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颢(字伯淳,1032——1085,世世称明道先生)常云:“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意思是,一个朝廷命官,如果有善于体认天地生生之机的仁者之心,对人必能有所帮助、救济(济贫、济世、济事)。本文试举几例,看看程颢担任县级小官时,办的几件事,诠释他“政在修己”、“为政以德”“视民如伤”、“以大公无私治天下”的理念,对照今天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考一下干群关系。1064年,他从江宁上元调任泽州晋城县令,他移风易俗,治理社会治安、兴学教化民众、制定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在邑三年,百姓爱之如父母,去之日,哭声震野。”一、移风易俗社风纯:“泽人淳厚,尤服先生教命。民以事至邑者,必告之以孝悌忠信,入所以事父兄,出所以事长(zhang)上。度乡村远近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难相恤,而奸伪无所容。凡孤茕(qiong)残废者,责之亲戚乡党,使无失所。行旅出于其途者,疾病皆有所养。”“乡民为社会,为立科条,旌别善恶,使有劝有耻。邑几万室,三年之间,无强盗及斗死者。秩满,代者且至,吏夜扣门,称有杀人者。先生曰:‘吾邑安有此?诚有之,必某村某人也。’问之果然。” (《二程集》P632)二、尊师重教文脉长:泽人“始俗甚野,不知为学,”程颢到任后,把教化民众提上重要日程,“诸乡皆有校,暇时亲至,召父母而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先生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去邑才十余年,而服儒服者盖数百人矣。”“登科者数十人。”(《二程集》P632)”三年间他兴办书院乡学,开启民智,给晋城带来了无穷的精神财富。从此,泽州大地崇尚教育,耕读传家兴盛如潮,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俊豪杰。据史料记载,金、元间泽州一带仅状元就出了好几个,进士有上百名。除元好问外,还有李俊民、郝经、武氏三兄弟等,明清时期有王国光、陈廷敬(《康熙字典》主编、“皇城相府”宅主,曾任四部尚书,家族有九进士,四翰林)等一大批封建官吏,都与数百年前程颢的文化启蒙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见河南人民出版社《理学泰斗程颢程颐》P21)三、设身处地解民忧:晋城人常因“科买”、民税两项任务,“岁为民患”,负担繁重。因为“科买”(官方征购、摊派)“虽至贱之物,至官取之,则其价翔踊,多者至数十倍。”每年的税收,按规定要送到边境(晋城属于河东路,其治所在太原)。“载往则道远,就籴(di)则价高。”为此程颢采取“预”策,为民解困。他根据长年所需,安排“富家预储”,到官家来收时,让富家定价而出,“富室不失倍息,而乡民所费,比常岁十不过二三;”关于民税,程颢“择富民之可任者,预使购粟边郡,所费大省,民力用纾(解除,延缓,宽裕)” 可见,一个权力在手的官吏,“措置于纤微之间,而人已受赐”,也就是说,领导每制定一个政策、措施,都能给与群众一些方便、好处。(《二程集》P633)四、举措得义民心服:晋城“先时民惮差役,役及则互相纠诉,乡邻遂为仇雠(chou)。”程颢了解到,平均摊派差役不够合理。于是,按“民产厚薄,第其先后,按籍而命之,无有辞者。”扶沟“大旱,麦苗且枯,先生教人掘井以溉,一井不过数工,而所溉数亩,阖境赖焉。水灾民机,先生请发粟贷之。……遂得谷六千石,饥者用济。而司农益怒,视贷籍户同等,而所贷不等,檄(xi用作征召、晓喻、申讨等用的官方文书)县杖主吏。”因为各家分粟不等,上级命令县令杖打主吏。程颢担当责任并申明理由:“济饥当以口之众寡,不当以户之高下,且令实为之,非吏罪。”风波遂解。此虽小事,说明当官的心有百姓,就有不尊规定而据实为民办事之心,就能制定利民的“纤微”“措置”。五、怜惜弱者措施周:有些事只是举手之劳,关键是你想做不想做,敢做不敢做,看你能不能把自己放进去考虑利害,办法自然就会有了。北宋时,扶沟为京畿之地,田税繁重,朝廷为表示对民惠泽,每年都会免除一部分。“然而良善之民惮于督责而先输,逋(bu逃亡、拖欠)负获除者皆顽民也。”程颢了解到这种不合理的情况后,严格要求“前料获免者,今必如期而足,于是会泽始均”。这一方面需要有理,另一方面还要敢于碰硬。在陕西户县“府境水害,仓促兴役,诸邑率皆狼狈,惟先生所部,饮食茇舍无不安便。时盛暑泄利大行,死亡甚众,独户人无死者。所至治役,人不劳而事集。尝谓人曰:‘吾之董役。乃治军法也。’”就是说,他领导这件事,既要保证完成任务,又要保证人员安全,因此,兵马未到,粮草先行。这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仁心、爱心、公心所致。

当官的人,既然每月都拿着国家的俸禄,花着纳税人的钱,就应该为人民办事,能办大事办点大事,办不了大事,办点小事,但不能不办事,更不能办坏事。关键是带“公”字的人,有没有养物不伤、同情弱者之心;有没有思其衣食来路的报恩、报民之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初心、公心、责任心、事业心,心心相印,“于人必有所济!”
2020·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