床的形成又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在非常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复杂的地质运动,各种成矿地质条件最佳组合,造成成矿物质高度聚集才能形成。所以,矿产资源是遵循一定的地质规律而形成的地质历史产物,是地球和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我们都知道,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共发现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汽矿产等四大类136种矿产,其中查明储存量的有107种。全省查明矿产地共1975处,其中达到中型以上规模有764处。安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建国70余年来,我省重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艰苦的历程和光辉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程和历史。矿产资源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由矿业崛起和发展的城市为我省增添了灿烂光彩。这就是以铜矿开发而兴起的铜陵市、铁矿开发而兴起的马鞍山市、煤炭开发利用而兴起的淮南市和淮北市等四个矿业城市。
(安徽四个矿业城市位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安徽地质人志在四方,根在山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安徽省地矿局321、322、325地质队和华东冶金地勘局综合地质大队、812地质队,以及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一、第三勘探队等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以苦为乐,奋勇拼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找矿成果,在江淮大地深深烙下了自己的印迹。为四个矿业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铜都—铜陵市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1956年建市,现辖一县三区,总人口170万,总面积3008平方千米。201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960.2亿元。铜陵面临万里长江,背倚皖南腹地,交通便利,地阜物华,素有“八宝俱全”之誉,又以“江南鱼米之乡”著称。境内又多名山胜水,景色绝佳。

(铜陵市市容)
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造就了中国古铜都-铜陵。早在商周时期,勤劳智慧的先民,便在这块热土上开掘矿山,冶铜铸器,创造出璀璨的青铜文化。春秋以来,铜陵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铜产地。西汉时期,开始铸钱;及至唐宋,又成为我国四大铸钱中心之一。元、明、清初,仍有小规模采冶活动。铜陵的矿冶历史迄今已有三千多年。旧中国,英、日等帝国主义势力入侵铜陵,攫取矿权,进行掠夺性开采。由于战乱,又使矿山荒废,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以后,古老的矿山才焕发出青春活力,一座崭新的工矿城市在昔日的荒山野岭迅速崛起。
铜陵是一座资源型矿业城市,因矿而设、因矿而发展壮大。1950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矿产察勘处组建安徽铜官山测探队,1952年5月,更名为321地质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地区建立最早的综合勘探地质队。
(当年321地质队在铜陵竖立钻机)
321地质队的建成拉开了新中国在铜陵地区找矿工作的序幕。1955年,321地质队提交了全国第二份高质量的可供开采设计的《铜官山铜矿勘探报告》,报告对铜官山铜矿的采矿、冶炼业提供了急需的铜矿资源。在艰苦的岁月里,321地质队走出了常印佛、郭文魁、陈庆宣、刘广志、赵文津、顾功叙等6位两院院士,1980年和1991年,321地质队两次荣获全国功勋地质队称号。随着321地质队不断发现新的矿产地,生产铜矿源源不断被开采,铜陵有色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多年来,铜陵一直享有“没有321,就没有铜陵市”的美誉,321地质队是铜陵重要工矿城市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同样,华东冶金地勘局812地质队在铜陵也是地质找矿功勋卓著,为提供资源保障做出了贡献。
(从321地质队走出来的常印佛院士(左)和赵文津院士(右)在321队庆座谈会上)
(321地质队获全国功勋地质队)
铜陵市地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中部,成矿条件有利,矿产资源丰富,矿种甚多。主要有铜、硫、金、石灰石等,不仅名列安徽前茅,而且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铁、煤、大理石,膨润土以及与铜矿伴生的钴、铋、钒、钼、锗等稀有金属,在安徽也占有重要位置,实乃“百宝之地”。现已查明的矿产有26种,已开发利用19种;有矿产地308处,已开发利用281处。共有铜储量358.29万吨,约占安徽省总储量的74.16%。 铜陵地区由于矿床成因上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受到了中外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其中,铜官山铜矿床在前苏联的矿床教科书中,作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矿例来介绍,在世界矿床成因特征上享有盛名。
(外国专家在321地质队观看铜陵铜矿成矿模式模型)
(铜陵铜矿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复绿矿山披新装。近年来,321地质队等又承担了铜陵市多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一座座经过恢复治理的矿山也都露出层层新绿,焕发生机。
铜陵是“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安徽省首个千亿元企业来自铜陵。铜陵有色集团公司是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的电解铜生产企业。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矿山)
钢城—马鞍山市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横跨长江两岸,处在合肥与南京两大都市圈的结合部,被誉为安徽的东大门,南京的后花园。1956年建市,现辖3县3区,总人口236万,总面积4049平方公里,201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111亿元。马鞍山长江东西贯穿,与江苏省南京市为邻,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马鞍山是扬子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既是一座资源型城市,又是一座生态环境优美的园林城市,是安徽省五大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拥有独特的“九峰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城市风光。

(马鞍山市市容)
马鞍山铁矿早在1916年就有少量开采,当时南山矿的前身是宝兴公司,短短几年的勘探、开采铁矿,使此地和繁昌桃冲矿发展成为仅次于湖北大冶全国第二大矿区。日本侵华期间,由日伪合办的中华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肆开采和掠夺矿石,并建设铁厂。1949年建国后,南山矿回到了人民怀抱,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1955年矿山得以重新开采。
马鞍山原为现在下辖县当涂县的一个小村庄-金家庄。1953年原342地质队(1962年改称为322地质队)进驻马鞍山向山,开始了大规模的地质找矿工作。首先于1955年提交了安徽省的第一份可供矿山开采设计的南山铁矿勘探报告。
(当年322地质队在野外勘查)
60多年来,322地质队在马鞍山地质找矿做出了重大贡献,共探明和发现铁、硫等26个矿种,提交了大、中、小型矿床81座,提交各种资源储量37.7亿吨。1980年,322地质队荣获全国功勋地质队称号。马鞍山地区火山岩铁矿全国闻名,其中“玢岩铁矿”模式早已在我国地质矿床教科书中专门介绍。华东冶金地勘局综合地质大队在马鞍山姑山地区也有重大找矿成果。正是由于地质工作先行,地质工作为马鞍山市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马鞍山市的建成与兴盛,离不开322地质队的艰苦奋斗。同样也是享有“没有322,就没有马鞍山市”的美誉。如今,322地质队又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中大显身手,为马鞍山的“绿水青山”做出新的贡献。
(闪长玢岩铁矿石)
(322地质队获功勋地质队称号)
马鞍山市矿产资源丰富,地处长江下游铁铜金成矿带,是中国七大铁矿区之一。已探明的铁矿产地有31处,伴生矿产地10处,铁矿总储量16.35亿吨,占安徽全省铁矿总储量的57.32%,其中能满足工业开采的约10亿吨以上。矿床规模以大中型为主,矿体较大,储量亿吨以上的有5处,多属易选的磁铁矿石。如马鞍山市的高村、陶村、和尚桥,当涂县境内的白象山等处铁矿。除了铁矿,硫铁矿也较丰富,主要集中分布在马鞍山的向山、马山地区,总储量约2.62亿吨。
(马鞍山凹山铁矿采场)
(如今凹山铁矿采场恢复治理美景)
马鞍山钢城,由矿出钢,由钢立市。聚山纳川,一马当先。重组的宝武集团马钢公司是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之一,是进入世界级钢铁企业的中国钢铁企业、安徽省最大的工业企业,素有"江南一枝花"的美誉。马钢的矿产资源业以铁矿石为主,矿业公司下辖5个矿,如南山、姑山、桃冲铁矿等,现具备1000万吨铁矿石年生产能力。
(马钢生产车间)
煤都—淮南市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之滨,是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称。1950年建市,现辖2县5区,总人口349万,总面积5533平方千米。201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296亿元。淮南在沿淮城市群中是重要的节点,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淮南市是国家重要能源城市,华东工业粮仓。她不仅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又是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成语典故之城”。淮南也是中国14个亿吨煤炭煤炭基地之一。

(淮南市市容)
淮南早在明朝中叶,民间就开始土法采煤。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打造兵器,中都(凤阳)留守司士卒到上窑山采取大量煤炭。民间开采也很踊跃,1930年开凿九龙岗西矿时,在民窑废坑中挖出一块石碑,记载了开采时间是明万历年间等。清初由于禁止煤炭开采,土法采煤衰落,到清末,近代工矿业萌芽又兴办矿务。始建于1903年的大通煤矿,则是淮南历史最悠久的煤矿。淮南煤矿的地质调查工作始于民国年间,许多知名的地质学家都来到淮南进行地质勘查。尤其是1946年,著名地质学家谢家荣首次发现隐伏的淮南八公山煤田,功勋卓著,传为佳话。
新中国建立以后,淮南煤炭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52年3月,淮南解放后兴建的第一座矿井蔡家岗煤矿(谢家集一矿)建成投产,揭开了淮南煤矿建设的序幕。1954年至1964年,淮南矿区新增矿井7座,设计能力达到855万吨。从1955年6月,地质部华东地质局淮南地质普查队(1957年并入325地质队)成立之日起,就在淮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地质找矿工作。煤炭部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120地质队,以对“大淮南盆地”的成煤认识为基础,以八公山煤田为依据,相继勘探了新庄孜、谢家集、二道河(孔集)等煤田,探明储量达15亿吨。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驻守淮南,几十年在这片土地上普查、详查、勘探深埋的煤矿,为淮南矿业的发展,为淮南城市的建设和起崛,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撑。
(当年地质队员普查煤矿)
淮南市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矿资源丰富,已发现的有煤炭、煤层气、地热等资源。煤矿分布集中,煤质优良。此外,还有高岭土、石灰岩、白云岩、磷矿、含钾岩石、陶粒页岩、砖瓦粘土、地下水、矿泉水等资源。淮南市煤炭远景储量444亿吨, 探明储量180亿吨。淮南煤矿占安徽省的70%,占华东地区的32%。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520家大型企业集团。现有12处生产矿井、14个子公司,多年占据全国企业500强一席。
(淮南煤矿地下开采)
多少年来,淮南几经沧桑,始终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书写着平凡而又绚丽的篇章。淮南为安徽以及华东地区提供了滚滚不尽的能源,也为自己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由于淮南市部分矿区地下的煤采空后,形成了面积较大的沉陷区,有的成为湖泊。近年来地质部门对采煤沉陷区进行了科学治理改造,使以往的沉陷湖泊变成了美丽公园,恢复了绿色生态系统。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淮南将进一步展开腾飞的翅膀,创造更大的辉煌!
(淮南优美的八公山景区)
煤城—淮北市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1961年建市,现辖1县3区。总人口217万人。总面积2802平方千米。201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078亿元。淮北是安徽省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淮北市是运河故里,“太阳之城”,能源之都,不仅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城市,又是国家园林城市。淮北,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煤炭对于这座城市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

(淮北市市容和矿山公园)
1955年9月26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已被载入淮北日志,安徽省地矿局325地质队在濉溪县烈山陆庄打下第一眼钻孔,见煤8层,拉开了开发闸河煤田的序幕。开辟了我国在平原地区开发全隐蔽式煤田的先河。著名的淮北煤田第一钻永载史册。在1957年至1958年,325地质队先后提交了20多个煤田勘查报告,探明储量20亿吨。

(1955年淮北煤田第一钻原址)
1960年10月,325地质队在濉溪县验证物探队提交的磁异常,首次发现铁矿,1966年,提交首份铁矿地质报告。60多年来,325地质队在淮北大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地质找矿工作。先后发现煤、铁、铜等数十个矿种。预测淮北地区煤远景储量,提交了57个大、中、小型矿山生产基地。1980年,325地质队荣获全国功勋地质队称号。1985年,325地质队获原地矿部“找矿特等奖”,并获“集体一等功”。325地质队为淮北市的建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淮北矿业集团的兴起,奠定了重要的资源基础。为淮北市的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先行作用。安徽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和物测队、水文队为淮北的资源储备、城市建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同样做出了很大成绩。
(当年地质队员在野外勘查)
(325地质队获功勋地质队称号)
淮北矿产资源蕴藏量较为丰富。已发现矿产56种,矿产地488处,其中大型矿产地20处,中型矿产地13处。主要有煤、铁、铜、金、水泥用灰岩、高岭土等矿产。其中,煤炭资源最具优势,远景储量350亿吨,工业储量80亿吨。淮北矿区储量丰富、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分布广泛、矿床规模较大、综合效益凸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煤炭和精煤生产基地。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煤炭工业100强之一。现有17处生产矿井,是华东最大的冶炼精没生产基地。多年占据全国企业500强一席。
(淮北矿业集团矿山)
随着资源不断被开采,淮北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采煤沉陷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工程中,325地质队又积极投身于该市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工作中去。过去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宝藏,今天又让它回复美丽。他们在浅层地热能调查、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地质灾害治理、地质背景调查评价等方面,继续造福百姓、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淮北相山的绿水青山)
安徽的四个矿业城市铜陵、马鞍山、淮南、淮北从建市到如今,和安徽的地质找矿事业紧密相连,“没有地质队,就没有城市”已经成为不朽的历史美谈。我们不能忘记当年以矿立市和建市的光辉历史,不能忘记矿产资源的历史功绩,不能忘记为四个矿业城市奉献奋斗的地质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四个矿业城市的建成,写满了安徽地质人的骄傲与辉煌。如今,四个矿业城市正在为建设绿色矿山、建设现代化矿山继续努力创造新的业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