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你安康顺畅,轻舞飞扬
――写在外孙百天诞辰之际
文/俞祥明
外孙出生时,接到个取名的任务,我的意见是如果是男孩就叫“聿昶”,如果是女孩叫“毓昶”。可能是读音方面有点儿拗口,最终叶氏亲家公定夺为“聿脩”。
从音韵角度来看,“脩”当然比“昶”念起来顺畅,但在自己的印象中,“脩”字寓意一般化。
“脩”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脯,也就是干肉的意思。特指“旧时送给老师的酬金(实物为主)”,组词“束脩”。语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一般理解为:只要是主动地给我一点见面薄礼,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由此也认定,教育界存在的屡禁不止的“有偿教育”,孔子是始作俑者。
虽然这种说法较为普遍,但还是有很多疑问的。孔子真的是一个势利如斯,掉在钱眼里出不来的人?
事实上,一贫如洗的颜回肯定是交不起见面酬金的,但孔子不但教他,而且逢人就讲,颜回是他的得意门生。
如此看来“自行束脩”应该另有解释。
直到《后汉书·延笃传》中出现了下面这句话,似乎真相大白了:“且吾自束脩以来,为人臣不陷於不忠,为人子不陷於不孝。” 李贤对此的注解不落窠臼,独发机杼,他认为:“束脩,谓束带修饰。”类似于“峨冠博带”(头发盘起,戴上帽子),人到了成年(十五岁左右),心智成熟的意思。
那么,我们就会明白,原来这不是孔子见钱眼开,对酬金有什么要求,只是提出了一个求学的年龄下限而已――不到十五岁是不能纳入我的门庭的。
美学家李泽厚就持这种观点,他在《论语今读》中是这样阐述的:“凡十五岁以上,我没有不收教的。”也就是说,孔子专门招纳高中阶段及以上的学生。
显然,作这样的解释,孔子的形象立马高大了许多。但另外一个疑问产生了:只看年龄,不问智力和德行,万一是个弱智或混混咋办?成材率何以保证?坏了孔子在教育界的名声又怎么交代?
孔子是名师,他办的学堂(私塾也罢)也应该算是名校,总得有个“录取标准”吧。就拿本地的嘉兴一中跟嘉兴秀水高级中学做个比较吧,一中总不至于蠢到把原本属于秀水的生源也一股脑儿吞并进来吧。如若有,纯属脑子进水,自砸金字招牌。
考虑到孔子那时没有“中考”之类的分数依据,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对智力与品德的考查把关了。
所以,南怀瑾在他的《论语别裁》中就认为:“我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思想是说,凡是那些能反省自己,检束自己而又肯上进向学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我一定要教他。这是我和古人看法所不同的地方,所谓自行束脩,就是自行检点约束的意思。”
依据南怀瑾先生的解释,只要能“自行检点约束”方可受到孔夫子的教诲。
我赞同这样的看法,唯其在智力与品德上提出如此高的要求,才造就了孔子门庭之下,人才辈出的喜人景象;也成就了孔子“大成至圣先师”的美名。
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生源作保障,任你教师如何的了得,也难以培养出跨入北大清华这种“高水准”的学生的。
近读史书《吴章祁传》,又接触到了关乎“脩”字的语句,更加坚定了我对南怀瑾解读法的认可。全文是这样的:
仁和(年号)吴小宋(字)大令(号)章祁(名),以名孝廉宰(主持)蜀之蓬溪县,视民事如家事,尤以振文风、端士习为先务(要务)。尝曰:“邑宰于民最亲,于士为尤近,接以礼,联以情,孚(使人信服)以推诚相与之心,动以束修自爱之念,未有不乐于为善者。不此之务,而徒咎(责备)士风之不醇,可乎?”以故终其任,士无干文网(同“文罔”,坑蒙拐骗,欺上瞒下之意)者。在官三年,以劳瘁卒。邑人感其惠,建祠奉祀,纪以联曰:“修其孝(爱护长辈)弟(同“悌”,敬爱兄长)忠信,可使制梃(棍棒,这里是杀人之意),故曰仁者无敌;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此以没世不忘。”
其中的“孚以推诚相与之心,动以束修自爱之念,未有不乐于为善者”体现出了主人公勤政为民的良苦用心,之中的“脩”断然不能做“干肉”或“酬金”讲。
按着南怀瑾先生的启发,我冒昧揣测一下:与百姓推诚置腹,互帮互助取得他们的信任,用加强自律之德和自爱之心来打动他们,(从而)让每一个人都乐于去做善事。
“脩”者,修为也。“聿”者,循也,遵循之意,又轻快的样子。我至宝外孙叶聿脩,有此名姓,安康顺畅,轻舞飞扬,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2020.08.11于城桥
责任编辑:彭永征
俞祥明,笔名鱼乎,男,浙江省嘉善县人。中学教师。多篇作品发表在《当代先锋文学》,获得《当代先锋文学》(夏之卷)重磅作家称号。《当代先锋文学》驻站作家。
投稿方式:
邮箱:758774822@qq.com
微信:a13618258998
投稿格式:标题+作者+正文+简介+照片
当代先锋文学社编委会成员:(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总顾问:周瑟瑟(著名先锋作家、诗人) 刘杰(著名诗人,与海子同时代的三个先锋诗人之一)
首席顾问:魏彦烈 倪庆行 任诚刚 李正栓 龚刚 杨秀波 张小平 李磊 魏红霞
顾 问:王笔正 戴俊明 荒村 廖望月
社长:彭永征
总编:刘艳芹
副总编:项俊平 倪庆行 魏红霞 周丹
小说主编:彭永征(兼)
散文主编:刘艳芹(兼)
现代诗歌、报告文学主编:项俊平(兼)
古诗词主编:彭永征(兼)
法律顾问:刘明
记者:彭谨 杨子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