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辽文友共育文苑之花总第(19)期

唢呐人生
文/郝尊

一支唢呐,吹来吹去,吹了多半个世纪,吹遍了燕赵大地,而阎勤到今年才六十五岁。每一个采访者,在采访之前都不可避免地用自己的主观臆想去描绘自己的采访对象。

我为阎勤描绘了他的童年:低矮透风的土房,炕上的破棉絮,锅里的熬野菜,衣衫褴褛的阎勤,九岁就被迫跟着父亲去给人当吹鼓手……阎勤听了,噗哧一笑:“不,那时候,家里有几亩薄地,够种的。”他也许是个唢呐童子,“送子娘娘”把他送进一个唢呐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吹歌艺人。

父亲吹着唢呐迎接他的降生,唢呐声为他呀呀学语伴奏,母亲的乳汁拌着唢呐的音符哺育了他。所以,他的每一个细胞都和唢呐有了缘分。当他还不知道艺术为何物的时候,就对艺术有了执着的追求。父亲是他的第一个老师。没有进科班学艺,没有卧薪尝胆地刻苦磨练,就像约翰.克利斯朵夫从小就表现了他非凡的音乐天赋一样,唢呐世家的熏陶和影响,决定了阎勤的艺术道路。

他从光屁股的时候就抱着父亲的大喇叭吹着玩儿,一天吹不响,两天吹响了,三天会按眼儿了,长到九岁,他就从他的家乡魏家庄起步,踏上了他漫长的人生旅途,也开始了他的艺术活动。跟着父亲去给人吹奏,学着父亲的样儿吹,吹错了,父亲指点一下;再错了,再指点一下,慢慢地,他就吹得有板有眼了。就像庄稼地里的小马驹一样,先是跟大车跑着玩儿,长大一点,拴在车辕上跟着走,再大一点儿拉边套,学一点起止拐弯儿的口令,长成个子,就自然而然地驾辕了。

一天两天,一年两年,阎勤的喇叭不用隔着门缝儿吹,也名声在外,方圆百里之内,他可算独占鳌头了。也许是天分如此,也许是性格使然,他没有满足于一种乐器,在东奔西跑的吹奏中,他学会了吹笙、拉胡琴,后来又跟老艺人李成学会了打鼓,之后,就跻身于戏剧舞台,为剧团伴奏,著名的戏曲艺人金凤仙、九岁红、谷粒儿、刘四红都请他伴奏过。戏剧舞台的活动,拓宽了他的艺术天地,在此期间,他学会了“咔戏”,即用大号的唢呐吹奏戏曲段子。当五星红旗在县城的慈云阁上升起的时候,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扭秧歌、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欢庆胜利。在一片鼓乐声中,阎勤的唢呐,成了最强音。他年方二十多岁,底气正足,心气正旺,他把胜利的欢悦,翻身的喜庆,未来的向往,用一管唢呐淋漓尽致地倾诉出来。他抱着这把唢呐,吹遍邻近好几个县份,后来,还应邀到藁城县“吹年”,站在桌子上能一口气吹上四个多小时,博得了不断的喝采声……这时候,正是他吹奏艺术的爬坡时期,他铆足了劲儿,向着艺术的峰颠攀登攀登……一连几年,在县里的文艺汇演中,捧回三个大奖状。

在民间艺术处于尴尬地位的那个年代,虽然食不果腹,“喇叭声咽”,虽然队里规定,出去吹奏要把钱交给队里买工分,他仍然去吹,为喜事吹奏,他用唢呐告诉人们:生活本来应该是喜庆的,美满的。为丧事吹奏,他用乐曲送死者到另一个世界,还要告诉生者:忘掉悲痛,生活里还有欢乐!农历春节,他的唢呐给勉强能吃上顿饺子的庄稼人添了几分喜庆。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土地承包使农民的积极性出现了火山爆发之势,阎勤的心绪,一扫往日的阴霾,也呈现爆发之势,他虽然已过天命之年,每年春节,他都要带着他的徒弟们到附近的村子里,为乡亲们吹奏,到县城为全县人民演奏,每当阎勤到慈云阁前面或是剧场的舞台上一站,立刻就围得风雨不透,掌声不断,阎勤也把自己的精湛技艺和盘奉献出来。几十年的吹吹打打,使他在艺术上日臻成熟。你看他,一会儿用嘴吹,一会儿用鼻孔吹,还能两个鼻孔同时吹,吹得兴起,鼻子吸烟嘴上吹。喇叭一上口,他简直忘了自己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那招数,令人目不暇接,用他的话说:正字儿吹,拧字儿吹,扣字儿吹,大把攥着吹,划拉着吹……

更绝的是,在喇叭眼儿上插根筷子,筷子顶端转一块碟子,一边用手转碟子,一边吹奏,即不能吹跑了调门儿,碟子也不能掉下来。令人叹为观止!他吹歌,也吹戏,能吹京剧、评剧,也能吹梆子,能吹曲牌,也能用口笛、大管、咔子吹几个角色的对唱。

一支唢呐,在他手里吹活了!当我踏着新春的瑞雪来到他家里访问他的时候,他患脑血栓刚刚恢复过来,又正在咳嗽,虚胖的脸和蹒跚的步履,让人感到老态龙钟。但一谈起唢呐,他顿时目光炯炯,说得来了兴致,竟让儿子把他的徒弟唤来,他拿起唢呐,徒弟拉胡琴,小儿子抱起笙,细心的小女儿忙问卧床生病的母亲怕不怕烦,老婆婆干脆地扔出两个字:“不怕!”索性坐了起来。于是,一个小小的演奏会开始了。阎勤吹了一曲《九九艳阳天》,又吹了一曲河北梆子曲牌,环顾演奏者和听众,我忽然感受到了一个产生艺术家的氛围和环境……一曲曲振聋发聩的演奏,一个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旋律,表现了阎勤高超的吹奏技巧,也吹奏出一个农民艺术家的童心。

当然,“农民艺术家”的冠冕是我加上去的,阎勤一辈子都是农民,业余吹歌艺人,一九九0年加入省吹歌协会。但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正是靠千千万万个阎勤一代一代地承递下来,发展下去的。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作者:郝尊 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保定市第十届人大代表,定兴县政协委员。
著有:散文小说集《唢呐人生》,长篇报告文学《神农的翅膀》,散文随笔《听竹庵夜话》,长篇小说《张弘范》,《血沃中原》。主编作品:《定兴民间文学集成》、《黄金台诗文选注》、《张弘范诗词评注》、《范阳韵》、《范阳新韵》、《丰碑》等。
2014年里,在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主题歌歌词全球征集活动中,歌词入选,并在CCTV4展播。

诵读:沧海,居天津,喜欢文学,爱好诵读,用声音传递真情,弘扬传统文化。
☆☆ 欢 迎 加 入 我 们 ☆☆

管理团队;
总编:文丹兰
主编:琴 馨
编辑:成于乐
音频总监: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