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涌走笔
作者:杨继光

1.东涌,是一幅画
从内心出发,我有懂山懂水的情怀,在海风迎送中,走进东涌。
东涌,沙田滩涂,蕉林蔗田,舟楫拍浪,渔舟唱晚……,开屏入画来。
这是一块珠三角腹地的水乡,在梦里,也要神思披拂的土地。
白云悠悠,东涌托出了三百多年的民俗乡风一路走来。
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国家重点镇、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全国宜居镇、珠三角卫星镇、广东省卫生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州市特大镇和市特色名镇,每一顶桂冠金光闪闪。
天赐的地边多海、冰清玉洁的沙鼻沙,从出处,我找到了来源。“含珠、长安、大益围、四东、四长、四大”这些是鱼虾窝的发祥地,是东涌的聚宝盒。
越人的断发文身,百艺与道、佛的宗教传播,万物有灵而尊仰崇拜,以求降福消灾,多元文化糅合而成非遗的宝库。
“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一张时光生成的名片,在心中盛放成水样的柔软。
在长空与碧水间,水草婀娜、鱼欢虾戏、帆橹穿梭、水波不兴、渔歌酬答,一幅幅鲜活的渔乡锦缎。
红岗、荔枝岗、沙黎岗,如堆银垒玉,惹人的美都会在不经意中铺开。
这是一次心的旅途,水净沙白的东涌,让我触摸到海的本色,身心融入天然的妙境中,只有和谐和安宁的慢时光……
在东涌,我找到了在水乡安居的范本!

2.东涌,是一首诗
桥连桥、水连水,沙堆起了东涌之魂,从昨天走进了今天。
三水环绕,92平方公里的冲积沙洲接纳了20万人口。昔日的荒滩,拾海人的茅寮草庐,几经变迁,精舍小筑疏密相间。
东涌纯粹,沙湾、水道,求渔得鱼,不倦的涛声,风吹不断,依然在渔家梦中呢喃;高低围田错落有致,不惧水旱涝灾,种瓜得瓜,让木瓜、老鼠瓜、葫芦瓜、蜜本南瓜、节瓜等12个特色产品走上了舌尖上的展台。
东涌大美,原生态渔家烟笼雾罩,精品民宿洇入了万卷渔歌唱晚。
在茶馆酒肆“早午晚”三市中流连,在一席“九大簋”中朵颐,“石硖糕、钵头糕、大眼松糕、九层粉、撑粉、肠粉…”这些舌尖上的美食不胜枚举。
而吃一次打边炉、禾虫、风鳝,让你舌尖上的味蕾朵朵开花。
东涌入诗,海风濡染出的土地上民风依旧,乡俗一尘不染。
街头小巷,一镇的香云纱、墨乌布、大胜蓝布、秋格布……林林种种,都来自天然,巧手细作,大襟衫、大脚裤、九牙津、披肩、衣饰……琳琅满目,是现代生活的热望词。
从吉祥北路1号出发,沙公堡、西樵、石基、石排、三沙、万洲等两个社区22个行政村村桥相望,如珠玉点缀在水镜里。
步步即景,伴我走进了水乡的繁华,诗情如涛卷帙,拍击心岸,我写出了生活在东涌不倦的诗行!

3.东涌,是疍家文化的摇篮
一顷沙的堆叠、万万顷沙的汇聚,托起的烟火人间东涌,已是繁华四处。
一缕湿糯的海风、一卷纯净的原生态浪花,迎迓着我对这方水乡的爱恋。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渔歌互答的沙湾,扶正了心中的渴望,忘了归期。
在北纬22.8º、东经113.5º上的东涌是年轻的,老的只是几卷旧时光。
在古老的水上游牧民歌民曲濡染中,我把整个东涌编入需要永久记忆的程序。“沙滩碧海开画卷,舟楫拍浪入梦来”,吉祥围民俗风情馆、农耕渔猎馆、大炮楼、蝴蝶楼、三圣公庙古朴入眼,辑录了每一次美丽转身的东涌时光。
走进渔村人家,真情的米酒微醺,不得不让我醉在水乡情韵里。
如今的疍家人不再逐水而居,住在像蛋壳一样的蜗居里漂浮在水上。筑巢东涌,鱼排养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变的是那份痴爱海的情怀,轻托起这方人间的安详。
多姿多彩的疍家文化,服饰、饮食、婚俗、宗教等自成一体,咸水歌回答了我心中的了望。
沙湾、西樵水道和广深港、黄榄、南沙等八条陆路交通大轴线纵横,如流水成章,钩沉古今,贯通了梦向大海、心向大海、走向世界的东涌思想。
在水天相接中,读一读这方人间,看海、听海、戏海,情之所致,每一分钟迷恋,每一份都像赶海人新鲜的渔获。
在东涌,我渴望的水乡之梦画圆!

主播简介:
阿桑,本名桑业芹,〖墨香书苑〗主编,爱好唱歌、朗诵、写作、摄影,向往田园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