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镇概貌图
因学书法而结缘
——邂逅我的第二故乡罗源镇
文/李桂强
欣闻四会市罗源镇文化站,举办《罗源风采•诗联书画集》赠书暨诗联书画展活动。我作为异乡人,有幸参加今天的文化盛事,共同感受书香罗源,见证今天罗源发展,感到非常荣幸。
罗源镇,是一个人杰地灵、民风纯朴,环境优美的好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沉甸,从人文资源来讲,是我们四会的一张文化名片。

记得1980年至1981年,我在地豆上中学。当时,教我们的美术老师名叫江轩,写得一手好字,诗词歌赋也很有水平,大家都称他“江郎才子″。走上书法之路,江轩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他就是罗源镇沙美村人。
当年,我中学毕业考试以5分之差无缘中山大学,名落孙山,回到一穷二白的迳口镇乡下,在内心十分苦闷和彷徨之时,为了逃出农门,我告别年迈的父母和在上学的弟妹,孤身一人从迳口镇翻山越岭走路来到了罗源镇,找到家住石寨沙美村的江轩老师,求江轩老师收下为徒,学习书法。当年,我吃住都在江轩老师家,由于家里实在太穷,出门时身无分文,没有钱交给老师生活费,为减轻老师家庭负担,经老师家人介绍,来到石寨的石场打零工,除白天在山上打石子外,农忙时也帮老师家下地干农活。那时,老师的家就是自已的家,就这样,白天打工晚上学习,过上了真正“半工半读″的生活。

就是在当年这个艰苦环境下,我认识了江老师家的邻居江志坚,就是大家熟悉的罗源镇文化站站长,并结下了终生难忘的翰墨之缘。当年,志坚和我都是同时起步,跟江轩老师一起学习书法的。我前后在罗源镇沙美村住了一年多时间,1982年因报名去当兵才离开的。可以说,“我迈出校园,踏上社会,人生的第一堂课是在罗源上的,罗源是我人生起步的地方,我也把罗源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因学书法情系沙美,让我更多的关注罗源。年初以来,四会市楹联学会很多老师,在微信群和网上发表了有关罗源文化建设方面的诗词文章,我都一一认真拜读,感慨良多。最近,听说罗源镇文化站站长江志坚与四会市楹联学会执行会长罗宗志合写了《沙环于外,美在其中--罗源镇沙美村的人文景观》和《四会市罗源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颗闪亮明珠》两篇文章,并在市楹联学会微信群里发表了。于是,我马上找来,拜读后感到文章写得很好,是一篇较全面介绍罗源人文景观和新农村建设的好文章。于是,及时整理推介上了“百家号”、“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结果,网上好评如潮,点击和阅读量不断攀升,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近年来,罗源镇领导十分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镇文化站积极作为,站长江志坚同志勇挑重担,在文化建设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广东省特级文化站的成果。同时,围绕“天天有服务、月月有活动、年年有亮点”的工作新思路,精心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据了解,罗源镇文化站经常组织开展送文艺、送展览、送图书、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同时,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组织举办文艺演出、篮球赛、醒狮表演,书法家义务写春联、迎新春书画作品展、新春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配合四会市“文明大舞台”活动,积极开展举办书画、舞蹈培训班、中小学生书画作品展、进城献戏”罗源专场文艺演出等,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最近,罗源镇文体广场升级改造工程又有新进展,大型文化演出舞台即将建成交付使用。一个容纳约3000多人的文体广场,成为特级文化站的新地标,标志着罗源群众文化工作将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罗源镇沙美村古树公园文化诗廄已纳入乡村文化振兴计划;《人文罗源》、《江志坚诗文书法集》、《李文金油画作品集》等书籍的采写编印工作,已提上罗源镇乡村文化建设议事日程;乡村振兴、扶贫攻坚方略已落地有声……

经济发展促繁荣,文化繁荣促发展。我们相信,明天的罗源,不负韶华。在罗源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罗源镇经济必定蒸蒸日上,文化更加繁荣,乡村更加美丽,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一句话,罗源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本文根据作者在《罗源风采•诗联书画集》赠书活动暨诗联书画展仪式上的讲话整理而成)
罗源镇委书记焦亚邱为军旅书法家李桂强颁发荣誉证书
作者简介:
李桂强,广东四会籍人。原广州军区陆军第41集团军和广州军区装备部机关干部。
1993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军自学成才标兵"称号,在北京受到军委刘华清、张震副主席接见,书艺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东方之子》栏目专题播放。广东电视台南方卫视编辑《翰墨扬军威,挥毫书人生》专集播放。
2013年3月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共和国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大红袍《李桂强书法作品集》等。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广东四会市政协委员。 北京《中国美术市场报》总编、副社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