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建设的先行者——庆祝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一个地处沿海的边陲小镇,一夜之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至今已四十年了。今日的深圳是世人注目的国际大都市,响誉世界。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创造出“深圳奇迹”的先行者、拓荒者,与特区同呼吸、共患难,吃尽千般苦,流血流汗的历史足迹。

深圳作为国家经济特区的首批“试验田”,深圳特区成立之前属广东省宝安县,一个不起眼的边陲渔村小镇,当初严重缺乏专业的、有资质的施工队伍。为了保证深圳城市建设大规模地快速推进,中央决定派遣基建工程兵冶金系统的部队开赴深圳,支援特区开发建设。

1979年6月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和一支队领导组成考察组,赴深圳考察,为部队移防深圳提供了决策依据。11月19日基建工程兵下发通知,调第一大队四个中队、第36支队325大队两个中队到深圳执行施工任务(两个中队在深圳隶属一支队深圳指挥所领导)。12月22日一支队一团一连(成建制)、机械连和土方连(部分)从鞍山启程,成为首批进驻深圳特区的先行者,从此拉开了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特区的序幕。根据施工需要,1980年元月遵照兵部批复又调一支队一团4中队、6中队、21中队,营部和卫生队的部分人员,由一团一营营长毕福书、教导员吴泰带队于同年3月进驻深圳担负深圳市建设施工任务。1980年在首批进驻深圳的部队就位后,成立支队、团两级指挥所,同年8月,支队党委决定自10月1日起一团深圳指挥所与一支队深圳指挥所合并,成立一支队深圳指挥所。1981年3月一支队五团奉命由五团团长陈友新、政委黄显贵带领五团机关司政后三大部门抽调的21名干部和四连、十四连及卫生队部分人员,乘专列从鞍山移防深圳。

1981年7月一支队深圳指挥所成立临时党委和纪律。由陈松林、迟本秀担任党委书记、副书记,由黄显贵、谭裕仁担任纪委书记、副书记。1982年1月一支队一团5连移防深圳,同年11月根据兵部的通知,在原一支队深圳指挥所的基础上组建成“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深圳临时指挥所”,对一支队、二支队(部分)和三十一支队等驻深圳的部队实行统一指挥。1982年12月30日,原深圳一支队部队与一支队停止隶属关系。1982年起,大批冶金系统的其它基建工程兵部队约二万人陆续从祖国各地移防深圳,参加深圳特区建设。直至1983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命令,2万进驻深圳的基建工程兵撤销,就地转为深圳市属施工企业。

深圳指挥所所属全体官兵在先行先试大开发的经济特区没有辜负国家,特别是深圳市人民的希望,他们从1979年底开始陆续进驻深圳直到部队撤消,不到三年时间,年平均不足1600人的兵力,尤其是部队在住蓆棚、喝不达标的地下井水,到处是荒坡野岭、荆棘杂草丛生,长年在高温条件下作业,白天太阳烤,晚上蚊虫咬,很多战士肩部和手臂晒脱皮。建筑材料也严重不足,只能自己动手开山放炮采石头,并先后从原鞍山部队运输大量施工机械和建材。生活环境更是十分艰苦,指挥所机关上至师首长,下至机关三大部门工作人员,全部驻扎在现深圳市委办公楼后面的通心岭山坡上,该地段此前是当地的一块墓地,战士们在搭建竹棚房平整土地时到处可见无人认领的死人骨头。广大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忘我拼搏奉献,表现出顽强的斗志和大无畏精神,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先期到达深圳的人员,没有自来水吃,自己打井取水,蔬菜供应不上,派人到四川去购买榨菜和豆瓣酱,动员连队自己开荒种菜。机关工作人员有些没有办公桌椅,在床前垫砖头做凳子,用被子当办公桌,直至81年3月大部队赴深圳才从鞍山原部队运来办公桌椅。

部队从上到下坚定一个信念,克服一切困难,“坚决打响第一炮”,在特区建设中处处勇挑重担,先后承接电子大厦、市委市政府办公楼、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工程、友谊商场、工人文化宫改造、清理数十年未清理的1650米深圳河、文锦渡过境停车场以及农场路(现怡景路)、水库路(现爱国路)、和平路等市政设施工程共计60多项。在前期深圳建设史上,建起了多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工程,为特区经济建设,为推动全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为从南海边陲的一个小渔村崛起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进一步提高了部队的知名度,赢得了深圳市民的广泛赞誉,得到了市政府给予深圳建设先行者、“拓荒牛”的表彰奖励。从而为后来基建工程兵2万部队陆续进驻深圳,加快深圳特区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1983年部队撤销转为深圳市属企业后,一支队与后续进驻的二万基建工程兵在深圳进一步加快大规模建设中,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无论形势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勇立时代潮头,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向。凭着永不言败的韧劲,始终保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奋勇拼搏,再创辉煌,在深圳建设中,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工程,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在深圳建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如今,在深圳市委门前树立的一尊“拓荒牛”雕塑,不仅是对基建工程兵精神的生动写照,更是对这支部队表现出的那种无私、自强、拼搏、奉献精神的无限敬重。
作者:任兴成 供稿:何 林
摄影:周顺斌 编辑:余丽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