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人说莱芜
——张期鹏《啊,莱芜……》随想
作者:秋水伊人
我常深深地感觉惭愧,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莱芜人,竟然不是那么了解莱芜,或者不怎么了解莱芜的历史、莱芜的地理、莱芜的风土、莱芜的人情。看了期鹏的《啊,莱芜……》,勾起了我想深入地研究莱芜,研究莱芜历史,研究期鹏作品,研究自己祖先以及祖先历史的极大兴趣。以至于这次我们莱芜亓家八修族谱,我也加入其中,并请回一套族谱,以备今后学习研究用!我觉得可能受期鹏研究莱芜热情的影响吧!
初次接触期鹏的《啊,莱芜……》,是2015年的秋天,在汶源书院,莱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许庆胜,率领莱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一班人召开的,研讨会上,随着一个个会员的发言,我对期鹏和期鹏的《啊,莱芜……》,有了初步印象。回家后,反复看了看《啊,莱芜……》,记得当时还写了一篇随笔,然后就束之高阁了,毕竟那时我还上着课,当着班主任呢!
对《啊,莱芜……》重新拾起,还是二零一九年十月六日,在莱芜银河纺织易和楼,听了期鹏的《吴伯箫的价值和意义》的报告后,记得当天晚上,我就给期鹏微信留言:“你的关于“吴伯箫的价值和意义”的报告,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的话,那只能是“震撼”了,一方面对你这些年对“莱芜三贤”的研究的深入觉得震撼,一方面对你的新济南说的震撼,还有就是你对莱芜融入济南说的几条总结的震撼,你再也不是一九八八年初次见面时的那个小师弟了,已经成长为一个散文大家,评论大家,真正的文化学者了。这一点,作为学姐,我得像你学习了!”
重读《啊,莱芜……》,在刘玉堂先生给期鹏的《啊,莱芜……》写的序言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本从前往后看跟从后往前看,会有两种截然不同印象的书。从前往后看,你觉得这是一个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喜欢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喜欢较真或较劲的学者;从后往前看,则是一个质朴率真,多思又多情的大男孩。理性与率性相济,意味与趣味相融——典型的随笔的写法。”真的是,了解期鹏者,刘玉堂老师也!在刘玉堂先生的最后几年,他们在很多时候一起学习,一起出行,形影相随。
期鹏的莱芜情节真可谓浓厚,只从《啊,莱芜……》前两辑35篇文章,就有10篇文章题目里含有“莱芜”二字。《慢说莱芜》《唐代的三首“莱芜”诗》《再谈唐代的“莱芜”诗》《康熙莱芜知县叶方恒》《范家二十世两莱芜》《蒲松龄与莱芜》《赵执信的“莱芜”诗》《我眼里的莱芜人》《王毓铨与莱芜集》《莱芜画家陈勉甫》等,这些从字面上,就足以看出“莱芜”在期鹏心里的地位之重。
《啊,莱芜……》共分三辑,《莱芜.史》《莱芜.人》《莱芜.情》,顺着这个线索,你一篇一篇的读,渐渐地渐渐地,莱芜史、莱芜人、莱芜情在你心里就丰满起来了。

秋水伊人,原名亓玉玲,本科学历,高级教师。教学之余喜欢唱歌、跳舞、旅行,更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原莱芜市作家协会会员,原莱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山东教育报》、《中国作家网》等各种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事迹收入《东方创业者》、《中华之魂》、《光辉岁月》、《山东教育报》等。出版个人散文专辑《秋水涓流》和评论集《许庆胜人品文品研究》。《秋水涓流》获原莱芜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诗评《文学创作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2018.第11届“毛泽东颂”诗歌朗诵会暨征稿评选活动中,荣获“第四届屈原.蔡丽双杯杰出诗歌评论家”。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