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一篇招聘启示在张如锦的心房激起一片涟漪,一番深思熟虑,他毅然放弃了操作塔吊的工作,再次将自己归零,选择了一项不同寻常的职业,踏上了一条用青春和热血保障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道路。
一、培训三个月
2015年1月,通过了初审,体检及政审后,凭借部队服役经历的优势,他脱颖而出,顺利过关,参加了由消防支队作训科组织的全封闭集中训练。在庆阳中队演练场,他第一次操作消防器材,连接水带,使用机动链锯,拉动无齿锯,认识液压破拆,登上单杠梯。跑完3000米仅是体能训练的开胃菜,瞭望火场安全、监督火场内人员情况,遇到危险通知人员撤离,只是参加火场救援人员之中安全员的岗位职责。平趴心理训练,建立了队员之间彼此的信任,在火场,放心将自己的后背交给队友。点火演练,达到克服人本能对火恐惧的效果。灭火实践,颠覆认知,灭火不是用水淹火,而是一项技术活,需要消防知识的支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犹如一块海绵,不停地吸收着学到的知识。最后考核筛选人员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正式录用。当问他想成为一名消防员的初衷时,他说:“我想过有制度,有秩序的生活。”

二、走上工作岗位
迈入文圣区消防大队河东中队营区的瞬间,庄严的办公楼,停放整齐有序的六辆不同功能的消防车辆,使他肃然起敬。在指导员的引领下,步入队史馆,他感受到了一支20多年队伍沉甸甸的荣誉,这份传承促使他迫切融入其中;走进老队员宿舍,规范统一的内务,体现出这支队伍的工作作风;推开体能训练室的门,单杠、双杠等专业器械一应俱全,隐约能听见队员训练时器械发出的响声,队员俯卧撑、仰卧起坐、蹲起,引体向上十个,双杆臂屈伸十四个,挥汗如雨的画面浮现在他的眼前;坐在学习室里,一排排内嵌式电脑,供使用者查阅文献,徜徉知识的海洋;电子阅览室内,楚河汉界谋定而后动,黑白纵横间落子无悔,斯诺克上一较高下,红门影院成为点播剧场。翻开一日作息制度,从早上5点20分起床到晚上9点30分就寝时间安排的非常紧凑,每一段时间对应着不同的工作内容,毫无悬念,日常消防工作是紧张与繁忙的。
入队分班后,老兵手把手地教授新兵,新兵认真地领悟老兵的经验。他很快熟悉了车辆的功能和器材的保养方法。根据不同的警讯出动抢险救援特种车辆或灭火救援车辆。平时,他给器材除锈和上油,检查机动泵和液压装置等用油器材的油量,同时保养加机油。他对水罐消防车情有独钟,每天都要摸上三遍十盘80和65口径的水带,擦拭三把水枪,拉一拉水带挂钩,数一数大锤铁铤、绝缘钳子和手套,损坏及时更换。“爱钻牛角尖”,这是老兵口中的他。他对使用无齿锯和破拆工具有自己的“独门秘籍”,不懈的努力使他从普通的专职消防员成长为集训班长、战斗班长……
真正出入火场与日常训练是不一样的。还记得入队刚半年,某化工厂出现泄露,当时正值冬季,天气寒冷,周围的气焊引火源,随时都能引发现场爆炸。还记得某风景区山火,他与现役消防队员一样风餐露宿,哪里有火苗,他们就在哪里。他们挽救了一家养殖场内200多只羊,减少了养殖户大部分的经济损失。还记得一起燎荒火警,由于风力突然加大,引发十几米处的养鸡棚起火,20分钟后,他们赶到现场,火势已经由小火变成大火,大地边道窄,只允许一辆车通过,这又延迟了消防员的救火进程。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就近组织人员在火源外围用铁锹拍灭火,可以为消防员救火争取时间。还记得年三十,出警100多起,直到凌晨2点半才收队。在扑灭一起农家院火警后,返回途中,道路两旁或院里或门口农户点上一堆火,彰显自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向农户宣传火堆需要有人看守,无人理解。还记得一起山里火警,他花费了50分钟赶到现场,道路情况不好,无人接警,地址表述不清,不能立即实施扑救。他心急如焚,同时希望此时此刻不要再有火警,等他赶回去,一般的火警什么都晚了。还记得第一次使用破拆工具从一辆变形的肇事车辆中解救驾驶人员。还记得在社会救援中他解救过的跳河、跳楼、游泳溺水者,帮助半夜喝酒无法进家门的人,捣毁马蜂窝,女士戒指无法从手指取下,想拨打120,误拨119的情况。还记得一起仓库火警,灭火职责在身,需要破仓救火,事后家属不理解,觉得消防救援不得力,要求赔偿仓门。消防员被误解,被指责,被谩骂,苦水只能往肚子里咽。险情促使他自我淬炼和成长,2015年,他被评为“全市公安消防部队优秀合同制消防员”。如今他已经是一名老兵了,他将自己总结的经验传递给新兵,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减少磕、碰及烧伤机率。
80人的家庭,大家其乐融融。一年之中,他们相处的时间比家人的还要多。6名现役消防员与专职消防员同吃、同住,虽是上下级,更胜似亲人。
四年的工作经历在这支队伍中不及年长,不称年轻。面对火魔一次又一次的战斗,政府专职消防员用实际行动履行新时期“保护神”的神圣使命。无人在火灾危险面前逃跑,他们不忘初心,坚守自己曾经保一方平安的誓言,用青春实现着自我,用血泪和丹心铸造忠诚,“天生我才必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