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家梁上的红色记忆
庾家梁位于石泉县城以北2公里的秦巴山中,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苍山峻岭之中,在群山环绕的庾家梁腹地,长眠着220位英雄儿女,他们的事迹,感天动地,石泉人民不但没有忘记他们,而且把他们的英雄事迹,作为红色基因传递下去,教育后代,面怀先烈,追本溯源,牢记历史,砥砺前行。庾家梁现已打造为红色旅游景区,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观光旅游。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红74师,红4方面军,及陕南抗日第1军,川陕游击队,等革命武装都曾在石泉部分地区活动,10余个乡镇的群众给红军极大的支持和帮助,200余青年农民投身于革命队伍,革命胜利后,这些人大都牺牲或失踪,上世纪90年代在开展党史调研时,发现许多先烈的感人事迹,为了缅怀先烈,顺应民意,在此修建了北辰公园红军广场,弘扬革命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清晨墓园,鸟声如洗,微风吹过,飘来阵阵松柏的清香。站在高高的观望亭,极目四望,周围群山环抱,满目苍翠,寂静空灵的山谷,大鹰划过寂寞的长空,220位鲜活而又年轻的生命,长眠于此。20O多块黑灰色的墓碑,如层层梯田般排列着,又如黑色的方形铅块镶嵌在四面环山的聚宝盆之中,墓碑上每个人的生卒年月,都记录着他年轻时的过往,不由得使人联想到,他们年轻时投身革命的情形,他们穿梭在陕南根据地,打土豪,除恶霸的壮烈场面。
一天,红军第4师侦察连,从西乡进入石泉,被熨斗镇民团发现。民团立即堵截,侦察连战士借长岭梁地势,击溃民团,歼敌6o余人,缴获枪支40多支,捣毁镇公所,占领熨斗镇。接着红军在集镇上休整半日,由当地居民梅宪东作向导,沿富水河向藕阳方向转移,途中与风阳乡保安团交战,又歼敌50余名,缴获枪支30余件,他们用生命之躯,为解放石泉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5年,红25军由鄂豫皖苏区长征西进中,其中一部分进入石泉北部山区,在迎丰镇周边开展打土豪,分田地,以及革命宣传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红军在迎丰镇打垮民团,捣毁镇公所,处决民团头子和县税务官,及在小学操场召开群众大会,为贫苦农民分粮分田的革命事迹,其间部分青年农民参加了红军队伍,走上革命道路。
1935年红25师主力北上后,留在根据地继续战斗的中央鄂,豫,陕特委合并成立了中共陕南特委,并将留在根据地的各路游击队伍重新组建为74师,在石泉两河消灭民团,捣毁乡公所,处决作恶多端的乡丁王振山等3人,他们打土豪,分粮食,将土豪劣绅集中在两河镇的罗家祠堂里,分别进行处理,有的请人作担保,有的出财物赎罪,并且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开展群众宣传工作,动员青年农民参加红军,当年有陈英奎等30余人参革命队伍。
第2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与红74军同时活动的陕南游击队,在石泉,宁陕,镇安,汉阴等县交界处,开展艰苦卓绝的武装游击战争,有力的配合红74师的活动,为巩固和发展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及石泉苏区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陕南革命斗争中写下光辉的一页。
仰望高大的红军纪念碑,“红军精神永放光芒”的红色大字,宛如八颗辉眼的金星,照亮充满红色记忆的石泉大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石泉儿女,踏着先烈的足迹,心怀天下,为实现先烈遗愿,砥砺前行。“挥泪继承先烈志,誓将遗愿化宏图",作为红色教育的主题,教育新一代的青少年,要牢记历史,不辱使命,勤奋学习,要他们从小知道,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牢记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教育后代珍惜这来自不易的生活,饮水思源,温故而知新,只要青山不老,红军精神永在。
作者简介:何淑娅,女,生于1967年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丹凤中学。爱好:跳舞、柔力球、看书、写作、养花、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