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心照亮脱贫路
——速写洛南县麻坪镇宋村第一书记杨华
文/云蒙山人
人生选择有千万,青春岁月金不换。然而,却有这样一个人,在最美丽的青春年华毅然决然担任一名光荣的驻村第一书记,用共产党人的初心照亮功在当下、利及千秋的脱贫攻坚伟大征程。她,就是洛南县麻坪镇宋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华。
在驻村脱贫攻坚的日子里,她用无微不至的热情和矢志不渝的初心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谱写出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新篇章。让我们沿着杨华书记的心路历程,走进她的第一书记生活。

一、吃透底子,全心全意扶真贫。
麻坪镇宋村地处镇东南7.5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302户、11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236人。初到宋村后,杨华书记在短短一周时间跑遍村里所有贫困家庭,全面了解群众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状态。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一些群众家里,杨华书记真正见识了什么是“家徒四壁”;也真正领会到“亲人有病无钱医治”的深切无奈,真正体会到了共产党员肩负的重任,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重要论述的深远意义。她发誓要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把党的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每户群众当中,不把群众拉出穷窝绝不罢休。

二、撸起袖子,真抓实干真扶贫。
杨华书记知道,初来乍到,在乡亲们眼里,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工作要打开局面,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真诚与坚定、付出与成绩,而她的法宝就是把群众当亲人。
她悄悄丢掉化妆品,摘下金银首饰,穿上朴素衣服,刻意学习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抽空就往群众家里跑,与群众见面沟通交流,与他们一起下地干活。

她敬乡亲如敬父母。80岁高龄的贫困户张井友老人,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每天连吃水都成问题。杨华书记常常上门帮老人挑水、铺床、打扫卫生。一天,当她拿着电推子准备给老人理发时,老人死活都不愿意。杨华书记真诚地说:“老张伯,你比我爸年龄都大,是我的长辈,我给你理个发又怎么了?”老人眼里一下子涌出了的泪花。
她爱村民如爱亲人。四组贫困户富三喜,妻子因病不幸瘫痪在床,行走全靠一双拐杖,为了照顾她哪都去不了,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杨华书记联系残联要来轮椅,给富三喜争取公益岗位水管员。得知他经济困难,女儿大学还没毕业,杨华书记个人给他赞助7000元钱,使她得以毕业,毕业以后又给联系到一份工作。

贫困户宋新红49岁,智力低下,还有78岁有精神病的母亲,他一个人在外边务工,顾不得照顾母亲,杨华书记就帮他申请了低保和就近公益岗位,让他既能照顾母亲,凭自己的劳动养家糊口。杨华书记也隔三差五就去帮其母亲洗头,整理床铺,让他们的生活恢复正常。
贫困户宋建利常年在外务工,妻子智力不够,家里有两个儿子,一个13岁,一个3岁多一点。杨华休假的时候就把他们带回自己家中,给小儿子洗澡,买玩具,给兄弟俩买衣服。

她把私车作公车。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杨华书记上县的时候,村里的群众经常很乐意搭顺风车,杨华书记郑重承诺“不收费,包来回”,乡亲们老说,杨书记的私家车就是咱们的公交车。“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杨华书记的车更是成了全村人民的“购物车”。
“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一桩桩、一件件这样的小事,一下子拉近了杨华书记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让它成了乡亲们嘴里的“咱杨书记”。

三、干出样子,呕心沥血为脱贫。
作为脱贫攻坚领头人,杨华书记在进村后首次组织生活会上,就果断向支部一班人提出:“作硬气人,干明白事,一切从我做起。”驻村至今,她坚持吃住在村,不离一线,带头落实,在确定危房改造户、异地搬迁安置户、政策兜底户过程中,自己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做到了“结果让群众信服”。
为了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和饮水困难,杨华书记不等不靠,软磨硬缠寻求支持,为村里硬化通村水泥路5.5公里,通组水泥路3条6公里,新建饮水池2处,修建了文化广场,安装了70盏照明路灯,产业路2.85公里正在实施,在本单位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出资3万元作为产业扶持资金。

扶贫先扶志。为了在提升扶志扶智效果同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自导自编自演了精彩的剧目。
扶贫为脱贫。杨华书记时刻都在考虑实现群众稳定增收这个大难题。她请来了各类技术人员,向群众传授刺绣技能、编织工艺以及核桃科管、嫁接、防虫、修枝等技术,并向群众发放了剪刀、锯子、喷雾器等农具。她多次带领村干部外出取经,为村里培养起了一批产业带头人,使宋村的核桃、中药材和养殖业等产业初步具备了吸纳贫困户、反哺贫困户的能力。
目前,村里已经建起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14户贫困户以各种形式参与合作社经营,群众的稳定收入有了保障。

四、树起旗子,牢记使命守初心。
7月中旬至今,杨华书记牢记防汛责任,驻村寸步不离,时刻关心群众冷暖安危。
危急时刻看担当。8月5号晚上,突如其来的洪灾摧毁了全村所有道路和两户村民的猪舍。瓢泼大雨中,杨华书记第一时间和村干部赶到了七、八组,带领群众撤离,然后帮助群众寻找冲走的猪,整整忙了一晚上,直到第二天早上七点,累得病倒了。
顾不上休息,杨书记又开始查灾情,宣传防控知识,做群众随时撤离地宣传工作,组织群众自救。目前,全村道路基本修补到位,全村人民看到了党旗飘扬在危急之中。

五、留下名字,人间自有真情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已无我,不负人民。”只有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收获真情。
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杨华书记的确失去了很多:作为女儿,杨华书记有卧病在床的父亲需要照顾;作为妻子,杨华书记有奋斗在扫黑除恶第一线的丈夫需要关心;作为母亲,杨华书记有尚在读书的女儿需要呵护。
但是,自古忠孝难两全,面对“第一书记”这份崇高使命,神圣责任,她没有任何理由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更没有理由让自己的“初心”在困难与挑战面前褪色。

人间自有真情在。当年从景村镇上岭村离别之际,玉民大叔,一位曾经一肚子牢骚的古怪老人听说杨华书记要离任,送了一程又程。
如今在宋村,孤儿何龙,一个当初缺衣少穿无学可上的孩子郑重地把成绩单交到杨书记的手里。年迈的李新胜老人饭的老人李新明今年都67岁了,知道杨书记胃不好,经常给她单独做饭送来。端午节前,又颤颤巍巍的把几个热乎乎的粽子捧到杨书记手上。至于送平常送菜的乡亲,那就太多了,富三喜、张印生……还有好多叫不上的名字的老人。
每到这时候,杨华书记知道,自己所有的辛苦和付出已经被父老乡亲们认可,她真正体会到了爱的强大力量和感召力。也深刻理解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初心照亮脱贫路,汗水浇灌艳阳春。作为脱贫攻坚的火车头、乡村建设的主力军、驻村第一书记的优秀代表,杨华书记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脱贫攻坚的千秋大业中奉献青春、挥洒汗水、展现忠诚,这是她的荣耀,也是她的责任。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耕耘天地,磨砺赤诚初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时光会记得,人民会记得,有一位“驻村第一书记”杨华,曾经用不变的初心,无怨无悔地照亮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

(说明:根据采访整理,主人公已经审阅,照片由拍摄人提供)


作者简介:萧军,家居陕西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教坛耕耘33年,绝不凑合;自发教研23年,成果丰硕;兼职文史13年,普遍认可。本职之外喜欢追光逐影、舞文弄墨,愿结识更多求真、尚善、向美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