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语文教学(之一)
石僧
什么是语文?简单地说,语文就是汉语言文字,有些文献说是汉语言文学。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它是一门学科。季羡林先生说过,文字类的概念,没有绝对的正确。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估妄言之,估妄听之。
现代汉语,以白话文为主。古代汉语,以古文为主。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活水源头。有些人喜欢古文,有些人喜欢白话文,罗卜青菜,各有所爱,本无可厚非。秦汉以前的古文诘屈聱牙,唐宋以后的古文,比较易懂。我比较喜欢古代白话文,也许是喜欢《三国》的缘故吧。《史记》、巜资治通鉴》,也比较好理解。学生,从《红楼梦》入手,也是比较容易的。毕竟文字之下有故事可读,读完也就有一个大概的理解。当然,研究是另一种境界了。不管是哪一部经典著作,首先它的行文,都是语言文字。
有了文字的表述,才有可能学好数学,才可以学好化学、物理。学好语文,也就可以学好地理、历史、政治、哲学、法律。不管要学好哪一门课程,首先要学好语文,语文是百科之基础。
那么,怎样才可以学好语文呢?要学好语文也不容易。首先要培养兴趣,学会阅读,形成阅读的习惯,才会有积累。有了积累,才会写作。写作是对生活,人生,社会的感悟。有了人生社会感悟,我们才可以读懂世界。
要学好语文,得从小训练认字。认字就得从拼音的声母,韵母学起。学会了认字,就得学会字义,组词,造句。学会了组词造句,就开始学习段落的写作。学会写段落才可以学习篇章,修辞,语法,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说的是很容易,要初步完成这个过程,小学六年已经毕业了。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拨苗助长。在这个过程中,得花大量的时间来读、背、写,以及作文训练。老师每天要做大量的工作,备课、上课、辅导、改作业、考试检测、评价。老师就在这些琐碎的工作中,把青丝熬成白头。
上了初中,学生有了基础。上了高中,学生有了阅读理解能力,语文也就比较好教了。语文比较宽泛,内容比较庞杂。大语文包罗万象,小语文就字词句段落篇章,修辞语法,标点符号等知识点。上小语文,就像嚼隔夜馍一样,索然寡味,学生也昏昏沉沉。上大语文,则妙趣横生,学生喜欢。而且,若干年来的语文考试,几乎都是考大语文。内容宽泛,容量大。一整张高考语文试卷,仅有6分在课文中。这6分是诗文背诵默写题,涵盖初中、高中诗歌背诵。听说,下一轮,涵盖到小学所有诗歌背诵的所有篇目。要拿到这6分,无疑是大海捞针!
那么学生如何学好语文?语文老师教好语文?窃以为,从四个方面入手。毕竟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是学分教育,得中考,高考。当然,也提倡素质教育。可是,鱼与熊掌,很难兼而有之!
语文教育的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很骨感。语文老师需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实现自己的教学理想。那么,这就对语文老师提出一个很高的要求。
首先,要理解文章的精神,也就是情感和价值。用时髦的话来说,文章传递了什么正能量?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文的精神,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精神。

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如何理解文章的精神?
其次,要理解文章的精神,我们就得溯源,也就是寻根。语文的根源,也就是活水源头在哪里?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就是语文的活水源头!

作者简介:
石僧,本名韦超途,广西贵港市人,本科学历。壮族作家,广西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家。现供职于国际学校,从事教学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