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兽按:阎连科在发表于2月21日的一篇演讲《经此疫劫,让我们成为有记性的人》里说到:
试想一下子,如果今天的武汉,没有作家方方的存在和记录,没有方方用文字写下她个人的记忆和感受,没有成千上万如方方那样的人,通过手机传递给我们的生死哭唤和呼救声,那么我们会听到一些什么呢?会看到一些什么呢?个人记忆改变不了世界,但它可以让我们拥有真实的内心。
个人记忆不一定能成为改变现实的力量,但它至少可以在谎言到来时,帮助我们在心里打出一个问号来。至少,某一天又有十年浩劫那样的革命了,我们能保证自己不把自己的父母送进监狱和断头台。
我们的才华、勇气和心力,如果不能让我们成为方方那样的写作者,那么至少在猜忌、嘲讽方方的人群里,要没有我们的身影和声音。不能做李文亮那样的吹哨人,就让我们做一个听见哨音的人。
没有记性的人,从本质上说,就是田野、路道上的土。皮鞋愿意把我们踩成啥样儿,由那只皮鞋的牙痕说了算。
而这两个月来,因为对方方日记的不同看法,造成了朋友圈的大撕裂,有人说庚子年成了友尽年。
我个人也是在多次撕逼中,发现我和许多老同学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三观完全不一样。谷歌人和百度人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完全没法沟通。
今天看到这篇合集,收集了24位学者和作家的关于方方的武汉日记的正反两面的看法。推荐给诸位书友,不是让你们站队,而是偏听则明,兼听则明,让自己的信息源能多样化,从而培养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新闻媒体控制着社会话语权。当新闻媒体开始选择一种特定话语模式进行新闻叙事时,人们也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就接受了这种话语模式所承载的思维模式,并运用其去认知新闻事件。
因此,当我们在看新闻报道时,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对新闻叙事的语言保持高度的敏感。不管是哪一家新闻媒体,对其在新闻叙事中所运用的话语,尤其是战争隐喻,都应该时刻保持一种警惕,思考其背后所潜藏的思维模式究竟是什么。
第二,多渠道搜集信息对比新闻报道。新闻是建构出来的,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媒体的新闻叙事中,会呈现不同的形态,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
因此,长期只接收同一类新闻源,可能使你只会用一种思维模式去理解世界。比如说,你十年如一日地只看《环球时报》,那你对中美关系的认知,很可能也就“美帝亡我之心始终不死”的境界。
第三,关心他人的遭遇,始终保持一份同情的理解。不要热衷于“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样毫无根据的话语,而应尽可能设身处地的去理解那些有着不幸遭遇的人。
这不是政治正确,而是因为你我这样的人,大多数也只是被时代所玩弄的普通人。
就像作家方方所说的那样: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