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沸腾的矿区
罗河铁矿会战区环境艰苦。它所在的庐江县地处安徽省中部,合肥市南部,距合肥70公里,北濒巢湖,南近长江,西依大别山脉。会战区所在的东风村,距罗河公社所在地又有七八华里的路程。说不上山高路远,却也是地处偏僻,人烟稀少,荒凉贫瘠。初到矿区,放眼望去,真是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一条土路伸向矿区深处,路旁少有树木,偶尔可见杂乱的蓬蒿和稀疏的小草。路上的行人都身着分不清颜色黑不黑灰不灰,好像是统一剪裁的衣衫。不知躲藏在哪里的知了发出一阵阵令人难受烦燥的鸣叫。路旁刚盖起来的干打垒工棚,屋顶用的全是茅草。在机声轰鸣的机台旁,总有一些老人或小孩,左手提着一只小瓦罐,右手握着用小木棍和蚌壳制成的工具,不时从机台排水沟里舀起漏出来的柴油污渍星花。

艰苦的环境来了一群朝气蓬勃的找矿人,干打垒工棚住进了从红土地上来的创业人,他们就是九O九人。四海为家走天涯,为祖国找矿的他们,是一支年轻的队伍。近二百五六十名经过部队锻炼,二十出头的退伍军人,数百号刚招工上来的知青与刚走出校门的内招的职工子女(含当地政府机关与地区有关部门单位领导子女)是这支队伍的主力军,最大的二十七八,最小的仅十六七岁。当时官场风清气正,大队一把手的千金,成了把热茶热饭送到机台的炊事员;江西冶金学院(现江西理工大学)领导的公子,同样在机台抹钻杆;赣州地质学校负责人的子弟,成了“青年号"机跟着倒班的‘眼镜";瑞金县革委会常委的姑娘,编进了“三八"机台。润物细无声,年轻的队伍更加春风得意,他们甘愿在艰苦中挥洒青春汗水。这帮年轻人,走路挺着胸,去哪都有歌声,无论风雨均有青春笑靥相对。他们充满朝气的身影,无时无刻出现在会战区各个角落。

当时参加会战的除了九0九大队之外,还有安徽省三二六,三二七地质大队和探矿机械厂,国家地质总局第五物探大队,陕西第二物探队,华东地质研究所,武汉地质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等近十余个单位,他们会聚在一起,共同用汗水与热情,驱散着矿区荒凉,用知识和奋战,描绘着矿区的明天。
每当夜幕降临,整个会战区灯火通明,机声隆隆,响成一片。在灯光照耀下,以黑夜为背景,林立的钻塔雄伟壮观。记得有位名叫安伟亮的退伍军人,以矿区夜景为题材摄了一幅照片,灯火璀灿的矿区流光溢彩,就象是一座不夜城。照片中钻塔林立分外醒目,仿佛是浩瀚大海中远航船只悬挂着的片片风帆。

一九七六年的冬天来的特别的早,寒风在毫无遮挡的矿区肆无忌惮的刮过,刺骨的冷,卷起的地面土灰,吹得行人灰头灰脑。严冬并不能挡住找矿人心头的那盆火,会战仍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大雪纷飞,白雪皑皑,头戴柳条编织的安全帽的青年钻工们踏在没膝的雪地里,费劲的向着遥远的机台慢慢走去,身后留下一行行深深的足迹;遍布矿区的钻塔仍在这严酷的寒冷中,不知疲惫的工作着,钻机声柴油机声混杂着飘向旷野;凌厉呼啸的寒风中,常会听到八磅大锤敲打岩芯管的“哐哐"巨大声响,好像在向临近的机台报告又一个胜利回合的好消息;清晨,自嘲远看就是要饭郎的钻工们下班归来,尽管一身上下全是泥浆油污,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辛勤付出后的喜悦。
1978年5月17日,九0九比国家计委要求提交勘探报告时间提前40天完成任务,施工钻孔110个,钻探工作量77798米。(总钻探工作量176000余米)
后来,马鞍山钢铁集团在这个总储量达五亿吨的大铁矿组建了马钢罗河矿业,新建地下开采矿山,年生产规模为处理原矿八百万吨。
写于二O二O年三月二十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