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风小筑头条版总第291期
雅风小筑欢迎您

清白江
文/川汉

清白江是成都平原上河段长、流域宽、流经地域广的大河之一,流经都江堰、彭州、郫都、新都、广汉、青白江、金堂七个县级政区,大多数河段都是这些政区之间(包括广汉与新都、青白江、金堂三地)的界河,源头之一连接岷江,终点汇入沱江。
清白江的名称,至今仍未统一,很多志书、地图都标示为“青白江”;河段划分也不一致,电子地图更是花样百出:百度地图将全段标示为“青白江”,没有上游河段蒲阳河,却把将与清白江汇流的马牧河标示为“清白江”;蒲阳河与从关口南下的清白江汇流后的彭州致和镇以西几十里河段,有关史籍都称为清白江,高德地图却标示为蒲阳河。这些标示,也不符合当地政府在江边竖立的河长制公示牌标明的名称。

这条大河古名湔水,后以“清白”为名,缘于一生为官清廉的北宋名臣赵抃。他在四川任转运使期间,途经清白江,见江水清澈,顿生感慨。据《四川通志》之《山川》志“金堂县”篇记载,赵曰:“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即我的志向就像这条江这么清纯洁白,无论多少东西来混杂,也不会有些微的浑浊。嘉庆《汉州志》和《绳乡纪略》等史籍,对此都有叙述。只是那个时代没有录音录像技术,口耳相传,大同小异,字词略有不同。赵抃回京后官至太子少保(正二品,协助负责皇太子安全),四川地方官为彰显他的功德,也为表示要以他为榜样,故将此河改称为清白江,沿用至今。笔者查阅过的很多省、县级史志,仅《四川通志》的《山川》篇,涉及清白江的县级政区,都称此河为“清白江”。
新中国建立后,不知何时开始,有的书籍、地图将此河记为“青白江”(包括如今被广泛应用的百度地图、高德地图)。1960年,因管理大型国企四川化工厂、成都钢铁厂的需要,经成都市申请,四川省在新都、金堂境内(其时新都属温江地区,金堂属绵阳地区)划出三个公社共379平方公里,新建县级政区,划归成都市管辖,是成都的一块飞地。该区北邻广汉,傍依清白江,但不知何故却定名为“青白江”。大概有这个因素,《广汉县志》在《河流》篇中称“清白江”,但在政区地图上又标示为“青白江”;《广汉市志》在书中和政区地图、“河流分布图”上,都称为“青白江”。

关于清白江的源头,有三种说法:
一是源出彭州关口。《四川省方志简编》中“彭县”篇,“濛水南流至湔堰,析为八支,最北曰鸭子河------最西曰清白江。”《彭县志》之《水系》中记载:“‘玉村河(湔江别名—笔者注)之水出彭门(即关口—笔者注),分七大支’,即清白江、新开河------”;“在彭县北君平乡合湔江分流清白江后,始称清白江。”蒲阳河是岷江在都江堰分流后东去的河段名称,至彭州北君平乡(已并入丽春镇)合江村境内桃花滩,与自关口南流的清白江汇流,至今彭州、新都等地政府仍称“蒲阳河”,与清白江汇流后称为清白江。
二是源自都江堰。持这种观点的史志较多。《四川通志》在“山川篇”的“金堂县”中说,“湔水------自灌县南分沱江,东流经崇宁(古县名)、彭县、新繁、新都,自县北经汉州折南流”,其流向与清白江及上游之蒲阳河完全吻合。乾隆《汉州志》说它“自灌口经州会金堂峡”,即从灌县县城(都江堰就在城边)流经广汉,直到金堂峡(金堂境内);《绳乡纪略》称:清白江“水导源灌口都江堰东北,流经灌县、崇宁至彭县界------经三邑桥入汉州界,为清白江。”;民国时期的《广汉县志略》称其“源出灌县都江堰”;清同治《续汉州志》在《地理》篇之“山水”中说它“‘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之一支也”,也把岷江在都江堰分流后往东的蒲阳河作为清白江上游。《民国金堂县续志》所附《沱江上源水系图》,也标明清白江发源于都江堰,彭州北君平以西称蒲阳河。

三是都江堰和彭州关口都是清白江源头。乾隆《汉州志》在《水利》篇中说:“清白江 由灌县都江堰闯平口(似为宝瓶口之误——笔者注)发源,会彭县三郎镇(关口所在的现丹景山镇——笔者注)之清白江合流,七十里抵州界”;《广汉县志》在“河流”中称清白江“其源有二,一是上游蒲阳河,从都江堰引岷江水;二是彭县湔堰的清白江。”我觉得这种说法比较恰当。
清白江两大源头之一、自关口南下的清白江,因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西南——东北走向的人民渠,被拦腰截断,渠以北主流改道,故河缩为水沟,但冬季仍流水淙淙,有迹可寻;故河道大部分改为耕地,部分成为树林。我沿着这条古河道踏勘时,问到清白江,村民都会马上给我指出位置,说出过去大河的方位。渠以南故道犹存,缩为小河。令人费解的是,距离与蒲阳河汇流处不远的河边,河长公示牌却标明是“广济桥河”,上游不远处另一个公示牌又标为“磨儿桥”。现在的电子地图都没有标明这条河,有的只是渠以南的河段显示。

历史上,清白江在各个时代及流经的各县,有很多称呼:在广汉,清乾隆、嘉庆时期的《汉州志》和民国时期的《广汉县志略》,均称清白江即“古湔水”;嘉庆《汉州志》说它“又名武侯津,相传诸葛武侯津济处。”——据说诸葛亮曾经渡过此河;《绳乡纪略》说它“一名沱江,一名湔江”。《民国金堂县续志》称它“古名中江,在金堂境名中河------上段名蒲阳河,下段名清白江,嘉庆《金堂县志》称为湔江。”这样,清白江的曾用名就有湔水、湔江、沱江、武侯津、中江。今上游有青白江和蒲阳河、下游有中河之称。
为何在彭州关口出山的湔江主流,会被清白江冒名呢?这常让人不解。1989年版《彭县志》有了答案:“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六月,湔江大水,主流西迁,‘始冒清白江之名’。”处于山区、南北流向的湔江洪峰出山后,如脱缰野马气势凶猛,与湔江流向一致的清白江首当其冲,洪流奔涌几十里,把支流冲刷成湔江主流。一百多年后,到了明末清初,主流再次改道,清代以来的广汉地方志,除《广汉市志》称“青白江”外,均称为清白江,而把湔江、湔水作为曾用名列后。至于武侯津,史载不多,有人望文生义,解读为是渡口,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原创作品
插图由作者拍摄提供
作 家 风 釆

川汉,真名叶文定,四川广汉人。文学爱好者,欣赏唐诗宋词,喜欢田园风光,爱好户外运动。德阳和广汉纪实文学协会会员、广汉民间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有散文、诗歌在刊物发表。
投稿请加芦苇总编微信:152819668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