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维的介绍】
千年前的盛唐会提起诗佛王维的不多,也许这是因为,一个以禅为名的人,在那样华丽的时代中,本就是格格不入的吧。
他是那个与佛教中的维摩诘同名的人,那个即使身在仕途却心在田园的人,那个真正做到了大隐于朝的人。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送别
王维 [唐]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时光荏苒,日月轮回,几多光阴坠。物是,但人非。明月一轮,复挂苍穹,世间的轮回,让这片深沉的土地铭记了多少岁月的蹉跎。
人的生命看似漫长,实则短暂,度过的所谓的漫茫时光,在长河的岁月里,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开元八年(720年),王维二十二岁,已经在长安度过了三个春秋。 今天是科考报名的第一天,王维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寒窗苦读数十年,终于有了可以展示才华的机会。王维分外谨慎,生怕一不留神出了纰漏,浪费掉他和岐王辛苦争取来的机会。
王维小心地上交了早已准备好的文解、家状和结保文书,开始了静静地等待审核通过。
文解是州府的推荐证书,有一定的格式,由考生所在的州官颁发。一般只要不是伪造的,都可以通过。

考试在来年的二月进行,也就是开元九年(721年)。清晨,天空方泛起鱼肚白,王维就从住处出发了,
因为举子们在卯时就要入场,大概相当于现代的五点左右,所以王维要提前早起以免迟到。
到达考场后,考官的助手开始在门口唱名,当叫到“山西太原王维”的时候,王维赶忙上前。
在确认过是王维本人,并且搜身确保没有夹带抄袭后,王维进入了考场里面。

考场里面是两个回廊,每个考生有单独的房间,其中除了有笔墨纸砚外,只有单薄的席子一章,
回廊的尽头,有一个可以生火烧水的火炉,考生有需要都要自己动手。
当三烛燃尽,考试结束的钟声响起来,王维长吁一口气,起身整理好试卷,从容地上交到考官的手中。
既然人事已尽,剩下的就听天命吧,王维这样劝慰自己。

放榜这日,人山人海,挤得都不透气。王维和綦毋潜远远地站在人群之外,忐忑矛盾,害怕自己真的榜上无名,岂不是要羞愧难过。
该来的总是要面对,王维狠狠心,挤到人群最前面,从上往下搜索着。他看到有王维的名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时,綦毋潜也挤了进来,看他的表情,已经知道结果了,一种既释然又难过的表情。送走綦毋潜,王维去参加了专门为举人们准备的鹿鸣宴。

《诗经·小雅·鹿鸣》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之语,鹿鸣宴的名字就是出自于此。借以表达招贤纳士成功的喜悦。
宴上丝竹和鸣,觥筹交错,王维长这么大,从没参加过这么热闹的宴会,看见这么精致的美食。
有时,他怀疑自己是否在做梦,这黄粱一梦会不会在梦醒后变成一场空?

这鹿鸣宴上,王维可谓一枝独秀。大家都有着不同的原因但相同的目的,来和王维攀谈交流,一时之间,王维成为了宴上的中心,他格外受到青睐。
这种青睐没有因为鹿鸣宴的结束而终止,反而愈演愈烈。一时之间,王维竟然成为京城各大家族的竞相邀请的座上之宾。
此时王维的名声,就像那春笋般,在这新雨后的一夜之间,名浸京城。
权势的贵族们争相邀请王维来到自己府内,听闻王维之行迹,无不拂尘相迎,奉为上宾。

然而就在这觥筹交错歌舞升平红尘冥梦般的生活当中,那个曾经的小摩诘并没有忘记当年父亲的话:“保持一颗菩提之心”。
只是这要生根发芽的心之菩提需要一个怎样的土壤?父亲当年并没有告诉他,只是说万物之变,皆因心动,而其中真正的道理,只有靠自己体味。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人生最幸福的时刻,王维正在或者将要经历。这时是王维一生中最春风得意的时刻。(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