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七夕的夜,老王(那个时候,连小王都称不上)就常常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听着她老人家讲瞎话儿,听着听着,老王就打起了瞌睡,趴在奶奶的腿上睡着了。
奶奶讲的瞎话儿,有牛郎织女的,有董永和七仙女的,还有许仙和白蛇的。都是凡间的穷小子和天上的神仙或者修炼成精的妖怪相爱的故事。对于爱情,那个时候的老王根本不懂。常常会发出“仙女吃饭不吃?”“蛇精会不会把许仙吃了啊?”之类的奇怪问题,这些问题,直到奶奶去世的时候,都没有给老王解释清楚。
不过,奶奶讲的另一个瞎话儿,让老王记忆犹新。
农历七月七的这天晚上,人们用一个洗脸盆盛上清水放在空旷的院子里,能看到天上牛郎和织女相会的画面。站在葡萄架下,屏住气息能听得见牛郎织女说的情话。某年,某村有个光棍汉,七夕夜里站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情话时,听得心慌意乱迷了心窍,就想看看他们相会的画面,抬头瞪大双眼,隔着浓浓的葡萄叶间的缝隙,依稀看到了织女依偎在牛郎的怀里不停地抽泣着。这个光棍汉看得正入迷时,葡萄叶上的两滴晶莹的露珠滴落了下来,不偏不倚地正好滴进了光棍汉的眼睛里,他的双眼一下子什么就看不见了。自此,这个光棍汉变成了一个瞎子。
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流传下了一个规矩:七夕夜葡萄架下听情话的时候,只准偷听不准偷看。
按照老王现在的理解,露珠滴瞎眼的故事,应该是人们对美丽爱情的呵护,劝诫那些不怀好意的人莫要惊扰有情人的甜蜜时分。
七夕节,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节日,但就是这个不放假的传统节日,让不少人对它充满了向往,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冲动。许多地方盛行着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一、葡萄架下听情话
七夕夜,天上的月亮散发出皎洁的光亮,数万只喜鹊搭起的鹊桥上,牛郎和织女紧紧相拥,耳鬓厮磨着浓浓的情话。
“亲,俺想你!”
“牛哥哥,一年都某见了,你能不能和我多说点?”
“亲,俺想你,可是俺知道有三个人在想你。”
“啊,谁啊,快说都是谁在想俺啊?”
“是俺呀,是俺呀,还是俺呀!”
“啊,你真坏!”
“俺想你,俺想你,俺想你!”
听着牛郎织女的情话,害羞的月亮悄悄地躲在了云彩的身后,把这个空间让给了这对有情人。
听着牛郎织女的情话,葡萄架下的王小七的心砰砰地跳了起来,身中一股热气向上冲,往上顶,顶得他脸发烧,脖子粗,呼吸困难了。
听着牛郎织女的情话,葡萄架下的刘小巧的脸红了,怀里仿佛揣了一只小鹿,在不停地乱撞,那“砰砰”的声音,震得头顶上的一串紫红的葡萄左右晃动,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一样。
天上的一幕,王母娘娘看的一清二楚。地上的这一幕,王母娘娘看得明明白白。
地上的凡间俗子竟敢偷听她女儿的情话,这传出去了还能了得。想到这,王母娘娘招来了雷公电母。
“娘娘,深夜招俺过来,有啥事啊?”
“你们看,凡间的人竟敢偷听俺闺女的情话!”王母娘娘手向下一指,十分生气地说。
“啊,是谁这么大胆?”雷公电母顺着王母娘娘手指的方向一看,看到了长长的葡萄架下的两端藏着两个青年男女,偷听情话听到入了迷。
“恁俩去把他们赶走。”
“得嘞,看俺的吧!”说完,雷公电母转身就走。
“慢着,把他俩赶走就妥了,被吓着俺闺女和其他的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王母娘娘突然间善心泛滥。
“好嘞,娘娘放心吧!”
话说,王小七和刘小巧俩人分别躲在村东头葡萄架下的两头,听牛郎织女的情话听得正入迷的时候,突然间电闪雷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倾盆而下。跑啊!王小七扭头跑到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下,嘟囔着老天坏了他的好事时,只见一个浑身湿透,乌黑头发被雨水贴在脸上的妙龄美女向他跑来,刚跑到屋檐下的时候,姑娘脚下一滑,整个身子向王小七扑了过去。王小七见状,下意识地伸出双臂,一下子将快要倒地的姑娘揽在了怀里,俩人的身子一下子贴在了一起。
空气,瞬间凝固了。这一对青年男女的大脑,空白了。
一瞬间太短,但在这个时候仿若万年。回过神来的小巧姑娘,一把推开了正拥抱着她的小七,害羞得低下了头。迷瞪过来的小七,回味着这突如其来的甜蜜,语无伦次地道着欠:“俺不是故意滴,俺真不是故意滴……”
偷偷瞟了一眼手足无措的小七,只见他身材壮实,五官端正,眉清目秀,两只手不停地缠着衣服角,站不敢站,蹲不敢蹲,低着头,抿着嘴,小声嘟囔着,一身的囧相。看到眼前的这个人吖,小巧“噗呲”一声笑了起来。这清脆而甜美的笑声,让刚刚紧张的无地自容的小七顿时缓过神来。
“那个,刚才真的不好意思啊,俺是怕恁摔倒了才……”
“嗯,要不是恁,刚刚那一下,俺可就惨了!谢谢你啊!”
“啊,不要谢,不要谢……”
“嘻嘻,俺就要谢,就要谢……”
俏皮的话语,顿时化解了刚刚的尴尬。两个人,屋檐下,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呱。
看到这一幕,天上的雷公电母会心地笑了,挥一挥手,悄悄地走了。
云开处,月亮悄悄地露出了笑脸。鹊桥上,牛郎织女相依相偎,说不尽地相思。屋檐下,小七小巧再次相拥,你侬我侬地说开了情话。
此正是:
架上累累悬瓜果
风吹稻海荡金波
夜静尤闻人笑语
到底人间欢乐多
据说,这则源自汉朝的传说故事就发生在鄢陵县陈化店镇一带。至今,每逢农历的七月七日这天晚上,鄢陵县陈化店镇一带还保留着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谈情说爱的少男少女在葡萄架下相会的习俗。
二、牛郎织女的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据说起源于上古时代,兴于汉朝,鼎盛于宋。
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与《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和《白蛇传》并称为我国的四大民间传说。
传说,古时候,天帝有七个孙女,其中七仙女尤为擅长织布,每天为天空编织的彩霞,把天空装饰的十分美丽。日复一日的劳作,让七仙女厌烦了这枯燥的生活。于是,在姐妹们的鼓噪下,趁着天帝休息的空隙,七位仙女偷偷地下到了凡间。在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仙女们下河游泳洗澡时,七仙女的衣服被牛郎偷走后,二人相互产生了情愫,私自结为夫妇,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在为牛郎生了两个孩子后,发现此事的天帝勃然大怒,派天兵天将将织女捉回了天宫。牛郎知道后,挑着两个孩子,骑着老牛上天追去。天帝大手一挥,在天际上划出了一条宽阔的银河。自此,牛郎织女隔河相望,难以相聚。后来,天帝特许,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牛郎和织女可以相会一次。他们的爱情故事感到了凡间的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银河的桥,让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流传最早、传颂最广的民间传说,这个传说也有很多版本。但在河南鄢陵县的只乐镇流传这一则这样的传说:
在鄢陵县城南15里美丽的清潩河畔,古代清流河北岸居住着一户姓孙的人家,务农为生,世代为善,所生二子,长子名守仁,次子名守义。兄弟二人由于父母下世早,相依为命,情同手足,兄长守仁到了成家的年龄,娶妻卢氏。此女性情刚烈,心地不善,过门不久便产生了独霸家业之野心,清流河南住着一户张姓人家,靠养蚕吐丝织绫罗为生,张姓有一女,名唤织女,长得美若天仙,当时都传说是上天王母娘娘的七仙女。
孙守仁的妻子卢氏事事虐待弟弟守义。待到有一年夏天,把守义赶出了家门,偌大的家业只分给守义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和一辆破车,守义赶着牛车往南正行至清流河岸边的时候,老牛突然说话了:“牛郎,前边清流河里张家的织女正在洗澡,你快去把织女的衣服抱过来。”牛郎守义听到老牛说话,心中非常惊奇,他就照老牛的话把织女的衣服抱了过来,最后织女羞涩地找衣服时,老牛从中说合,织女同意嫁给了牛郎。两人成婚后,就住在清流河南岸的织女家,牛郎和老牛一起耕种收获,织女在家纺织绫罗,后来,人们就把牛郎织女居住的地方,叫织罗,经过演变,成了今天的只乐。
这个优美凄宛的牛郎织女的传说,据说其出处是根据《荆楚岁时记》所记载,发生地就在今天的鄢陵县只乐镇。
三、故事起源地的争议
流传了千百年的“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陕西省西安市、山西省和顺县、河南省鲁山县、河南省南阳市、山东省沂源市等地争执不休。中国民协先后命名山西省和顺县与河南省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在众多的起源地之争中,河南的鲁山县尤为被大众所认可。传说,鲁山县辛集乡境内的露峰山西南有个孙义村,该村千余名孙姓村民一直以来把牛郎孙守义作为自己的祖先敬奉,村里多年来流传不演《天河记》(关于牛郎牛郎织女的戏)的习俗。
牛郎白天放牛,夜宿露峰山山洞,后经老牛指点,放牛郎巧盗下凡到莲花潭洗澡的仙女的红衣,两人得以成亲,生育一双儿女。后人们将孙守义住的这个村叫孙义村。
在这里,还流传着很多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后续内容。织女被抓回天宫,织彩霞云锦,整天闷闷不乐,思念牛郎和儿女。牛郎携儿女在凡间度日,愁苦难言。他们的居住地距鲁山坡顶南天门只有5华里路,一双儿女在家想念母亲,时不时顺山岭走到南天门要“娘亲”。南天门的把门将军同情他们的遭遇,少不得行个方便,让他们进进出出。玉皇大帝非常喜欢外孙们,听任他们来来往往。王母娘娘也放松了对织女的监管,两家的关系也就慢慢融洽起来。牛郎死后葬于鲁山坡南麓牛郎坟。孙义村牛郎的后裔,则称自己为“牛郎孙”。
后来,牛郎后裔继承了鲁山坡一带家产,并恪守孝道,每年安排腊八、春节、二月八、菜花节、三月三、七夕等十多个节日,请牛郎织女回村过节。孙义村旁的鲁峰山,鲁峰山上的“牛郎洞”,西侧的“九女潭”,山顶的“瑞云观”……似乎都在讲述着牛郎织女动人的故事。
鲁峰山一带自然环境优越,当地百姓自古就养大黄牛。但是与别处养牛不同,辛集乡孙义村不仅家家户户养牛,但养牛不杀牛、牛死后掩埋的习俗一直延续了很久。另外,鲁山自古盛产丝绸,鲁山丝绸又名“织女织”。
辛集乡是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基地。这也与牛郎织女故事有关。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七夕相会时,人间的女子在葡萄架下可以听到两个人的私语。而鲁山民俗,七夕乞巧,就是在这天向织女乞求赐授巧技,得如意郎君。
虽然发源于鄢陵清流河畔的传说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或者官方认可,但鄢陵与普遍认可的传说发源地鲁山只有150多公里的距离,地域相邻,生活习俗相近,传说故事自然而然也就会相似。
四、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在我国古籍中,最早关于牛郎、织女的记载是《诗经小雅大东》篇,但是文中只说织女和牵牛是天河中相近的两颗星宿,两者并没有什么关联。直到汉时,这两颗星宿才被转化为具体人物,班固在《两都赋》中说:“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意思是说,汉宫昆明池边有牵牛、织女两座石人像。
最早记载牛郎织女是夫妇的文学作品,要算《文选洛神赋》了,文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由此来看,牛郎、织女的故事并不是原本就有的,而是渐渐被古人所意会的。
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从古到今,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被历代文人撰写诗文称颂,这些诗文在民间流传,对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进行了再加工、再演绎,赋予了牛郎织女传说众多的美好愿望,也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自古以来,追寻美好的爱情,是人们一直以来向往的梦想。
但是,按照现在的社会评判标准来说,牛郎织女的传说中,织女是天帝的孙女,贵为仙界公主,貌美、贤淑,是典型的“白富美”;牛郎则是凡间一个懦弱无能的穷小子,被兄嫂赶出了家门,生活依靠都没有着落,是典型的“黑穷丑”。两者悬殊的差距,在一头老黄牛的支招儿下,居然结成了姻缘。这样的故事,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成功几率都是微乎其微的,很大程度上是属于远古时代人们的意淫行为。
这种意淫式的想象,一方面源自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另一方面也源于人们对美丽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明明知道是遥不可及的想象,但在众人的追捧和弘扬中,逐渐形成了宁可信其有的祈愿。于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也因此发展成为了一个节日——七夕节。每到过节时,古代女性会向着天上的织女星和牛郎星许愿,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与美好的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