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大人让我到对门酱菜铺买 一瓶醋,但是没有给我钱,只交待说,你去吧,他们认识你,你只要说“先记住账”就行了。我半信半疑。结果,还真把醋打回来了。回来后,我问,不给钱,人家怎么就给打醋啊?大人告诉我,先把东西拿回来,等以后有了钱,再把钱给人家送去,这叫“赊账”。从此,我知道了什么是“赊账”。
其实, 卖东西的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赊账。肯赊账给你东西的,都是熟人,知根知底,知道你跑不了。但是,就算是熟人,那些小杂货铺,也大都不愿意赊账。他们知道,赊账以后,讲信用的人,很快便还钱。而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却长时间欠账不还,成为“赖账户”。就像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所写的那样,直到最后,“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小生意,周转资金不多,经不起折腾,所以,许多生意铺都挂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小本生意,概不赊欠”。
后来,国家工商业改造,取消私人生意,实行“公私合营”,成立“供销社”,生意铺变成了商业门市部。从此,就很少有“赊账”这种卖货方式了。慢慢地,“赊账”也成了历史。到门市部买东西,都是现金,谁给你“赊账”呢!
但是,到了一九八五年春天,想不到供销社门市又开始“赊账”卖东西了。不过,这次“赊账”,换了个名字,叫“赊销”。门市部主动向老百姓“赊销”,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而且,还不只是一个地方的门市部“赊销”,是县里所有的门市部全都向群众“赊销”。
这真是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这次“赊销”,不知道起因是什么。“赊销”的方法是,先发给群众“赊销劵”,劵面上写有钱数。然后由老百姓自己拿上“赊销劵”,去营业门市凭“赊销劵”选购物品。
不过,说的明白,既然是东西“赊”给你,那么“赊销”的钱,以后还是要还的。

究竟为什么要“赊销”,老百姓哪里说得清。但不管为什么,反正不掏现钱,先拿东西是真的。
可是老百姓弄不懂,小商店都不愿干的事,供销社怎么愿意干呢?
也许是推销的一种手段吧。你看,卖电视机的,为了打开销路,就把电视机“赊销”给你。只要先给五分之一的货款,就能把电视机搬回家。剩下的欠款,五年还清。还有,从外边运来的那种小动物,鸭不是鸭,鸡不是鸡,人家叫他鸭子鸡,同样“赊销”给你,你先少出点钱买下,等鸭子鸡下了蛋,再来收剩下的欠款。于是,一车鸭子鸡很快卖完。这种“赊销”的例子,真是太多了。
这一次,供销社的“赊销”,是不是一种促销手段呢?好像又不是。这次“赊销”,有一定的款数,每口人只赊销三十元,想多赊,还不给呢!而且,只“赊销”给农村的农民,不对上班领工资的人“赊销”。
看起来,这次“赊销”,真的是要帮农民解决点实际问题啦。但是,有许多人仍是产生疑虑,担心以后还不起钱。一家要有几口人,总共几百块呢!老百姓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一下子还几百块,怎么还得起呀!有少数人甚至认为,现在把东西赊给你,将来还得自己掏钱,那还不是鼻涕流嘴里,各人吃各人的吗!于是,不要赊销劵。
但大多数人都想,管他呢,到时候还钱,别人能还得起,咱也能还得起。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赊销”点东西再说。还款的事嘛,宋世杰告状,走着说着。
於是,普及全县的“赊销”活动,便很快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供销社各门市里,一时间,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挤满了拿着“赊销劵”购物的群众。县城购物的人太多,供销社干脆把摊位摆在开阔地里,而且将摊位来回反复绕弯,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街道”,用以方便群众选购。
“赊销”的货物很齐全。有弹过的、雪白的棉花,有白洋布、斜纹布,以及各色的花布。有床单,有被面,以及各种床上用品。有单衣,有棉衣,以及各式应时衣裳。还有各种日常用具,小到厨房碗筷,大到自行车、缝纫机,应有尽有。可谓货物齐全,琳琅满目。

老百姓自己根据家庭“赊销”款的多少,随意选购所需物品。选中的商品,需要多少钱,减去应“赊销”的款,差价用现金补足。一件棉大衣二十九块五,正好是一口人的“赊销”款。递上一口人的赊销劵,拿走大衣就是。如果选是价值高的货物,或者选的东西多,那就需要几口人的“赊销劵”。
大部分人选购的,都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只有那些家庭条件较好,家里平时不缺啥,或者有点“面子”的人,才选购诸如自行车、缝纫机一类“高档”商品。
我的一个邻居,用一家六口人的“赊销劵”,赊了些棉花和衣物,那年她家姑娘结婚,正好派上用场。
这次“赊销”活动,陆陆续续进行了一二十天,直到老百姓手中“赊销劵”用完才结束。
东西拿到手了,百姓人人开心,农民个个欢喜。“赊销”,确实帮大家解决了点实际问题。
我有一个朋友,那年就是用“赊销” 的棉花、棉布和被面做了两床新被子,一直用了好几年,说起那次“赊销”,心中的得意,总是溢于言表。
也不知道为什么,原来说是要还的赊销款,后来再也没让老百姓还。当年那些没要“赊销劵”的人,不知道会不会后悔?
这次“赊销” ,是建国几十年时间里,绝无仅有的一次,从那次以后,再没有这种活动。因此,参加过当年“赊销”的人,都对“赊销”留有深刻的印象。
现在回想起来,那次赊销,还真的称得上一次惠民活动呢!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