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出从姬承帝胄,
轩辕(1)五子肇青阳。
观星制矢为弓正,
筑地开藩赐姓张(2)。
郡望清河延广脉,
恩荣泰岱列明堂。
曾闻仙阙封神榜,
恰好天庭合玉皇(3)。
安得长歌鸣凤翥,
此来一诺缺龙翔。
英声有史诚能考,
孝友当年自可彰(4)。
箭贯将军全不惧,
奔车敌阵死何妨(5)。
让卿几见高风在(6),
鼎足三分侠气匡(7)。
五世相韩倾庙策(8),
孤身吊鲁亮唇枪(9)。
天成武信连横术(10),
智破宗门合纵墙(11)。
放眼先秦多弼辅,
论交两汉尽忠良。
运筹决胜酬千里,
功许清闲隐故庄(12)。
经略安边王赵国(13),
凿空异域使穷荒(14)。
声名籍籍称廉吏(15),
勋烈昭昭著九章(16)。
世袭簪缨千载盛,
家承黼黻满庭芳(17)。
太清授表传青诏,
中道怀符济万方(18)。
时有仲衡称二圣(19),
犹闻轨寔主前涼(20)。
天公立事黄巾教(21),
人望存身五斗粮(22)。
龙骑故侯经北地(23),
虎臣飞将领西乡(24)。
功追壮武扶新晋(25),
威服偏邦号建昌(26)。
天智倩谁称圣女,
雄材怜我作姬姜(27)。
三公名勒凌烟阁(28),
双宠情迷玳瑁梁(29)。
才比管萧登宰辅(30),
诗如韩孟荷宸光(31)。
能臣频有连环计,
就义何堪埋土囊(32)。
公艺齐家凭忍字(33),
柬之垂暮也封王(34)。
两贤同济开元盛(35),
草圣高吟泼墨狂(36)。
卫国雄威扶宋室(37),
横渠妙句憾青苍(38)。
宏谋神出兴炎祚(39),
七诏书留恋新篁(40)。
笃性修真天地道(41),
弃官归隐凤凰岗(42)。
风情不老悠悠喜(43),
诗格依然衮衮量(44)。
绝世丹青齐画圣(45),
无心伪楚僭龙床(46)。
卖花声促边城客(47),
策马朝登野戍场(48)。
安国词工堪寄傲(49),
厓山兵败也忼慷(50)。
垂名石鼓七贤范(51),
落魄风鸣南浦霜(52)。
纵使前元排五姓,
任教后俊继无央(53)。
神来太极持牛耳,
道在参同衍武当(54)。
甲第由来皆宝树,
将门自是有珪璋(55)。
几分王事谋瀛海,
十八扁担兴帝纲(56)。
威重凌云多寂寞,
功高震主总凄伤(57)。
阳和至道澄心耿(58),
景岳神医熟地黄(59)。
师法自然看妙笔(60),
揭竿惟是在罗冈(61)。
性承忠孝长于史,
文傲风云恰与旸(62)。
匡谏正言称圣后,
殉身明节报青棠(63)。
偏安得意跨金马,
乱世争雄披衮裳(64)。
为复南明心剩有,
独怜建业亦难将(65)。
旗翻岭外寻诸海,
剑履边隅拓一厢(66)。
玉脉恩承崇礼教,
数枝瑞集振繁穰。
筑堤束水忠魂在,
治吏忧民义胆亢(67)。
勤慎一身贤首辅,
笑将几尺让街坊(68)。
帝师两代三朝老,
汉相谁家太庙炀(69)。
才许青莲还再世,
事难少伯巧行藏(70)。
重臣办学倡洋务,
新政安民利万商(71)。
实业兴邦廉士梦,
倾心报国状元郎(72)。
漫传快马兼雄略,
终许盛京驱虎狼(73)。
为帅穷年凭战守,
保家何计此身亡(74)。
愚忠惟见一遗老,
恩故时闻多义肠(75)。
治世安邦推表老,
元戎布德佑民康(76)。
不辞生死几除贼,
直为和平四谏蒋(77)。
自领奇兵驱日寇,
吾拼埋骨御荆襄(78)。
黄花岗上雄风起,
海角天涯浩气飏(79)。
渡海三家称妙手,
生花一笔贯西洋(80)。
神谋北伐铁军勇,
血战昆仑胡骑丧(81)。
原是知名先路者,
却成失节末途遑(82)。
伟人宽政真于理,
君子让贤端与常(83)。
立命为公身不惧,
捐躯顾我志犹刚(84)。
尤怜投狱忧时患,
难复挥师吊国殇(85)。
戎马笑中谋统战,
旌旗指处看平羌(86)。
营盘松沪凭谁铸,
兵败孟良何自戕(87)。
初出龙塬连大捷,
向随帝侧事微芒(88)。
将军远略兴科技,
神策前筹壮国防(89)。
少小已然勋业著,
期颐犹为庙堂勷(90)。
百团铁骑争平寇,
万里银鹰齐护航(91)。
恨不挥师收顺化,
悔当策马退凭祥(92)。
德称善治经纶手,
江廓恩承鼎鼐劻(93)。
力振岭南施伟略,
政清海内胜商鞅(94)。
虎符又继虎威在,
豪侠仍携豪气扬(95)。
功烈一门添六将,
忠谟几度壮龙骧(96)。
春台种德交通兴,
贤辅匡时雨露长(97)。
铁腕曾闻安北塞,
鸿猷早见定新疆(98)。
艺坛手笔常牵目,
谋识风流漫有凰(99)。
上下五千年浩浩,
源流八万里泱泱。
贤如海岳无穷尽,
灿若星辰难考详。
代有英才承黼黻,
天教望族聚琳琅。
每凭百忍安时世,
复共春秋扶庙廊。
欣以传家从礼教,
荣于乐道事农桑。
崇仁重孝兹为本,
尚武忠贞固自强。
合我九州弓长氏,
向来百姓引头羊。
枝繁叶茂延寰宇,
各领风骚筑梦忙。
注释:
(1)轩辕:即黄帝。
(2)张挥:黄帝五子,因制弓赐姓张,为张姓始祖。
(3)合玉皇:传说姜太公封神到最后就本预留了一个玉帝位置给自己,但无意中被张友仁获得, 成为玉皇大帝,承诺人间不再有皇帝。
(4)张仲:西周重臣, 张氏五十八世祖,为有史记载最早的张氏祖先之一,有张仲孝友之说.
(5)张侯:晋大夫,左传成公二年载,齐楚之战箭穿手肘仍推车敌阵。
(6)张老: 春秋晋大夫,字孟之,别称老,晋悼公时大夫,中军司马,五次授卿俱推辞。
(7)张孟谈:战国初年赵襄子第谋臣,力促三卿分晋。
(8)自孟谈公起,子张抑朔、孙张开地、重孙张平累代相韩。
(9)张丐:战国初期齐国大夫,《战国策》记载楚将伐齐,丐使楚,令楚退兵。
(10)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秦惠王时为相国,受封武信君。
(11)宗门:与张仪同时的六国卿士大夫谋臣,则取合纵之势对抗张仪之连横术,如宋国张匄、晋国张武、魏国张旄、张倚,中山国张登,齐国张丑和张丐等。
(12)张良: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封留侯。
(13)张耳:因楚汉之争平定赵国,受封为赵王。
(14)张骞: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封博望侯。
(15)张汤:西汉时期官员、酷吏,先后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
(16)张苍:西汉初期丞相、历算学家,著九章算术传于后世。
(17)张安世:酷吏张汤之子,封为富平侯,累官至大司马卫将军、领尚书事,自安世起九代封侯。
(18)张道陵:留侯八世孙,创道教正一道,后世尊称为张天师。
(19)二圣:指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
(20)轨寔:指西汉赵景王张耳之后,前凉的二位君主张轨与张寔。
(21)张角: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
(22)张鲁:留侯十世孙、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割据汉中,后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23)张绣:东汉末年割据宛城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后降曹,官至破羌将军,封宣威侯,史称“北地枪王”。
(24)张飞:三国时期蜀汉蜀汉五虎上将之一,拜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
(25)张华:西晋重臣,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留侯十六世孙;累官至司空,封壮武郡公。
(26)张琚:十六国人物,352年在陕西泾阳自称秦王,设置百官,年号建昌。
(27)张丽华: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妃子。出身兵家,聪明灵慧,有辩才及过人的记忆力。
(28)凌烟阁三公:指张亮、张公瑾、张仁愿。张亮:唐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任刑部尚书,左骁卫大将军封郯国公;张公谨,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任代州都督、襄州都督、封邹国公。张仁愿,唐朝宰相、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29)双宠:指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均为唐武周时期幸臣,易之封恒国公,昌宗封为邺国公。
(30)张文瓘:唐高宗年间,官至宰相。
(31)张籍: 唐代诗人,世称“张水部”。
(32)张巡: 唐朝中期名臣。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被俘后英勇就义,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
(33)张公艺:享年九十九岁,中国古代著名寿星;唐高宗泰山封禅时,询问其治家之法,以书“百忍”回答。
(34)张柬之: 唐朝名相、诗人,累封汉阳郡王。
(35)两贤:指中兴开元二贤,张说与张九龄,唐开元二相;张说,唐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为相国,封燕国公。九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36)张旭:唐代书法家,擅草书,喜饮酒,世称“张颠”。
(37) 张永德:五代至北宋初年名将,宋太宗时官拜左卫上将军,封卫国公。
(38)张载: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嘉祐进士,同知太常礼院。
(39)张咏:北宋重臣,累擢枢密直学士,真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左仆射、开国公。诗文俱佳,发明**。
(40)张愈: 宋仁宗宝元初上书言边事,授秘书省校书郎,七召不应。是北宋著名隐士。
(41)张乾曜:嗣二十五代天师位,生性静默寡言,立志内修。
(42)张见素: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次子,随范仲淹知饶州,任监主簿。官至卫尉丞。后慕道,挂官归隐鄱阳之东湖凤凰岗(王家洲),为我鄱阳莲湖张氏一脉张姓之始祖。
(43)张先: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因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
(44)张耒: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以直龙阁学士知润州。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45)张择端:北宋绘画大师。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
(46)张邦昌:北宋末年宰相,受金国强立为大楚皇帝,后还政于高宗,受封检校太傅、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
(47)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官至龙图阁待制、宝文阁直学士,其代表作《卖花声》。
(48)张浚: 北宋至南宋初年名臣、学者、主战派,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宋徽宗政和八年登进士第,累至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都督诸路军马,封魏国公。
(49)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绍兴二十四年状元及第,历建康留守、荆南、湖北路安抚使,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善诗文,尤工于词,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
(50)张世杰: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历保康军节度使、检校少保升任少傅、枢密副使。兵败崖山后不久,死于平章山下。
(51)张栻: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南宋理宗淳祐初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52) 张炎:南宋著名词人。张俊六世孙。
(53)张柔:金末元初时期中原地方武装首领之一,兵败被俘,降于蒙古,随窝阔台汗起兵南下,后进封蔡国公。
(54)张三丰:天师后裔,武当派始祖,内家拳始祖、太极拳始祖、武学泰山北斗、龙行书法始祖。
(55) 张弘范: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官居平章政事,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加封淮阳王。
(56)张致:金朝时,自立为帝,称“汉兴皇帝”,建年号兴隆。
(57)张士诚:元末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在高邮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
(58)张居正: 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太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佐万历皇帝“万历新政”;劳瘁而亡,然死后几日,竟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且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后恢复平反。
(59)张元忭:明隆庆五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万历中为左谕德兼侍读。十余岁时即以气节自负,任官后,敢于仗义执言。
(60)张景岳:明代杰出医学家,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
(61)张惟元:明朝末年起义领袖。崇祯元年在广州罗冈起义并称王,改元永兴。
(62)张岱:明清之际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小品散文大家。
(63)张嫣:明熹宗朱由校原配皇后,时常对明熹宗正言匡谏。李自成陷北京,其上吊自杀身亡,殉国明节。清世祖顺治帝命将张氏和明熹宗合葬于德陵。
(64)张献忠:明朝末年农民军领袖,建立大西政权于成都,年号大顺。
(65)张煌言:南明儒将、诗人、民族英雄。官至南明兵部尚书,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
(66)张杰绪:在广东沿海岛屿上坚持抗清失败后,率部下逃到南洋纳士纳群岛并建国,自任国王。
(67)张鹏翮:清代名相、治河专家、清代第一清官。康熙九年进士及第,累官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等职。
(68)张英:清朝名相,康熙六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入相兼礼部尚书。
(69)张廷玉: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70) 张问陶:清代诗人、诗论家、书画家。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及第,官司至吏部郎中、莱州知府,其诗天才横溢,被誉为“青莲再世”。
(71) 张之洞: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同治二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历任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72) 张謇:光绪二十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南京政府成立后,曾任中央教育会会长、实业总长、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
(73)张锡銮:民国时期北洋军阀将领。历任福建兴化府知府、山西巡抚、奉天都督加陆军上将衔,其骑术和枪法都很精绝,绰号“快马张”,智谋胆略,文武双全。
(74) 张作霖:北洋军奉系首领,号称“东北王”,为北洋军奉系首领。后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75)张勋:中国近代北洋军阀势力之一。清末任安徽督军。清亡后仍效忠清室,禁止所部剪辫子,被称为“辫帅”。
(76)张澜:字表方,著名民主人士。原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77)张治中: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主义人士。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1949年,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主席包尔汉,促成新疆和平解放。
(78)张自忠:抗日名将、民族英雄。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追授陆军二级上将衔。
(79)张云逸:开国大将,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
(80)张大千: 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81) 张发奎: 著名的抗日名将,陆军二级上将,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方面军司令官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等战役,有“中国铁将军”的盛誉。
(82) 张国焘: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建党初期的高级领导人,后投靠国民党。
(83)张闻天: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中成绩卓著的领导人之一。
(84)张学良: 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85)张太雷: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86)张经武:开国中将,曾任中央军委人民武装部部长、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主任、西藏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87)张灵甫:著名的抗日将领,中将军衔。历松沪、徐州、武汉、长沙会战等战役,解放战争期间,兵败殒命孟良崮。
(88)张震:开国中将,中央军委原副主席,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89)张宗逊:开国上将,曾担任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直接指挥中央警卫团护卫毛泽东,保卫党中央,后任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军校部部长、总后勤部部长等职。
(90)张爱萍:开国上将,革命家、军事家,国务院原副总理,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原副秘书长,原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91)张廷发:开国少将,杰出的军事领导人,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原中顾委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空军原政治委员。
(92)张万年:上将军衔,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张万年为“铁军师”师长,曾誉为“越军克星”。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93)张德江: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曾兼任重庆市委书记。
(94)张高丽:曾长期主政广东,后任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党组副书记。
(95)张又侠:上将军衔,开国上将张宗逊将军之子,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96)一门六将:指张震将军及其长子张小阳(少将)、次子张连阳(少将)、三子张海阳(上将)、四子张宁阳(少将)及女婿寿晓松(少将)。
(97)张春贤: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成员。
(98)张庆黎: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曾长期主政甘肃与新疆。
(99)张艺谋:1950年4月2日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