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至午后,开始下山,这里已经离费县很近了。就看见山涧里有一条河, 少寨主指着河说:“这是紫荆河,对面就是上冶东岭,前面有一眼泉水,周围是极好的景致,我们就在那里休息一下。”又前行了几里,少寨主抬手一指:“你们看,这里就是了。”
大家下马休息,马儿都在这浅浅的河水里饮水撒欢,嬉戏。效罗信步走到东岸,看到古柏成排,亭台石栏,清雅悠然。走近后,只见那数尺之下的深凹之地,山岩中涌出清流,气泡由水底如那珍珠一样排串而出,如那沸水翻滚,惊讶的赞叹着:“真乃流冰碎玉。”“这就是玉泉呀。”少寨主捧起泉水一饮而尽,对大家说: “这玉泉的水质甘甜,煮饭煨肉,汤纯味美。而且水沸即烂,省时节柴,尤其烩菜特别新鲜。泉水冬暖夏凉恒久温和。寒冬萧瑟这里依旧热气蒸腾,农妇洗衣淘菜从未感觉手冷;三伏盛夏则水寒爽宜人,若将手脚浸入清凉冒顶。远近客人皆以能赏泉晶莹为快,品尝神水为眙,观其碑刻为悦,涤荡足手为乐。” 韩三代听的痴迷:“这少寨主不仅人长得漂亮,那文才也是不得了的呀。”距玉泉百步之遥,旁边即为玉泉书院。中门之上有石刻“玉泉书院”四个大字,两侧是百步石墙。进的院来,就见书院内顺坡建有学堂,后面的玉皇殿,文昌阁,魁星楼及三宫殿,五子殿,依山排列,鳞次栉比。这楼阁殿堂,均为朝阳迎彩,正当日光绚顶,整个书院显得富丽堂皇。 在玉泉书院旁,名人书法,碑碣林立,参天树木,葱茏蔽日,郁郁掩荫,苍苍含翠。爷爷赞叹道:“齐鲁乃圣贤之地,不论山林之间还是繁华之处,那诗墨书香,到哪里皆有灵性啊。”
离开费县,马队直奔临沂而去,前队在临沂城南凤凰岭下的玉皇庙扎下营盘。黄昏,队伍到了玉皇庙,那飘来的饭香已经让人们再也走不动一步了。玉皇庙是一个大村子,中间是庙,围着它有五十多户人家,庙外还有个戏台,是为办庙会用的。队伍住宿在庙里,庙里的老道给大家做了山菜汤,让几家百姓给摊了小米煎饼,用担子担来,还送来了葱和酱。这队伍就在凤凰岭下扎了营。“你们是淮军吧,那淮军都穿这样的衣服。”老道絮絮叨叨地说:“可他们的样子就不象咱李大帅队伍了。”这个老道爱唠叨,人们都饿的只顾吃饭,只是“嗯,噢,”地敷衍他,没有人和他说话。老法师见状起身合十:“道长辛苦,贫僧这厢有礼了。”老道连忙点头说道:“不敢,不敢,不知师傅在此,粗鲁粗鲁。”两个老人你一言我一语,聊的兴致极高,不时还爽朗地大笑几声。已是十一 二月了,这凤凰岭下也是寒气逼人,道长几次说道:“请老法师到我那陋室一宿,万望允诺。”可善空法师却坚辞不去,老道无法只好把自己的道袍拿来,盖在他的身上,嘱咐老法师:“这厅堂空旷,寒夜难过,老师傅若不嫌弃,用它遮风护暖,或许有用。”
自打前次误食海匪毒饭后,这安排饭食就成了非常仔细的事。前队选好地址,就到周围打听这庙里的人,确实没什么可疑,才付银子让他们帮忙做饭。“老乡们说,这老道在这里快二十年了,那腿都快走不动了。”爷爷对效罗说:“这个道长,憨实可靠,非歹人也。”晚上,少寨主,效罗,韩三代,和三代的表叔,效罗队伍的哨长,大家围坐在玉皇殿里,讨论明日的行军路线。“我们现在有几条路线可以走,一,奔东南,走东海,阜宁,盐城,到南通。那里就离上海很近了。二,正南,走郯城,新沂,绕宿迁,双沟,滁洲到南京。三,从双沟到凤阳,再到巢湖。”少寨主一口气把几条路都说出来,让大家选择。“一,走东南,路近,可无人接应,到上海后如何办,还要再议。二,走正南,到南京,你们的人在此接应,可下一步会不会有其他危险,不得而知。三,偏西到巢湖,过无为,到黄山。虽然时间多点,沿途有人接应,下一步的水路行程就有了底。”这山东丫头心直口快,把话一下都说出来了。效罗心里琢磨:“还是选择到南京,这是我们当初确定的路线,韩三代的二十个人也在那里等着呢。再说爷爷年龄大了,还是少些马上马下风餐露宿。到了南京定好船,顺江而下,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人们吵吵了半天,多数人觉得走南京好,路近,好走,安全。 韩三代模棱两可的话让大家都没听懂:“走哪条路都行,绕点也行,走近道也对,反正都得走。”效罗过来征求爷爷的意见,爷爷说:“按你们的安排吧。”效罗说:“好,确定走中路,奔南京,和邵大爷会合。”忽然三代大喝一声:“房上有人。”几个长白金客,都上了庙顶,搜查一遍,并无人影。“跑得倒快,”韩三代一边把刀往鞘里放,一边打着喷嚏,还抬头看着那大殿外面的房顶上。少寨主说:“既然王参谋定了路线,我们就走中路,我们先送你们到凤阳,后边的路线到前边再定。不过,前队每日早行两个时辰,四面三十里探马回报。”少寨主不多言语,带着她的两个随从去查岗了。韩三代正要跟着少寨主去,被效罗叫了过来:“我说三统领 ,你是啥意思?怎么没有方向了?”忽然三代又打起喷嚏来,效罗奇怪的问他:“哎,是不是那房上有一种怪怪的味道?”“对,象是香味,可又刺鼻子,这不,喷嚏打上没完。”“不好,这黑龙会又出现了。”效罗想着:“今夜警觉着点。”庙里搬来了好多的秸秆,效罗特意给爷爷地上的秸秆多放了几大捆,铺得厚厚的,在上面把马背上的垫子放上去,再把带来的毯子给爷爷盖上,用那老道的道袍把爷爷的双腿包起来,看着爷爷闭上眼睛,呼吸也平静了,他才离开。“八十岁的老人,走这么远的路,那心有多诚啊。”在效罗的心里,爷爷永远是他的榜样和楷模。“要照顾好爷爷,可不能有半点的疏忽啊。”
天蒙蒙亮,探马回报:“去郯城的路和往西,往北,汤头,葛沟都被官军封堵,只有往东的路上不见动静。”爷爷在那里点头思索,效罗也奇怪:“这官军断路封行,分明是在赶我们出山东啊。那淳捕头也未免太逼人过甚了,要不是这护金···,看来这东路,还不得不走啊。”效罗坚持让少寨主率队返回,可那姑娘的拗劲,谁也说不动。“走东路也可,我送到盐城,其他莫要多言。”“这官军步步紧逼,你回来时这五十匹马队如何过去?”“我是当地人,大家分散而过,碎银散两,关卡垫底,没有行不了的路呀。”“看来这淳捕头,是要把我们赶出山东,他才舒心。”韩三代气哼哼地说。因为走这东路,自然要和少寨主少待了不少时光,你说,他能高兴吗。
队伍出发了,被官军逼得频繁地变换路线,让人人觉得压力很大,一路上大家都悄然无息 ,只有马蹄的声音在山谷里回响。爷爷提醒着:“效罗呀,慢走多想,以有备对意外。你没感觉吗,我们似乎在循着别人安排好的路在行走。”其实效罗也一直在考虑这蹊跷的事情,效罗下令刀出鞘,枪上膛。马队出了沂山,接近了东海羽山。那羽山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山,平地而起,扑面而来。象正在站起来的一匹骏马,远远看去,低头撅臀,刨蹄曲肘,象攒足了劲就要飞奔似的。 尤其是马背上鞍具的线条十分清晰 。 韩三代大声议论着:“我看叫马鞍山就对了,为什么叫羽山?”好像故意抬杠似的,少寨主却说那羽山象个笔架,应该叫笔架山。这二人在那里,声音一高一低,一粗一细地争论不休。从那山沟里越过羽山,又跨过几条大小不一的河流,前面的路要好走多了,速度也加快了很多。时至下午,前队鹰雕回信:“已在云台山庄安排好食宿。”效罗发现鹰雕的翅膀受了伤,那韩三代心思全在少寨主身上,对效罗的疑虑也没有听见, 效罗对三代也是真没有办法了:“哎,你说你这个大个子,······。”队伍很快就进入了云台山地区,速度显然的放慢了。大家刚走了一段平坦的路,看着这连绵不断的大山,个个都有点打不起精神。效罗看着大家的样子,于是让大家收刀退弹,解除了戒备。少寨主看着韩三代的样子,笑着说:“云台山从西横亘到东,和泰山,崂山都有着断断续续的连接,是它们的余脉。云台山分前,中,后三段,其中前云台因它的山势最高,延伸的范围也大。”韩三代就爱听少寨主讲话,这会儿对着他一个人讲,听的更带劲了。“整个大山有一百六十多个山峰,最高的山峰叫玉女峰。我们今天不再登山,只是顺着这山向东走。到了后段的云台山,已经山势平缓,它的山基经过大海的无数次的冲刷,形成了千奇百怪的海浪石,海龙洞和那海边石景。”看到三代东张西望,少寨主笑着:“一会才能看到,你急什么。”
爷爷和效罗也在后面边走边聊着,“云台山古称郁州山,后称苍梧山。李白曾诗,‘明日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苏轼的,‘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描绘的都是云台山。当年爷爷和几个朋友,来过这里,真是海退山连,深涧奇峰,坡栽岩树,神姿仙韵,不愧为山水相间的四大名灵。”
少寨主在前面逗着韩三代:“前面就是花果山, 看你那五大三粗的样子 ,你就是那西游记里的牛魔王。”韩三代回答的真快:“少寨主就是铁扇公主啦。”惹得那两个侍卫丫头捂着嘴,不敢笑出来。还是少寨主大方:“好啊,我要是铁扇公主,就几扇子把你扇回长白山去。”这时,三代闻到了熟悉的长白山的草籽味:“嗯,是表叔他们撒的,原来说好这味道是代表没事还是有事?···有啥事呢?”那韩三代满脑子就装了个少寨主,他是什么也想不起来了。
效罗向爷爷请教,“那吴承恩,真乃大师呀,他如何能将那佛法与这世间百态和东海的奇峰怪石写在一起?”爷爷笑道:“他那‘西游记’里,确实把求佛的真谛只有 ‘不息,不休,’方能悟出佛理,表述得非常清楚。不过世上之人总是在月亏之时,才去和月圆相比,才能看出那弦月之外的苦乐酸甜。悟出那由满致亏的人间万象来。那吴承恩在淮安官场失意,云游四方,知这东海岸边云台山,山灵水巧,随即来到这云台山下,只见那四面环海,奇峰怪石,便在一处三观庙里住了下来。这里的山石怪洞象什么水帘洞,南天门,玉皇宫,牛王洞启发了他,也就成了他书中的一部分。他在诗中赞颂这云台山,‘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长结果,修竹每留云’。此人善收集,会想像,三年寒暑苦,山海莫不知,终于写出这西游之记。他那书中的孙悟空实是当今,人人想当的英雄啊。”
少寨主前几天行进中话语不多,今天可是变了一个人。只要韩三代一落后,她总要扭过身子来,看着那宽肩大膀,用手招呼:“快快,过来。”等着三代赶上来,不管路多么窄,两人也要并羁而骑。大多时候,总要没话找话说: “你还会来泰山吗?”少寨主看着三代问他:“会,我希望能住上一辈子。”“那,你的长白山领地怎么办?”“不知道。”过了一会,三代又问:“你喜欢来关外吗?”“当然,我老想那长白山是个啥样子?”“你爹会让你去吗?”“让,没准我和我爹一起去呢。”说的韩三代高兴地站到马鞍子上翻跟斗,也就在这翻跟斗的时候,韩三代的头顶在马鞍子上,他的眼睛向上看去,发现了在那树上有穿着夜行衣的人,胸前插着长刀,正在窥视着他们。

作者简介 :赫连佳新,笔名秋叶。是中国北方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他在文学作品中曾以佳新、小成、赫连、秋叶署名。赫连佳新是中共党员,满族,共和国同龄人。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生于东北,成长于内蒙古,曾经在经济领域工作多年。他作品主要以文学著作和诗词为两个方向。文学作品突出的有超长篇历史小说《关东秋叶》(已出版一、二、三部,四、五尚在创作之中。整个小说为五部,四百五十万字。) 赫连佳新先生的文学作品坚持对历史的尊重,突出爱国主义,着眼于普通人的真善美,在文学作品中注重对科学知识的传播。他的小说涵盖三个阶段,即历史、现在和未来。《关东秋叶》(1887年-1939年),是一部超长篇历史小说,是描写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自发组织的“义勇军”,进行抗日的故事。《叶赫食府》是表现现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小说努力表现中国老百姓,那些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中的遭遇,和他们内心的纯真善良的品质。而三十万字的小说《翡翠公主》,是作者进行的新的尝试,介乎于历史和现在的穿越爱情故事。赫连佳新先生近期开始构思《科幻奇案系列小说》,现在已经由中国文联出版社,重点推出了《电脑骑士》、《幽灵球队》两本小说集,而后面更加精彩的《贝湖魅影》和其他的故事也在创作中……。这个奇案系列,是描写世界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离奇案件,以及社会对向未来发展,产生一些令人担忧科技事件的科幻小说。在文学创作的另一个方向,他以秋叶署名的诗词,已经深入人心。近几年诗人的诗作已经多达几千首,他的诗歌细腻优美朗朗上口,为很多的诗友所爱。诗人秋叶(赫连佳新)特别对古词偏爱,他的百花词是很多诗友的最爱,诗句优美,不拘泥于格式。而他的散文诗则偏于叙事,把对祖国、家乡、人民的热爱,表达得淋漓至尽。《关东秋叶》一二三部,经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制作,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小说形式,广播小说已经在中央电台《作家栏目》播出,在各省的广播电台和新媒体都已经和正在播出,反响极为热烈。
