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文化中,却往往没有感觉,我们需要一种文化自觉,参观古迹正有 助于唤起我们对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的记忆、感知、尊重、景仰,让人们知道我们不是无根的人。3月24日,我和几个喜欢历史的前辈们赴故县镇观古今、品历史,感受当地文化之厚重。

此行的第一站是岭南村。该村的马家大院不仅恢弘壮阔,还十分精美绝妙。青石门墩、大青砖铺成的走廊铁条包的木门板,还有各种精湛的雕刻,都极具地域特色,同时也保留了地域文化的神韵和魅力,令人叹为观止。上房屋的木刻阳文的匾“庆余竹居”四个字承载着其对子孙后人的殷殷期望,更集纳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据洛宁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年(1877年)洛宁县遭遇大饥荒,马氏族人马恒健、马祥麟、马茂川均免除佃户欠租,他们的慈善之举,在当时传为美谈。还有后人马德乾(书法界名人,和彭xx合著过一本书)、马驯(山西省教育厅工作)、马保献(栾川县一家旅游景区的负责人)等都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理想,重铸着马氏的辉煌。

1947年,洛宁县已经解放,并划分为洛南和洛北两个县。当时洛南县第五区区公所就设在岭南村马家大院。国民党残余武装勾结土匪和地主武装对岭南五区进行反扑报复。区队长马相魁被捕,敌人将他绳捆索绑带到上戈,向他连开七枪将他杀害。马相魁大义凛然,宁死不屈,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如今,该村马氏家族马相魁的后辈们都牢记谆谆教诲,继续循着革命烈的光辉足迹,开拓进取,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午后,我们来到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县镇隍城村的隍城庙。《通真观修观碑记》记载,该庙院建于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背靠青山,面向银河,分为前、中、后三院,布局规制、严谨。如今,该庙宇在保护修缮工程动工后,施工已快完成,四角为砖腿,前后檐墙和山墙均为石砌而成,室内雕梁画柱,龙飞凤舞,仍旧保持古风存留至今。看上去古色古香,宏伟高峻。还有一通碑是红砂石碑,上面刻有《流芳千载人神胥悦》。每当过年、农历四月一,很多村民到庙前进行祭拜、上香、摆供品、放鞭炮,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护村庄和黎民百姓的平安。





据载,城隍的“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筑城是为了抵御外力侵扰,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不惜一切修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城壕、护城河等防御工事。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作用。于是“城”和“隍”这些具有保护作用的建筑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为求雨祈晴将祀城隍庙列入祀典,随着历史发展,祭祀活动也逐步向乡村扩展。不少乡村地区先后建起了城隍庙,为了避免混淆,民众习惯将建乡村城隍庙叫隍城庙。祭的是同样的神,盖的是同样的庙,只是为区分庙的建筑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称呼。这里百姓祭祀城隍的庙盖在乡村,故曰“隍城庙”。

参观古迹,真的能让人的内心平静下来,抚摸着历史留存下来的每一砖每一瓦、感受着历史流传下来的每一段故事,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仿佛穿越回去,感受那个年代。(洛宁城事/雷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