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水莫斯科》/文/烟火人家
朋友们好!
今儿个说的是莫斯科的所见所闻,如果你也去过,看有没有咱们志趣相投处。若没去,就随我的笔触,感受真正异国风情,肯定是惊讶。
如果你想去莫斯科,不妨先看我的经历,然后 必定赚大钱,甚至会定居呢。这是回忆了。但先发两篇当初在莫斯科时写成的,十足的异国味。
一,点水莫斯科
为何用点水开题呢,因为莫斯科之深澳神秘,我就象蜻蜓点水一样,去抓我喜欢的那么一点点。
出了站(地铁)口,寒风刺鼻,一时不敢呼吸,忽见马路横亘,雪泥湿滑,人多车拥,抬脚不知怎么走下去。
后面的人又涌上来了,都是俄罗斯人,不同的面孔看我俩挡着他们,我俩不得不前进了几步,又左转。
这下好了,摇摇欲坠的日落斜照里,半空旋转的座轮架子赫然入目,高高的尖顶耸立的建筑群,不时反射着金色的光茫,知道那是个游玩的地方,而且应该有价值的历史标志,再看稀疏的秃枝下,人头串动,都是为了那个地方吗,我们一阵惊喜,决定去。
路上警察三三两两,被冻的紧缩着头颈,抿着嘴,半睁眼,要是不必喘气,他们会把那冻的胡萝卜似的鼻子,包的严严地吧!
其实,我们出去玩,怕的就是他们,这些人有权,无谓的抓外国人,然后被抓者掏钱给他们,放人,因此他们是咬人的虎,又怎能不防了。
这是传闻,也许是过去,好在现在他们不管,我们随流前行。
节日人多,如同赶集,我们夹在俄人里,看他们的大鼻子 ,窄脸,深眼晴,黄头发,这都是国内不曾见的,而今多了,如同田里庄稼,并不郗罕,
倒是侧面一座伟奇建筑 ,如同向上顶起的象鼻,有十三层楼高吧,其上一驾竖起的航天飞机,银灰闪亮,雄奇欲钴天直上九霄,那应是俄罗斯人登月的航天飞机象征吧。
人流被分向两股,我俩只好先去观光揣摩那高举的象鼻子,象鼻子倚天而立,其下底座如舰,浮雕栩栩如生 ,是二战时的俄人武装,威姿逼现,刀枪寒光,铁衣钢体,或冲锋般勇猛,或握枪奋然,劲显本民族的英勇顽强。
我对此则不感兴趣 ,战争都意味着牺牲,谁又不是鲜活的生命,难道能死而复生,难道当局者的政策就那么值得他的民族去来一次浴血赴火。但若我的祖国和民族遭遇外敌,我也必浴血奋战到底。

不过那象鼻样建筑下,亮敞的广场,气象四开,倒可以让人们在此抬头望四方天的辽远,还可以低头散步百十千米,可以随心所欲的活动,这就是俄国人的大气滂薄,明知国际大都会,寸土如今,偏要在此有跑马的广场,让人的心潮尽情溜湾,想象从原始人到飞抵月球,人类的脚步,在此旋响。
周围有青铜的塑像,俄文流畅介绍,但我不懂,应是科学者,是爱国的知识分子,我们不能在此久滞缅怀,这毕竟是异国的脚下,更能使我们想起自己的国家,可我们今天是来看他们的城市的豆号,句号,哪怕是看到有意思的一堵墙,一条马路。
原来我俩还在这游乐园的外面,抬头看见了高猛的大门,大门大,墙厚柱实,单人匹马想攀上去那是不可能,大门高,陡直笔挺,削入半空,参天兀立,百年劲松不及其顶,我俩拍照留影,踩破雪冰,挨到近前,仔细观摩,灰蓝浮雕,不知是铜是铁铸成,图案是麦穗,玉米大豆,应是苏联红军建国之初的建筑吧,反应那时的农业的基础,粮食的重要,其上果然有工人农民模样的塑雕,气宇昂然,并肩团结,合手共举了一捆稻穗,稻穗沉重,粒粒欲滴,可见当时对粮米的崇拜。
我俩怀了热切的心情入内,随了人流潮涌,踏雪顶风寻知,以为里面有莫大的收获。
走了足足有二里路吧,前面又一高门映来,尖顶垂立的装饰,金黄有光,门顶两侧却是军人的整体塑像,枪刀高于人头,这就是俄罗斯强蛮的凸现,人民倚扶于不讲理的刀枪而立,不过这也是刚建国时的遗风,要在国内,也早没有三遍四遍了吧,这也是他们的文化的可贵,崇尚坚实耐用,不讲虚浮奢华,用一年时间造一双鞋,可以穿十年,而中国人用一天造一双鞋,只穿一天,只有不住的造鞋,忙忙碌碌,累的疾病缠身,而人家则是歇九年啊,原何他们工作悠闲,讲旅游度假。
思绪在异国乱飞,且不管友邦人怎么想,中国人他们似乎看惯,或许互不打扰吧,不会象我们,在国内见到外国人会惊奇的仔细端详。
行人多,髙的高,矮的矮,肤色和耳鼻很杂,莫斯科大都会,不乏各国平民来此观光和赚钱。
是很冷吗,黑压压的人行军似的,都涌入一座楼下。
好象要收费的样子。
其实,这门下,早有列宁的铜身把关,入内收钱,从门内看,里面有大开纸张的古典画作 ,此处当是艺术博物馆吧。
我已不感兴趣,古典的东西,没有哪一个民族能超越华夏的。只是发现这大门两侧摆了许许多多的做小生意的人小棚子小车子,勤劳的当地人不慌不忙了的做他们的生意,
买卖还算热腾,但是总有种感觉让我吃惊。
原来这个庞大的自由市场并无人管理,买的卖的都亲切的细小的声音,生恐惊动了邻居,要是国内的话,肯定有喇叭吧。
商贩们身旁都有各自的垃圾袋,就挂在货架旁,只是这些做生意的,又和国内的不同,她们多是四十开左右的妇女,动作已经缓慢,身体已经发福,后来遇上了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大姨大妈,她们不如中国同龄的女人幸福,原因吗,稍后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