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传承烈士遗志 弘扬烈士精神。挖掘先烈宝贵历史资料,讲好洛宁人的故事。本文由李翔梧烈士的后人李智民同志整理撰写,拜读烈士事迹,让我们以崇高的敬意表达对李翔梧夫妇烈士的怀念和对烈士家族的敬仰。(王嘉飞)
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李翔梧在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李智民

1923年8月开学季,一个名叫李浡的16岁少年,怀着对未来新生活的憧憬,迈进了位于开封前营门街65号的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省立一师")的大门。
李浡,原名李凤周,号翔梧,1907年9月24日出生于河南省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李书显,上过私塾,半耕半商,挣钱不置田产,创办私塾性质的"三余小学"("三余"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李翔梧幼时随父上学,11岁时考入县立高等小学校,1921年考入位于洛阳的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3年未毕业即借校友李浡的毕业证转入"省立一师"。在李翔梧短暂的28年人生历程中,"省立一师"的学习生涯对其革命思想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省立一师"是河南历史上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该校始于1905年创建的河南师范学堂。1907年改名为河南优级师范学堂,1911年河南优级师范学堂与河南第二师范(1907年创建)合并组建河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改名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3年又更名为河南省立开封师范学校。当时的"省立一师"两种学制:一种是五年制本科,又称"旧制";另一种是从1923年下半年实施的两年制讲习科,又称"新制"。李翔梧所上的是两年制的"艺术科"。
该校也是河南省传播新思想和开展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五四运动"发生前后,一些思想进步的高校毕业生陆续到"省立一师"任教,如带头在课堂上讲授白话文的国文教员嵇文甫(又名嵇明,1918年秋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中共早期党员、英文教员冯品毅(1923年初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系毕业)等等。1923年2月25日,到职不久的冯品毅即在学生中秘密发展了9名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成立了隶属团中央直接领导的河南省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并亲自担任团支部书记。在这些进步教师的影响和带动下,"省立一师"的学生运动如火如荼。李翔梧之所以转入"省立一师",正是出于对新思想、新文化的探索和追求。
李翔梧做出这种选择,受其父影响很深。其父虽然是个私塾先生,但颇有眼界。李翔梧从小接受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经常听的就是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故事。其父还带他到洛宁辛亥革命先烈丁同升、许幼平的故乡,听先烈家乡人讲述先烈的故事。这些爱国英雄的事迹,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的中国,外有帝国主义列强欺负,内有军阀连年混战,国家四分五裂,官府横征暴敛,地主阶级压迫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在李翔梧心里埋下了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社会的仇恨和反抗的种子。

李翔梧天资聪颖,学习勤奋,思想进步,为人热情,入校不久就引起了冯品毅、嵇文甫老师的注意。两位老师经常介绍、提供进步刊物给他阅读,向他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他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尤其是嵇文甫老师,不仅在政治上、学习上给予他帮助,在经济上也给予他很大的支持。这时的李翔梧,父亲刚去世不久,家里失去了经济支柱,使本来就困难的家庭经济变得更加拮据。李翔梧在学校吃饭时买不起菜,经常是啃干馍喝开水。经嵇文甫老师努力,校方发给李翔梧最高等级的助学金。嵇文甫老师唯恐不足,每月再从自己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接济李翔梧,直至其毕业。
与此同时,由于有着共同的志向和文艺爱好,李翔梧与高年级进步学生韩沅波(韩绍湘、韩源波)、裴光(裴子明)、刘英(刘明佛)等来往密切。他们一起组织讲演会、赛诗(画)会、时事辩论会,一起参加校内外社会活动,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李翔梧在这些进步老师和同学的影响下,如饥似渴的阅读进步书刊,与进步同学共同探讨唤醒青年、改造社会等问题,思想觉悟不断提高。
1924年初,为了团结更多的青年学生,在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的倡议和指导下,韩沅波、裴光、刘英、李翔梧等进步学生,发起成立了河南青年学社。李翔梧担任河南青年学社第一届执行委员兼出版干事。河南青年学社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外围组织,其宗旨是:联合一切革命青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为中国民族的独立统一而奋斗,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其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广大青年,阅读和研究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进步书刊,积极参加与各种反动思潮的斗争和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社会活动。学社创办了名为《雷火》的刊物,寓意为"声如响雷,打破社会上的沉寂和旧社会的恶习;其势如烈火,以烧掉社会上的一切旧东西,点起革命的火焰"。学社还成立了书刊贩卖部,专门在中小学生中发行进步书刊,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河南青年学社组织社员阅读和研讨的绝大部分是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刊。据李翔梧在《旅莫调查表》中所填内容和其同学回忆,他们常读的书籍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瞿秋白的《社会科学概论》,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 ,陈独秀的《社会主义讨论集》, 考茨基的《马克思经济学说》和《阶级斗争》, 列宁的《帝国主义浅说》,施存统等所著《社会科学讲义》。常看的杂志有:共产党出版的《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学生杂志》等。在研读学习中,在与不同思想的争辩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渐渐拨开了李翔梧思想上的迷雾,照亮了他前进的方向,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的革命斗志和热情。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经常以白话文的形式作文写诗,并开始用李翔梧的名字在学校的墙报和社会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当时学校盛行办墙报,墙报亦成为各种思潮争夺的阵地。李翔梧在学校的墙报上发表了大量文章。1984年,他的同学、现代著名诗人苏金伞饱含深情的写道:"六十年前,/我们都是中学生。/我想起简陋的平房校舍,/也想起你的英俊的面孔。/你有闪耀发光的文采,/又有刚刚萌生的新思想。/在宿舍墙壁上有一个阅报栏,/我常仰着头看贴在上面的校刊。/校刊上登过你的作品,/一篇简洁生动的文言小说。/在别的刊物上你还发表白话文,/你的才华获得全校的称赞。" 他的另一个同学张俊杰(建国后曾任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回忆,"我们一年级有春光学会,办有《春光》墙报,翔梧同志常在上面发表文章和诗歌 。" 他的同班同学、我国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家胡蛮(王钧初)也回忆说:"翔梧同学是我在省立一师上学时最好的朋友。我们俩人吃、住、学习都在一起,还一起办过一个名叫《前哨》的墙报,办的很有特色。翔梧同学写的文章通俗易懂,又有鼓动性,因此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同时,李翔梧亦积极向社会刊物投稿,以文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憎。1925年《现代评论》的第1卷第12期,曾发表过李翔梧一篇题为《骷髅》的散文。在文章中,他把祖国描绘成一个"俊俏的女郎",她有着"苹果似的脸,玫瑰色的脸皮,蓬松的头发,樱桃般的嘴唇,细而微钩的鼻子",当他准备去拥抱她的时候,她却变成了泪眼模糊的白发老妇人,使他产生无限的怜悯。可是很快她又变成一架白骨凌凌的骷髅。惊骇之中,忽然天地倒悬,山崩地裂。他正在战栗着凝想的时候,骷髅又出现在他的眼前。他不忍看她,也不敢看她了。这篇散文凝聚了他对祖国的疼爱之心,唤醒人们去拯救那既可爱又灾难深重的祖国。
他曾致函《学生杂志》"青年烦闷与救济"栏目,就如何拯救对社会抱有消极主义的青年,向编者求教。时任《学生杂志》主编、中共早期党员杨贤江亲自答复李翔梧:"要补救抱著所谓消极主义的青年,我看一方面要有人生观的确定,一方面要有现实问题的解释。前者使他们知道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乎动,积极的动,有利于人己的动。后者使他们知道现社会种种可恨可痛的现象,都不是生成的,是由制度使然的,不好的制度可由我们人类的努力去改造。
他擅长以诗为武器,揭露和鞭挞当时社会的黑暗,号召人们反抗不平等的社会。在《毁灭我们唯一的敌人》一诗中,他质问道:"都是大自然母亲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为什么有人替他人劳动?/为什么有人要别人替自己劳动?/谁是贵族?/谁是平民?/什么是阶级?/什么是法律?/简直是极不平等的黑幕!/毫无正义的世界---/简直是束缚人们自由的网罗!/----------/这一切,/都是未来的玉皇大帝监狱里的罪犯作怪!"他号召大家:"/亲爱的朋友们,/——和我沸热度相同的人,/——和我燃烧点相等的人,/来!/我们虽无力,/还是几颗头颅,万根怒发/怎么甘居狭窄的笼里尝那苦辣酸辛的味道,不忍把那罪犯推倒呢?/朋友们,/来!/抖擞起来精神,/把那些恶魔一齐毁灭,/只有他们是我们唯一的敌人!"
此时的李翔梧,写了不少白话诗,有的发表了,有的没有发表。上个世纪60年代,洛宁县发现了李翔梧这个时期的7首遗诗手抄本。从这些诗里,其思想轨迹也可见一斑。如在一首题为《煤》的诗中,他表达了对人压迫人社会的不满和愤怒:"人类还不如煤,/它虽在黑暗世界里被大地挤压着,/但是总有 /燃烧它的生命之火/放出它的生命之光的时候 /人类呢?/永远在黑洞里过活/,饱尝一肚苦草,/吐也吐不出口。/不知为什么,人为什么而生?/人又为什么而死?/在人生的圈子里又有/什么阶级/制度?/唉!/世界上的一切,/我都不知为什么?/我只知是为情而生,为爱而死。"

再如在《死去的朋友的话》一诗中,可以看出他对未来世界充满信心和为它奋斗的勇气:死去的朋友,梦里告诉我说:/"你,/ 你,/ 你太愚笨了!/ 你还想在蓁蒐(zhen sou)丛生这么痛苦的世界上,/ 找那温柔的爱海吗?/你,/你,/你未免太愚笨了!"/我回答道:/"你,/你,/你太愚笨了,/苦痛的世界和快乐的世界中间隔的是极薄的隔膜,/我将尽着十二分的勇气,/打破这罪恶的隔膜,/大踏步跑到快乐的世界上,/过那优娱而安静的生活。/你,/你,/你太愚笨了!"
可以看出,这时李翔梧的诗,虽然充满稚气,但热情奔放、富于想象、充满战斗激情。假如不是他后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斗争中,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有成就的诗人。据胡蛮回忆,当时上海的《学生杂志》曾为他出过一本名为《翔集》的诗集,遗憾的是至今没有找到。
李翔梧作为河南青年学社的发起人之一,是各项活动的骨干。据同是河南青年学社社员的张俊杰回忆:"翔梧同志在青年学社,经常认真地参加学习,并且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每次分配工作他都有份。"1959年,时任河南省副省长的嵇文甫回忆道:"翔梧在一师学习时,年纪较小,特别显出聪明,爱写些东西,参加革命活动很积极。"从《旅莫调查表》记载他加入的社会公开组织中,他当时参加的主要活动有:
非基督教运动。1924年8月,冯品毅等进步教师在开封发起成立了河南非基督教同盟。李翔梧加入了这个同盟,并积极参加同盟组织的各项活动,动员群众、帮助群众认清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进行文化侵略的实质。11月上旬,开封济汴学校(系教会学校)校长施爱理不准学生学汉语,引起全校学生罢课。李翔梧与青年学社许多同学一起举行游行示威,同社会各界一起,对该校学生表示声援。冯品毅亲自参加了学生们的声援活动,还用英语质问外国传教士,与其辩论。由此在河南爆发了一场反基督教风潮。结果施爱理被迫辞职回国。
促成国民会议运动。1924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为配合孙中山提出的召开国民会议的倡议,在全国发起了促成国民会议运动。李翔梧作为学生代表,参与了河南国民会议促成会的筹备工作。河南国民会议促成会正式成立后,李翔梧担任宣传股委员一职。他夜以继日地撰稿件、写标语、组织广大青年学生课余上街宣传孙中山的《北上宣言》,揭露段祺瑞政府召开"善后会议"的实质,为推动河南国民会议运动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同学王影湖(叶县政协原副主席)晚年回忆说:在国民会议促成会的活动中,翔梧同志在宣传活动中讲演口快、写标语手快、到街上宣传腿快,同学们称他为"三快同志"。

"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由此激发的反帝爱国运动迅速席卷全国。李翔梧加入了"河南反帝国主义同盟",参与了"河南各界沪案后援会"的筹备工作,并在"后援会"成立后担任文书股和宣传股负责人,为河南声援"五卅"运动做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组织并参加了6月份开封各界举行的数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万人以上游行示威活动。
1924年12月,在冯品毅老师的影响下,李翔梧加入了改组后的国民党(党票号码:京市字2118号),并担任国民党开封市党部编辑(出版)委员及青年部干事,主要从事学运工作。1925年4月,被国民党开封市党部任命为《河南青年》(周刊)、党报《每周通讯》编辑。这个时期,他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对工人运动表示了同情和支持。
1924年底,胡景翼以国民军第二军军长身份兼任河南军务督办。胡景翼倾向革命,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并盛情邀请苏联和中共派人到国民二军帮助工作。1925年上半年,受组织派遣,李翔梧参加了由中共党员刘天章任队长的国民二军学兵队的短期军事训练,为以后从事军事工作打下了基础。
1925年5月27日至6月2日,李翔梧作为党员学生代表,参加了国民党河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会议上,他与共产党的党团一起,与国民党右派进行了斗争。
"省立一师"就像个革命大熔炉。李翔梧在"省立一师"经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熏陶和社会斗争实践的锻炼,在政治上逐渐成熟,终于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确立了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人生目标。1925年6月底,他到北京《国民新报》(国民党左派报纸)任编辑。9月,他即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完成了从一名爱国热血青年到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
作者简介:李智民,男,1957年8月出生,河南省洛宁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十二届河南省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