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木之桥(高考状元这样炼成)
【连载】(二十四)
文/张涵(韵娘·吉妮)
24.小小邮件薄薄一本,我唯一的高中教材
十一月十七日,吃完午饭走到伞队房头,看到我的窗台上有个薄薄的牛皮纸邮件,落款是淄博市第十九中学。
想不出自己跟十九中还有什么联系,我疑惑地打开邮件。
两本32开的小书,上面一本不是教材被我随手放到一边,下边一本浅绿色封皮的中学课本《世界历史上册》!
我迅速转身躲进宿舍。我要全套高中教材,怎么只有这薄薄的两本?我急急翻出周老师夹在书页里的回信。
"张立新同学:您好!因十九中迁移新校址,图书馆今周才正式开放,只借到这两本。高中的生物、政治,都已没有了。我有物理,是否可用物理换他人几本,您有办法否?您(肯定)等急眼了,因事情不由得咱们,望您体谅。有事可随时来信,我一定尽(力)办;来周时一定来我家一趟。请及时回信
多多原谅
祝奋进!
周广浩
80.11.13中午"

看完信,我傻了,坐在桌前,一动不动。以前上学,我们都是一开学先把学费书费交给老师,然后全套的教材也就很快下来了,对老师或学校怎么订书毫无概念,所以对新华书店卖不卖课本也从无了解。
但难道,老家周村那个我印象中什么书都有的新华书店真就不卖高中课本?或者是我不知道书价所以想事后一并付款因而上次没有随信汇去书钱周老师才……?
这个念头一闪,立即被我否定:周老师不是那样的人!
作为我两年“戴帽初中”的三个班主任之一,周老师对我一贯了解且赞誉有加。因为他的大力宣推,连他那位“大字不识,年轻守寡,深明大义、坚强不屈、一手带大七个孩子、一手支撑一个大家”的老母亲也一贯对我充满信心。每次我去拜年,她都端坐家中正位的太师椅上,当众大声强调说:她相信他儿子口中这位“绝顶聪明聪明绝顶”的学生“将来必定前途无量大有作为!”
难道新华书店真的不卖学校课本?!难道整个周村就买不到一本高中教材?!还有,我明明是将信寄到中和街的,这周老师怎么从十九中给我回信的呢?!
楞完了,我蹲在床头,一个扫堂腿将床底的纸箱踢出来:“周末我就去市里买书,买回来全放这里!”

2015年底,嘴里喊着“周老师”,我敲响了周老师家的门。
周老师开门一句:“你是张立新?!”
要知道,我们上次见面,是三十七年以前!
于是我知道,当年中和街小学的“工宣队员”周老师在我们毕业后回了其派出单位无线电六厂,1977年高考一恢复就考上了山东师范学院物理系,又因各种意外被转到济宁师专,毕业分回位于张店区的淄博五中,但为照顾年迈的母亲,他又主动从市府所在的张店调回了相对落后的周村,成了淄博十九中的物理老师……
意外收到“山东省航空运动学校”的来信,周老师丝毫没有犹豫怀疑,更没考虑值不值得,跳上自行车直奔周村唯一一家新华书店。书店碰壁,他掉头回了学校教导处;教导处说咱们所有教材都是学校按照每年注册的学生人数统一订购,一本多余的也没有;他于是转身又去了几个教研室;教研室的老师们都说没有但热心建议他去图书馆看看能否先借几本。于是,我敬爱的周老师转身又去了图书馆,只是离着老远就看到人去楼空的图书馆大门上贴着一张“图书馆搬家,一个月之后开放”的大字通告。无可无奈的周老师只好回家,耐心等待。

又半个月,图书馆重新开馆,周老师第一时间冲到前台,但被告知:学校图书馆不藏学校教材!周老师不信,四下打听,挨架查找,居然就在这个“根本不藏学校教材”的十九中图书馆里,找出了一本《世界历史上册》!
馆员正襟冷色:“这是一本样书,不知哪里来的,且全院只此一本,不在借阅之列。”
周老师情真意切:“信在路上就走了半月,你们搬家我又等了半月。一个月过去,一本书都没有,我跟学生没法交待!”
馆员不以为然:“干体育的还想考大学?!”
周老师慷慨陈词:“哎,我这学生可不一样!虽然正好赶上文革,虽然没有好好上课,但她体育好,文艺也好,学习更好,每年期末通知书上都是一色的满分!作为她曾经的班主任,我坚信,她完全有可能创造奇迹!所以,您费费心,帮帮忙,别误了这么一个好学生!实在不行,我给您写个借条,保证还书,不还我照价赔偿,啊不,我加倍赔偿?!怎么样?你费费心,帮帮忙……”
图书馆员第一次两眼越过镜框上沿,正眼看着周老师,从台下抽出一张纸道:“那你写吧!”
……
听着周老师的深情讲述,我的内心有无限制感慨:当年我请他代购课本的那封白色的小信,在一九八零年那个难忘的秋末冬初,是怎样在广袤苍凉的华北平原上,靠着两条动辄晚点的铁路线上仅有的一列市郊车,在几个联络不便的市镇、学校和邮局之间,经过反复的辗转改签送来退去,折腾半个多月,最后竟真的一路追到了周老师手上?!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

梦里,那天晚上我悄悄压在收发室电话机下那封白色的小信于次日黄昏被一身墨绿的郭店邮局的邮递员装入邮包带回邮局并于次日经邮局人工分捡,装入邮袋,送至郭店车站,送上东区的列车;济南到博山的市郊车到达周村,小信随邮袋被卸下火车,装上邮车,拉回邮局,倒出邮袋,人工分拣,装入邮包;一个同样一身墨绿的邮递员拿过邮袋跳上墨绿色的邮政自行车直奔中和小学;中和小学传达室的聂大爷告诉邮递员这个周广浩好几年前已经考去山东师院,于是邮递员贴条改址、将信装入邮袋,带回邮局,然后倒在桌上、人工分拣,重新装包、再次装车,送进站台、送出站台,扔上火车、卸下火车,装上邮车、卸下邮车,倒出邮包、人工分拣,贴条改址,改址贴条,最后那封白色的小信像一顶雪白的翼伞,又像一只雪白的信鸽,在湛蓝湛蓝的深空里,随风飘荡,自由翱翔……
看着两鬓灰白的周老师,看着那封他保存了35年的我的那封白色小信,我喉咙哽咽,泪眼婆娑。
如果,在上世纪那个“一张报纸一杯茶,不到五点就回家,火车汽车都晚点,有点家务就请假”的年代,跟我那封小信有关的哪个人物稍有懈怠,哪个环节稍有差池,我当年的高考是什么结局、今天的张涵人在哪里,我想不出,也不敢想。
待续,下期更精彩,努力更新中……


三十五年后,张涵老师和她的恩师,初中班主任周广浩老师留影

张涵老师与周广浩老师的母亲留影。一位坚强伟大的中国女性,张涵老师的忘年知己。



✍🌹张涵,曾是山东省飞机跳伞队专业运动员,山东省会外语类高考状元,留美MBA,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全职教师、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特大跨国外企NP、UDI职业高管、CPC、JDC、JDC-SOUTHERN中国首代,世界银行独立咨询专家,世界银行GEF中国项目英语培训首席专家,专职写作者(全球速成《张涵英语》、张涵自传《拥抱沧桑》、影视剧本《独木之桥》、《张涵杂文正论》等),业余音乐人(2008北京奥运全球征歌大奖作品《WE SAIL(我们航行)》、一月网转千万并被各大网站收录的爱国歌曲《中华在崛起》及《张涵百首诗歌集》(大歌/小歌、民美/通俗、抒情/说唱、中文/英文)、现代歌剧《快快长大》词/曲/编剧(创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