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需要刘广恒
一一读《我的爸爸刘广恒》有感
涟漪
他叫刘广恒,是内蒙古克旗人。曾经在克旗一个叫书声乡的学校任校长,但他任教其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他是一个好老师,好校长,今天我们提起他,也许更是一种需要。
谁能想到,曾经让人掩鼻而走的牛屎,却成了12岁和10岁小哥俩用来暖脚的宝贝嘎达。
过去常听人说,有一部分农村人因日子太穷,家里做不起鞋,孩子在野外时就跟着牛走,牛一屙屎赶紧把脚伸进牛粪里焐脚,觉得那是天方夜谭,亦或是为了吸引人的试听,博得听者的好噱头罢了,但是看了刘广恒老前辈的凄苦童年,我真的相信了那些过往不是人们在杜撰,也不是夸大其词,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感同身受。那个年代,光脚丫、光屁股长大的孩子不在少数。
苦难和机遇都是命中注定的,它之所以存在于你的生命中,肯定就会有它存在的意义。12岁的哥哥领着10岁的弟弟,俩个瘦小的孩子,大雨天顶张牛皮上山放牛,淋得通体湿,冻得打牙巴骨,双双淋得患了大病,然而舍人天照应,他们没有像父辈那样一病不起。年龄小的,成了离家在外赚口饭吃的猪倌,吃不饱,穿不暖,迫切想在妈妈的羽翼下得到呵护,可是为了活下去,即使真的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妈妈,还是没有撂挑子,只有一步三回头的无奈与哭泣。
那个叫嚷着“狼来了”的孩子,尚有资格让村里人为他的戏言去打狼,而刘广恒只有自己单枪匹马战饿狼,甚至狼口夺食,然后扛回一头猪仔回主家交差,可见11岁孩子的勇敢与担当。
“天降大任”前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刘广恒前辈的身上应验了。苦难有时候能把一个人击垮,但更多时候却能激发一个人的超强爆发力,从而改变自身命运,甚至做出常人做不出的业绩。我们怜惜那个放猪时与狼共舞的小不点,可怜那个和小脚妈妈与倔强的老牛在田间搬跟头的少年,同情雨夜、寒风里在矮破的茅草屋中抱团儿取暖的母子三人,叹息玩耍时意外骨折的苦命孩子,而最让我们钦佩的是刘广恒前辈没有被苦难打到的奋发的少年时期、拼搏的青年时代、进取的中年生涯,也为他无悔的老年生活感到欣慰。
要做就做最好、最优秀的那个。在党的恩情惠泽下,刘广恒发奋努力,以自己的拼搏精神和赤诚之心致力于从事的教育事业。
他是教书育人的标杆。即使交通不便,大雪封山,刘广恒也打着绑腿,拄着木棍赶到学校,饿了吃自带的干粮,渴了抓把身边的冷雪,他生怕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业。
他是尊师重教的楷模。刘广恒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严师重教,带领教职工“三勤四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让学校的管理秩序井然,力争上游的学风溢满校园。
他是舍己为人的典范。作为校长,每次涨工资、评先进刘广恒不争,即使好事儿落到自己头上,他也主动让出。自己的孩子在他身边读书,他不搞特殊化,以至于二女儿以数学满分的成绩毕业,不少老师才知道她是校长的女儿,甚至同班学生直到毕业都不知道她是校长的孩子。
他是廉洁奉公的风向标。身为一校之长,刘广恒不搞吃喝风,接待自掏腰包买烟,师生自力更生种菜,在校劳动不惜力气,因此他落下了心脏病的根儿。
他是书声娇子的领路人。刘广恒培育出了一代人,缔造了“书声时代”,为书声开拓了一方教育的圣土。有一句老话儿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正是他公而忘私,严肃、严谨的教育管理理念,让书声人名声大噪,书声因此走出去了清华、北大、复旦、天津大学的学子,也涌现出了一个个数学满分、拼出英语第一的骄人成绩。
教育需要净土,更需要学校和家庭的正气回归。试想,如果教育上多一些刘广恒前辈这样的人,我们的孩子就不用上这个补课班,报那个提升班,也不会有个别家庭不堪补课费而使孩子和家长压力山大,更不会有老师对学生严厉一些,家长就无原则地包庇孩子,无端指责老师,甚而至于告老师体罚学生而使老师受到处分。
那个时代需要刘广恒,这个时代同样需要刘广恒精神。
(此稿首发克什克腾信息报)

【作者简介】张玉丽,笔名涟漪,克什克腾旗国家机关公务员,赤峰市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闪小说会员。作品曾入围赤峰地区第一、第二届、第三届原创现代诗征文大赛,作品在《内蒙古晨报》《赤峰日报》《红山晚报》《西散原创》《百柳》《漠南民间文化》《松漠》、栖息地、草原文化网、文心雕龙、林州文苑、吃瓜文学社等媒体平台发表。
在文字里泛舟,于诗海中徜徉,真诚与爱好文学的老师友人学习、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