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念唯大
——读柳春英《别忘是党员》
文/李俊科
人生知足何时足,到老偷闲是自闲,但有绿杨堪系马,处处有路通长安。读了柳春英大姐的《别忘是党员》,才真正感悟到人生的短暂,不可蹉跎。有精神的寄托,会让自己永远年轻。短暂的人生在怎样的生活中度过,才算是完整的、满意的人生,特别是退休之后的生活如何发挥余热,柳春英大姐的作品和行动,就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
拿到《别忘是党员》这本书,是在一个清晨,与文友沙漠月牙泉相约徒步的途中。当时,我出版了一本书,要在此时赠送给她的。不想,她随手打开挂包,掏出一本书交给我,并嘱咐我为这本书写点什么。开始,我很惊奇,以为文友沙漠月牙泉也出书了。但一看到书的作者,名字很陌生。我还没有问起,她就说,作者是一位老朋友,年逾九十了,患有眼疾,坚持用放大镜写作。她简单介绍了情况之后,就让我十分感动,回到家后,就翻开墨香尚浓的作品,一篇一篇地读下去,以至于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时间,深深地被大姐的经历和动人的故事所震撼。
作者柳春英大姐1933年出生,新安石寺人,是从一个贫困的穷苦农家走出来的。她从基层干起,一步步地成长起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国家司法干部。一辈子都在为党工作,都在为人民服务。工作的经历曲折坎坷,精神非常感人,就连退休后的生活,也是疾病缠身,困难重重,但仍然是多姿多彩的。每一个小故事都饱含她着辛酸的泪水,都流露出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从来不叫苦叫累,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彰显着勇敢和坚强,着实让人敬佩。作品中许多的细节,都是真实可信的。活灵活现的人物,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修饰的诉说,给人一种亲近感。书中的人物和事迹,虽说我们在生活中都能遇得到,或者也有亲身的经历,但作为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人的平凡行为,感受就不一样了。她是从心底的深处迸发出来的,还带着滚烫的苦辣酸咸味道。这种经历,深深地带有时代的烙印,铭刻在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坎里,永志不忘。

在菜店,她关心职工的疾苦,哪怕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给职工提供方便;在机关,就因为自己是共产党员,自己吃尽了苦头,也要为他人排忧解难。即是在激情的岁月里担任了全乡唯一的钢铁厂女厂长,弄虚作假,把卫星搞上了天,自己受到了表彰。几十年后,为自己伤害大自然的行为,也敢于向群众认错道歉。平时的生活中,就是困难再大,包括生、育小孩,料理家务,包括下乡驻队,自己垒锅做饭,都没有一句怨言。邻里、群众关系的艰难相处,也大多是怀着同情心给与帮助和支持。用她的话说,就是“任务再重我没弯过腰,路再坎坷我没后退半步,酸甜苦辣我没有灰心过,千辛万苦我毫无怨言。”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真正的信念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退休后的生活应该是安逸的,清闲的,与世无争的。但作为共产党员的她,仍然为身边群众的困难而奔波着。她利用自己职业的特点,调解民事纠纷,解劝街头的车祸双方,救助困难群体,帮老人排忧解难,积福行善,把美德洒满人间。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退休之后,特别是将近九十高龄的她,为了把一生的经历记录下来,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也没有把时间浪费在麻将桌上,电视机旁与繁琐的日常生活中,而是把时间献给了书桌,把希望交给了放大镜,她带着疾病的痛苦,用如椽的大笔,顽强的毅力,把34年的工作经历和退休30年的生活体验,聚成了不朽的文字,也算是给自己的一生暂时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文章的语言虽然平铺直叙,但是,叙述故事的能力极强,民谚俗语,也不乏幽默诙谐。在叙述放卫星的岁月时,对于夸大之风,语言是这样形容的“摘根豆角赛大梁,拔个萝卜顶着天,一个柿子十五斤,一朵棉花两人担。”出个红薯地球大,打个地洞住里面。垒锅灶时,“锅头肚子卧下狗,火口伸进手。”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大姐生活阅历的深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乐观开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每一个老人的愿望。但是像柳春英大姐这样的年纪,这样的疾患,这样的精神状态和老骥伏枥的意志,把自己的经历和所感所悟留下来者,不多。这是一种信念在支撑着她,这种信念就是一种精神,这个精神就是:我是共产党员。作为后来者的我们,所需要继承的正是这种传统,所需要具有的正是这种信念。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要发扬的正是这种精神。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做鬼神(陆游)。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柳春英大姐,虽然普通平凡,但是她的心胸是远大的,意志是坚韧的,用平常的心,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她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这样一条名言:人生的路途是遥远的,只要双脚不息地前行,道路就会向远方延伸。
信念就是人生征途中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向柳春英大姐学习,坚定自己的信念,做一颗发光的明珠。向柳春英大姐那样,树立坚忍不拔之志,利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立志做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传播者。
信念唯大,感想由此而生。

作者简介
李俊科,网名了了、巴族十三客,河南西峡八迭人,退休后客居洛阳。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会员,中华精短文学学会联盟会员,洛阳市作协会员,洛阳诗词学会会员,西峡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有《恩情重于山》、《赵洼,曾经的地方》、《后凹,远逝的记忆》、《山村细雨》等文学作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