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钱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自古以来,钱永远是一般人们心中追求的目标,所有人都希望过比别人更加美好的日子,都希望有花不完的钱,财务自由。古时候留下来一些实现了财务自由并对商业有所建树的典范人物:范蠡,吕不韦,石崇,武则天的父亲武士镬,沈万三,胡雪岩,盛宣怀,这些人潇洒自在,是许多人心中的偶像。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贵人所欲也,富贵来之不义,富贵于我如浮云”,古代先贤又为我们指出了富贵的底线,那就是一定遵循道的指引获取财富,如果背离了道,那么宁可清贫一生,绝对不做金钱地位的奴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着高尚悲悯情怀却穷困潦倒一生的杜甫,位居高位却清贫至极的魏征,敢于直言犯上的海瑞,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有着道德洁癖的民国总理段祺瑞,悲悯天下苍生而从不考虑小家私利的毛泽东,他们又为我们树立了另一种人生的榜样。
但是天下毕竟是芸芸众生占绝大多数,人的追逐私利的本能使得自古以来出现的大多是为挣钱而奔波劳碌的草根平民。“商人重利轻别离”,难道商人不愿意守着娇妻家人吗?就是为了建设幸福家庭而牺牲暂时期的爱情,等成为财务自由人以后再潇洒畅意度过人生。过去的晋商无论是掌柜还是伙计,为了挣钱远走他乡,拋家别妻,尝尽千辛万苦,筚路蓝缕,成就了晋商团体的赫赫威名。当然除了晋商,我们中华民族还有浙商,徽商,潮汕商人等成功的商人团队,无一不是历尽沧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国从毛主席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掉头走入发展经济的道路上,人们被压抑太久的原始挣钱欲望终于爆发了。由于思想的限制,头一批挣到钱的所谓“万元户”出身都很卑微:劳改犯,出狱的囚犯,无业游民,待业青年等。他们挣钱的方法也很简单,利用原始的手段,或者贱买贵卖,或者挣一些手艺钱,或者做点小生意,像邓小平树立的炒瓜子的年广九,北京天安门广场卖大碗茶的一帮人,倒腾衣服的小商贩,开小饭店,烤羊肉串,卖菜,倒腾破烂,偷盗,甚至出现“乞丐村”“卖血村”“贩孩子村”等等。所以第一批富起来的人大都带有“原罪”。这些人由于素质不高,过去被人看不起,现在有钱了,做一些他们自己认为是让别人高看的事情,换老婆,穿名牌,买车,整天下馆子,乌烟瘴气,灯红酒绿,把社会风气带入了一种功利主义的氛围里。但是他们的钱基本上比较干净,来的都算是正道。
中国富人真正出现的时代是八十年代的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由于计划内价格和计划外价格的巨大差异,一些高干子弟和有门道背景的人上下其手,倒腾指标和紧俏物资,大发横财。邓家大公子和薄大公子开办了赫赫有名的“康华公司”,赚钱赚到手抽筋。这些掌握了人脉资源的人就这样快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真正的富人阶层出现了。荣毅仁的中信,王光英的光大,叶剑英的儿子贩卖军火成为特殊的叶总,贺龙的后代贩卖军火,大量掌握公权力的人上下其手,大发横财。
资本积累完成后,中国正式进入贪官奸商勾结大肆侵吞国家资产,巧取豪夺,贪官找工程,奸商通过给贪官回扣承揽工程,双方挣钱心存默契。如果有摆不平的事,可以通过黑道摆平,黑道就是这个时候肆虐横行,由于建筑行业的回扣潜规则,导致中国各处各地的建设热潮,中国终于进入建设热潮期,房地产业轰轰烈烈地到处蔓延,公共建设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各地的形象工程如雨后春笋,大量的民工包工头赚得盆满钵满,升级为农民企业家。退伍军人王健林有了万达帝国,农民曹德旺成了汽车玻璃大王,去珠海打工的董明珠成了空调王,王石倒腾生意也把触角伸向房地产,做成了万科,潘石屹,任志强,等通过房地产赚的盆满钵满。中国人对建筑建设如此热情,以至于在世界上获得了“基建狂魔”的称号。
随着it行业的兴起,互联网的普及,马化腾,马云,刘强东,李彦宏,雷军,张朝阳等网络大佬也成了暴富一族,但是他们赚钱的方式老百姓能够接受,毕竟靠的是眼光和创新,人们服气。
你方唱罢他登场,赚钱的路上总有新贵出现,也有人死掉,万达快死了,过于张扬和胡作非为,膨胀到要爆,不死不合天道。褚时健赚了一辈子的钱,为钱荣耀,为钱进监狱,为钱种橙子,最后死了,身份和一个农民没有什么两样。李嘉诚赚了一辈子的钱,终究只是个赚钱的机器,除了赚钱别的什么都不会,为卖楼口口声声说爱国不会移民,等到钱赚够了,全家移民加拿大毫不犹豫,落得个香港变成了李家的城,老百姓陷入了经济泥淖。华谊兄弟割韭菜造就了一批艺人富豪,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范冰冰范爷,冯小刚,黄明,赵薇,刘涛等。股份制改造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贪官奸商勾结巧取豪夺,山西吕梁煤老板邢利斌白菜价买煤矿,太原黑老大张新明成为太原市第二组织部长,全国出现了多少贪官奸商勾结侵吞国家资产大发横财的例子啊?
挣钱对老百姓来说永远很难,没有资源,没有人脉,没有智慧,没有思路,没有狠劲,老百姓永远如荒原上的野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默默地来,悄无声息地离开,日子永远过得紧巴巴,心情永远戚戚焉。
但是,中国现在赚钱欲望最强烈的恰恰是这些遍地的草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