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0号阵地久攻不下,一位志愿军通信员用胸膛抵住敌人的喷火枪口,用生命直面冰冷死亡,他就是新中国的守护者——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
1952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其中首先传遍全军、鼓舞着全军更加奋勇斗争的就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
从此,黄继光的名字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
——题记

空前惨烈的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一场战役,更是中国军队的精神地标。
这是两个民族、两支军队的较量,我们胜利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富有象征意义地说:“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海岸上架起几门大炮就征服一个国家的历史已经一去不返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黄继光一样的志愿军在为此奋斗。
43天的拉锯战,方圆不过3.7平方公里的两个小山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先后投入6万人,倾泻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航弹。志愿军陆续投入4万余人,发射炮弹40万发。山头被炮火削低两米,化成一米多厚的齑粉……每一抔泥土里,都浸透着中国军人的英雄血,饱含着舍生忘死的英雄气。
在这样的火海弹雨中,志愿军能够打败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主要在于有无数个黄继光这样的英雄,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
挺身一扑的决绝身影,震慑敌胆,化作上甘岭的丰碑。

1931年1月8日,黄继光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兴发乡发财垭岔沟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自幼家境贫寒,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7岁那年,父亲黄德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为了维持生计,还没有灶台高的黄继光,不得不到那个逼死他父亲的地主家里打长工。黄继光每天起早贪黑,割草、放牛、担水、抬滑竿,忙得喘不过气来,吃不饱肚子还经常挨打受骂,受尽了苦难折磨。母亲邓芳芝靠煮野菜汤、啃树皮、吃草根养活着黄继光四兄弟。
黄继光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煎熬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1949年11月,黄继光的家乡解放了,欺压他们的地主被打倒,一家人分到了粮食,拥有了田地和房屋,结束了牛马般的奴隶生活。
正当黄继光一家沉浸在新生活的喜悦中,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了他们的宁静。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纷纷报名,保家卫国是中国无数男儿最大的志向。
1951年3月,解放军来到四川省中江县征兵,黄继光听闻赶忙跑到征兵处,征兵连长看着眼前这个又矮又瘦、皮肤黝黑,脸上还有些稚嫩的青年,无奈地摇摇头,“小伙子,你还是回家去吧。”黄继光一听急了眼,“首长,我有的是力气,不怕吃苦,只要能让我能当兵,干什么都行。”连长说:“小伙子,部队有规定,对身高有要求。”黄继光因身材矮没有选中。
黄继光的心情一下子跌到谷底,再苦再累再难的日子都挺过来了,没有掉过泪,但这次他哭得很伤心。
黄继光不甘心,一把擦干了眼泪,暗暗发誓,就算爬,我也要爬到部队里去。
为了能参军,黄继光一会儿动员民兵连长替他去求情,一会儿跑到征兵处找连长软磨硬泡,见了战士非要跟人家扳手腕、比力气,他使出了浑身的解数。

一天,连队向民兵连请求几个会推“公鸡车”(独轮车)的人帮忙运物资,黄继光硬是把要去执行任务的同乡给撵了回去,自己推着堆得像小山似的“公鸡车”,一路小跑最先将物资送到连队,官兵们被这个小伙子感动了,纷纷要替他求情。黄继光趁热打铁跑到营长面前哀求说:“营长,我从小给地主打长工,受尽了欺负,是解放军把我救出苦海,我真心想当兵,报答党的恩情,虽然我个子矮点,但身体结实,什么活都能干,你就让我到部队来吧。”
营长被黄继光的真情所感动,正在犹豫时,民兵连长带着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来了,在他们的请求下,营长同意破格录取。
黄继光在报名登记时,由于四川口音浓重,文书将他的名字“黄继广”误听为“黄继光”。负责接兵后来担任指导员的冯玉庆发现有误时,对黄继光说:“继光,继光,继承光荣传统嘛,多好的名字啊,就叫黄继光吧!”
带着对母亲的思念,黄继光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被分配到第15军45师135团2营6连。
黄继光脑瓜灵活,一教就会,身体素质好,训练成绩出众,连长万福来把他看做“一块好钢”,让他担任了通信员。
黄继光经常穿过敌人层层炮火封锁线到前沿阵地传命令、送弹药。他一有空就到班里,让老同志教他各种武器性能和使用方法。
1952年4月,第15军到五圣山阵地接防。
“联合国军”利用炮火轰炸志愿军前沿阵地,动用上百架次飞机对志愿军后勤补给线实行空中绞杀。后方给养暂时送不上去,前沿阵地粮弹匮乏,前方叫急,后方焦急。连队迅速组织运输队,黄继光主动请缨,与战友们一起背负沉重的弹药和给养物资,冒着敌人的炮火,穿过一道又一道封锁线,送到了最前沿阵地。黄继光受到了后方和前沿阵地官兵们的一致称赞,在大家的请功下,上级批准了记三等功一次。
功绩摘要中写道:“该同志完成本职通讯员工作还运输粮弹两千零八斤,徒步三百里,拉土七百斤,是优秀的通讯员、运输员、炊事员和护理员。”
1952年10月初,黄继光被营参谋长张广生看中,调到营部给参谋长当通信员。

一天,在五圣山背后的一片空场上,支起一块白布,电影队带来了苏联电影《普通一兵》。
《普通一兵》是原苏联高尔基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影片,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译制片。讲述的是红军战士马特洛索夫在对德国法西斯的战斗中,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地堡射孔,最后壮烈牺牲。
连长万福来回忆说:“苏联电影《普通一兵》,黄继光连看三遍,之后对我说,连长,马特洛索夫真是好样的,关键时刻我也会像他那样去做的。”
黄继光同班战友李继德老人依然记起当年看完电影,黄继光与他的一段对话:
黄继光说:“要是叫我,也是这样做。”
我说:“为什么?”
黄继光说:“你想想,我们牺牲一个人,救出多少人呀!”
在战壕里,在阵地上,黄继光的口袋里总是装着战斗英雄的画册,一有时间就和战友一块儿读看,他决心以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为榜样,做一个人民英雄。
1952年10月14日凌晨,上甘岭五圣山的平静被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发起疯狂进攻。美军第7师、南朝鲜军第2师各一部7个营的兵力,在300门火炮、27辆坦克、40架飞机的支援下,对志愿军2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发起“波浪人海”冲锋。
据第15军军史记载:“14日整天,我伤亡500余人,歼敌1900人。”
10月17日,上甘岭战役进入第四天,敌人的弹药疯狂地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倾泻着,志愿军只能利用坑道坚守阵地。此时,志愿军面临的棘手难题是后勤补充,弹药、粮食、药品和水严重匮乏。
坑道里最要命的是没水,战士们干渴得小便出血,喝不到一滴水,只好用互相喝尿来解除难忍的干渴。
狡猾的敌人在水源附近埋伏着许多机枪工事,往往一壶水的代价是几名年轻战士的鲜活生命。看着眼前战友为了一壶水,一个接一个地牺牲了,黄继光一把抢过准备取水的战士手中水壶冲出坑道,用敏捷的动作躲过敌人的炮火,然后匍匐前进等待时机,在离坑道口还有几米远的地方,猛地站起来,迅速地跑进坑道,为战士们送来了宝贵的一壶水。
10月19日,志愿军45师5个步兵连在44门重炮和一个喀秋莎火箭炮团的支援下,实施大反击。师长崔建功下了死命令,所有干部下派一级,团长到营,营长到连,一律到前线参加战斗。
2营参谋长张广生带着通信员黄继光来到6连。
经过大半夜的浴血奋战,6连先后攻占了6号、5号、3号高地,在攻击最后一个目标0号高地时,遭到了敌人最为猛烈的抵抗。原本一百多人的连队,眼下只剩下16人。
张广生通过步话机将情况汇报给师长崔建功。崔建功急了,厉声命令张广生带领6连不惜一切代价打掉0号阵地,否则天一亮,敌人就会以此为依托进行反扑,我军腹背受敌。
张广生深知0号阵地的重要性,他与连长万福来、指导员冯玉庆碰了个头,把9名战士分成3个小组,对0号阵地上的三个地堡实行强行爆破。
三个爆破组轮番上阵。第一组冲上去,倒下了;第二组跟上,又倒下了;第三组再跟上,最后9名战士全部牺牲。

图中老人为肖登良
连长万福来在解放军空15军干休所接受采访时说:“怎么办,怎么完成?跟指导员商量,我说,我们要亲自上,你带通信员吴三羊,我带通信员肖登良,第一组我上去爆破,我牺牲了,你上去。黄继光听到这话后,一下扑过来,把我搂住,连长,你不能去,你是指挥员,我懂的,应该把任务交给我。”
连长和指导员一起向张广生请战,没等张广生开口,黄继光说:“参谋长,让我上吧”。
黄继光还没等参谋长同意,就将母亲写给他的信和一份参战决心书交到了参谋长手里。
妈妈在信中写道:“人民政府对我们人民志愿军家属照顾得太好了,现在我什么都不想,就只想你有没有立功当英雄,告诉我你杀死了多少敌人”。
黄继光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
黄继光当时请战的情形和出发前的请求,连长万福来永生难忘。“我牺牲了,请你们代我给妈妈去一封信,让她老人家知道,她的儿子对得起她老人家,对得起祖国人民”。
黄继光与吴三羊、肖登良临阵受命,冲了出去。黄继光熟练地和队友交替掩护前行,躲避敌人的扫射。
“轰”“轰”两声巨响,黄继光和肖登良分别炸掉了东西两侧的地堡。此时,负责掩护的吴三羊枪声哑了,他被另一个地堡的敌人机枪击中,不幸牺牲。
肖登良抓起一挺机枪迅速卧倒,向地堡射击,掩护黄继光。敌人一阵猛烈的弹雨,肖登良中弹倒地,身负重伤。
战后,肖登良在死人堆里躺了一天,在部队打扫战场的时候,发现了奄奄一息的肖登良。部队赶紧把他送回了国内医院治疗,才捡回了一条命。
黄继光趁着敌人射击间隙,向前猛冲两步,一个趔趄倒在地上,左腿被打断了。黄继光缓慢地向敌人地堡爬去,一米、两米、三米,他奋力扔出了手雷便栽倒在地。敌人的机枪停止了射击,增援的战友奋不顾身冲了上去,就在这时,敌人的机枪再一次喷出火光。原来,黄继光那颗手雷没有扔进地堡,只炸塌了地堡的一角,敌人换了一个射击孔,继续扫射。
连长万福来和指导员冯玉庆做好了孤注一掷的准备,这时,借着火光,他们发现趴在地上的黄继光晃动了一下,战友们大喊“黄继光,黄继光还活着”。
黄继光爬到最后一个地堡前时,全身七处负伤。他爬起来,用力支起上身,转回头向战友们说了句什么,只有指导员冯玉庆省悟了:“黄继光要堵枪眼”。随后,黄继光猛地向前一跃,扑向正在喷射火舌的机枪,他双手抓住地堡的麻包,用并不宽阔的胸膛严严实实地堵在敌人的射击孔上。
敌人机枪凄厉狂暴射击骤然变了调,闷闷响了几声后彻底哑了。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啊”!连长万福来和指导员冯玉庆举着手枪冲了上去。战友们踏着黄继光爬行过的血路冲向地堡,将冲锋枪里的子弹全部射向地堡里的美军士兵。
战斗结束了,远处的天边泛出太阳的光芒。黄继光趴在地堡上,敌人的子弹打穿了他的胸腹,在他的背上留下了一个碗口大的窟窿。
电影《上甘岭》护士王兰的原型、时任志愿军45师野战医院卫生员王清珍回忆说:“我们见到黄继光遗体的时候,他已经被敌人的枪打得血肉模糊,满身都是火药味。我们用温水将他身上凝固的黑血块清洗干净,一针一针将他被打穿的胸膛缝合好。黄继光的遗体非常僵硬,为了给他更换衣服,我们用热毛巾不停地去敷他的身体,经过一晚上的热敷,黄继光的身体才逐渐软化下来。遗体与衣服粘连在一起,只能用剪刀一点一点的将衣服剪下来,然后为他换上新衣服。”
1953年2月26日,黄继光的遗体运回了祖国,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4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黄继光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邓芳芝得知黄继光牺牲的消息后,悲痛不已,虽然一时难以接受,但想到儿子是为祖国为大多数人能过幸福日子牺牲的,又觉得欣慰。为完成儿子未完成的事业,她将黄继光的弟弟黄继恕又送到了朝鲜战场。
1953年4月15日,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作为代表出席全国妇女大会,毛泽东特地邀请她到中南海做客,一位烈士父亲的手和一位烈士母亲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毛泽东说:“你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也失去了一个儿子,他们牺牲得光荣,我们都是烈属。”
一场战争让他们失去了各自心爱的儿子,他们有着相同的悲伤,同时也有着相同的骄傲!
黄继光慷慨赴死,就是向敌人宣示着必胜的信念和决心!他的名字镌刻在上甘岭背后的五圣山上,他的壮举与巍然屹立的五圣山与世长存!

张学勇,安徽萧县人,26载军旅岁月,曾任团、师、军级单位宣传干事,处长等职。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千余篇。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征文比赛二等奖,《人民日报》社征文比赛三等奖。作品入选国家《国防行政执法浅说》、总政治部《演讲稿荟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防大家谈》等书目。出版文集《帷中散记》《军旅岁月》。转业到地方后,痴情码字,笔耕不辍,“知天命”更“知不足”,写作之于我,永远在路上。

王晓音(风雨同行):就职于省级国有金融企业,高级经济师;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真诚善良、乐于助人;人生态度:用知足常乐的心态,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责编: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