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永清,男,汉族,54岁,博士毕业,高级经济师,现为某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副总级审批人,热心公益事业,在家乡母校土右双龙中心学校创建助学基金,每年资助助学金3万元。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
那是青城东北角一片不太显眼的建筑群,
斑驳的大门廊柱上已掉下几块墙皮,
挂着“内蒙古财经学院”的鲁迅模本……
老式的红房子诉说着昨日的故事,
新建的红校舍关注着今日的青春;
院内的水泥地还在平整,
一路分化南北,
每天上下课总是战战兢兢……

但,新的办公大楼已经落成,
图书馆也焕然一新,
穿上灰色的校服,
别上财院的校徽,
心中春意浓浓……
那个年代,天子骄子,
足以让人自豪一生;
那个岁月,一张大学本科文凭,
也可以让你立命安生……

可是,在这些所谓的天子骄子中,
却有那么一些人,
甘于寂寞,愿坐冷板凳,
一门心思,走上了考研的路程……
这是一群独特的人,
他们语不惊人,
貌不出众,
没有显赫的家庭,
没有外在的高大上的资本,
只有一颗不甘屈服、永远向上的心,
这就是财院考研人……

为了自尊,为了孤芳自赏,与众不同,
为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更为了理想,蓝图愿景……
教室、宿舍、图书馆,天天三点一线,
难啃的书本,晦涩的杂志内容,
无以讨教的痛苦,
让他们难露笑容……
他们想和名校联系,
沟通无门,
他们想认识考研导师,无人认领,
能得到一封信,
哪怕只有寥寥数语,
也让他们欣喜若狂,情不自禁……

别人在跳舞,他们在用功,
别人在恋爱,他们在用功,
别人在打牌,他们在用功,
没有远大目标的寄托,
哪能一天天支撑……
啊,曾经遥遥无期四年的寒来暑往,
耐得住青春的春夏秋冬,
转瞬间就化作烟云,
毕业的号角吹响了出发令......

命运有时不公,
他们毕业时能摘到硕士帽的总是寥若星辰,
无奈、伤感、愤懑,
理想挫败后谁去倾听……
最终,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走向了工作岗位,
尽管最后还是戴上了硕士、博士帽,走向了成功.....
但想起考研的那段历程,
财院的历历往事,
总让人潸然泪下,唏嘘不禁……

啊,我的财院母校,
我魂牵梦扰的四年大学人生,
一切回忆化作绵绵细雨,
满满的温馨.....
为你献出拳拳爱意,
让你凤凰涅槃,
再铸辉煌,
是我们每位游子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